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体会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有积极融入集体与同学交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观愿望。
(二)训练目标
1.能讲述在集体中高兴、愉快的事情。
2.能够主动参加集体的活动,有和同学主动交往的愿望。
3.在集体的生活中能和同学友好互动。
4.掌握并运用融入集体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能够感受融入集体时的愉快情绪,讲述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有趣事情。
2.难点
能够积极主动融入集体并有参加集体活动的主观愿望,学会融入集体的策略。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是否很好地融入集体。
(2)体会自己和大家在一起时的情绪感受。
2.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
本章可以用问题直接导入,你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吗?你喜欢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耍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也可以播放一些集体活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2)魔镜告诉我: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喜欢融入集体生活呢?是否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和大家在一起呢?用以上的提问引入判断评价的阶段。老师可以举例一一呈现问题,有下面的行为的,在后面画上一个小“√”。大家完成后,老师要注意告诉同学:“选‘√’越多,代表你集体生活融入得越好,画‘√’较少的同学,相信你们也一定在努力地融入集体。”老师要注意在最后知晓结果后,不要带评价性的语言,告诉什么就是好的,什么就是不好的。一定要鼓励那些画“√”很少的学生,让他们对自己融入集体充满信心。
(3)心灵之声:老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当我在集体中和大家在一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最能代表你心情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讨论完以后,可以请同学发言,并引导大家对不同的情绪体验作总结。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1)了解个体对于友情和集体的需要。
(2)体会融入集体时所给自己带来的正面感受。
2.操作程序
老师在此板块最主要的任务是以科学的观点引导出融入集体和合群的意义。可以播放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营造情景,让学生能有积极的体会。老师讲授:“美国有位名叫马斯洛的叔叔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种需要。我们需要水和食物;我们需要安全的环境;我们需要集体和友情;我们需要信心;我们需要完成自己的目标。所以集体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融入集体,体会在集体中的快乐。在集体中让我们感到跟大家合得来,相处地融洽,就是合群”。共同心声的版块可以让学生在一起大声朗读,激发大家的热情。
(三)操作训练
1.目标
(1)尝试用行动表现出积极融入集体的愿望。
(2)学会如何融入集体。
(3)强化合群意识,体会积极情感。
2.操作程序
(1)同学之间主动示好。
集体健身操: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围成两个圈,一个外圈,一个内圈,里外人数相等,两两相对,跟随“一、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的节拍分别对自己面前的同学做出“微笑、握手、拥抱、帮助对方捶肩”的动作。第一轮完成后里圈同学顺时针转动,老师叫停,再一次进行上面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老师引导大家进行分享:在集体中主动对他人表示友好和融入集体的快乐。当你向同学主动示好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2)找寻与自己有共同特点的伙伴进行交往。
老师组织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星座,自己的星座是什么,自己一定知道。但是是否知道在这个集体中,谁的星座与自己相同?我们的集体中又有多少种星座呢?
老师要求大家不用语言交流,只通过肢体语言找到与自己星座相同的人。先请一个同学扮演他的星座,大家看明白了,与他相同星座的人都走到他的后面。一直这样表演,直到全班每个同学都找到自己的星座群。
每组派一名代表去老师处领取星座面具,一组的同学集体表演所属星座的典型特征。
活动结束后老师引导大家进行分享:你在集体中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特点的伙伴了吗?你喜欢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伙伴在一起吗?和他们在一起你的感受是什么?
(四)反思内化
1.内容
(1)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
(2)记录集体生活中发生的快乐的故事。
2.训练形式
(1)讲述“蚂蚁领礼物”故事并展示三幅故事图片。
1:森林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蚂蚁,它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多多总喜欢自己玩耍,离大家远远的。
2:有一天,蚂蚁国王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给全国的小蚂蚁发礼物。但是要领到礼物需要一个条件:只有和同学朋友一块儿去的小蚂蚁才能够领到礼物。
3:多多也好想领到礼物。大家都成群结队地去领礼物,却没有任何一只小蚂蚁邀请多多。
(2)播放轻音乐的背景下,请学生默想问题两分钟。
孤单的多多领不到礼物,它该怎么办呢?我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呢?
(3)我们在集体中到底可以用什么方法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呢?
引出集体之花环节。
(4)播放轻音乐,请同学闭上眼睛回忆在过去的日子里,在集体中生活的美好的片段。
(5)最后请同学一起大合唱歌曲《找朋友》。
三、策略操作
1.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小组讨论,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训练活动的环节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分享活动的角度和内容,老师可以针对活动本身从更多的角度去分享讨论。
2.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无论回答得多么幼稚,老师都不予批评;最重要的是当学生的回答表现出消极的信息时,比如“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融入集体”“不知道可以为班级做什么”,此时老师一定要注意积极正面地引导,并且需要在课后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个体特别关注。
四、活动设计建议
通过教学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反馈评价。
1.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学生能够融入集体的活动,表现出想和同学在一起,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愿望。
2.学生在以后的集体的生活中能主动对同学表示出友好,与同学合作,帮助他人。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他们普遍具有乐观向上、尊重他人、热心集体工作、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因而大多数同学都能和谐地融入群体之中,形成平等、互助、合作、竞争的氛围,这是学生中的主流。但也应看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人享受家长全部的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对人冷漠、不合群等不良个性品质。所以我们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乐于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与他人团结在一起,形成团队凝聚力,结交良师益友,为自身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自我得到不断完善。
乐群性
乐群性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出一个人是乐群、热情还是孤僻、冷漠,情绪的稳定性主要是指情绪是否经常变化。不稳定,包括是否常为某些事情担心、易急躁,心情是否常常忧郁、易悲伤等等。情绪是否稳定是心理素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乐群性是衡量一个人个性内倾还是外倾的重要标志,与一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一个过于内向的人,不善于与人交往,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将使他的心灵越来越孤僻,越来越陷入一个自我的孤独,也可能因此而发展成病态的心理。人格日益缺陷,不仅仅使自我难以实现,也让健康受到影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性。
安全上的需求是人类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亲情。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求的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个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二)问题思考
1.怎么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产生主动融入集体的良好意愿?
2.面对不合群的学生,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