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54

第54章

这段话很有意思。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言论和著作从未引用马克思、列宁、******的片言只字”。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写文章动辄引用马克思,马克思说什么,马克思这样说,马克思那样说,惟恐引用得不够多,不够全面。似乎有了引用,论文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有了引用,就足以表明自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一些人看来,有了足够的引用,作者自己就有了护身符,甚至成为真理的化身,趾高气昂,得意洋洋。陈望道的例子告诉我们,是否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否是一篇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不在于引用的多少,一句不引也没有关系。

然后,我又注意到,“他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不能随便扯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必要如此标榜。动辄强调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有什么必要呢?是又怎样,不是又如何?不好说陈望道究竟是谦虚还是拘谨,是不以为然还是漠不关心,但看看他所写的文章,他关心的语言、文字、修辞、翻译和种种社会问题,我们大致能确定,陈望道津津乐道的是思考具体的问题,如何把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至于自己思想的政治身份,他没怎么考虑过。“他始终是一个革命的实干家”,重要的是革命并且实干,声言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倒在其次。

这篇序言作于1979年7月13日,在那个时候,胡愈之很自然就写出了“他不断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直到最后一息”,这样的句子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上面引述的胡愈之序言,落脚点显然是这句话。当时的读者,大概不会有我前面两段的想法。胡愈之本人,估计也是如此。他只是陈述事实,并在其时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自然地抽离出结论:陈望道不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不引用马克思、列宁和******,相反地倒是不断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

我们在今天的语境中解读这段话,却不能不想到很多。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国人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多少呢?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陈望道率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通过译本,其他的人们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本人后来承认他读过这个译本。也就是说,******是通过陈望道的译本走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公开提出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即使陈望道刻意学习******思想,也是那之后的事情了,何况,我们也没怎么看到他的学习报告。因此,我们不会在意胡愈之的评述“落脚点”,他谈到的事实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对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从业者来说,引述马克思、列宁和******在所难免,但需要以研究的眼光,把它们作为研究对象看待,而非为自己观点辩解的武器。现在很多论文,都是马克思说什么了,博引一番,事情就解决了,就这样了,无需进一步的思考。这不好说是学术的态度吧。陈望道的例子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身份和学术研究如何结合,才能既不辱没马克思主义的名声,又不误解学术的工作。

结尾问题

读书时写作文,老师常提起虎头蛇尾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说,有那么一个东西,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人们做事情,往往开始声势浩大,到后来劲头很小,以至于悄无声息。老师说,应当像刘胡兰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后来读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这是我所喜欢的开始和结束。

结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七七八八写了那么多,并非为促成结尾的到来,但结尾是必然的,作文必须有个了断,不能无休止地写下去。初写作文,大多数同学无话可说,开始没话,中间没话,结尾还是无话可说。渐渐有了兴致,倾诉的愿望强烈起来,滔滔不绝,废话连篇,自己过后读都生厌。

每个作者都有很多文章要写,读者呢,也期待早点看到结尾。几千到几万字的短篇味道不够,就一二十万字的中篇吧,若还不能显示容量,也只能长篇了,几十万字洋洋洒洒,读者还勉强能有兴趣。弄个数百万字出来,读者可就寥寥无几了。关键还在于故事情节,该多少字就多少字,就像衣服,长短自有讲究。

从开端到结尾,有时自然而然,一气呵就,水到渠成。有时写着写着就偏离了起初的意旨,等发现时已无力扭转,只好草草了结。我当年高考作文就是这样,得分较高,估计是判卷老师只看了开头,无暇审视结尾:开篇恢弘,结尾一定差不到哪儿去,不用看了。有时总也找不到通往憩息的小镇,七拐八拐,也从密林中绕不出去,但天色已暗,只能随便寻个地方,落下脚来。

结尾需要高调;结尾要画龙点睛;结尾应当具有开放性……老师举了很多范例,我们自己却总是对结尾耿耿于怀。年少的我们,怎么可能具备高超的结尾意识呢?开端容易,随便那么一想,甚至不用想,就那么开始了。接下来,就得自己左思右想,左右逢源了。

期末是一种结尾。高中时,就读于父亲工作的学校,每逢期末,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和为数甚少的其他老师的子女滞留,晃悠在空荡荡的校园里,间或走进教室,故意弄出一些响动来,驱除心底的落寞。

毕业是一种结尾。校园里穿着学位服四处留影的学生,主楼前草坪上围坐的男女,要离开校园了,依依不舍。即使下个学期继续在这个学校读研,现在也是一种过去时的心境。

毕业典礼、晚会一类的仪式隆重而催人泪下。恋人分手,夫妻离异,能有什么仪式呢?有时一段新的感情产生了,才恍然发现,还有旧情有待了断。若剪不断,就只能理还乱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乐府民歌》仅仅是一种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尾也凤毛麟角。“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真的有困难出现了,“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婴儿出生后20秒钟内,会发出第一声响亮的啼哭,仿佛在宣告:“我来到了人世!”何等有力的开端啊……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一路崛起,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老眼昏花,颤颤巍巍,头脑糊涂,意识渐渐散乱。

若把人生比作一篇作文,那么,等结尾戛然而止时,人们不是不由自主,就是稀里糊涂,难得提起笔来,写出最后的那一段,那一句。

婚姻问题

在网上看到关于结婚的帖子,自己多少有一些思考。结婚是个问题,更严格说来,是个问题域,其中包括:是否结婚;和谁结婚;何时结婚;怎样结婚;等等。在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还有一个结婚念头何以产生的问题。泛泛而谈,有四个因素:

外界的督促。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不相干的人,都会关切和焦急起来,似乎这个人不结婚,亲人和旁人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只有把这个人送进婚姻里面,不管是幸福的殿堂还是牢固的枷锁,只有拉拉扯扯地送进去了,周围的人们才能松一口很大的气:啊,终于了了一件事。别人都这样着急,当事人不得不稀里糊涂地忙慌起来。

朋友的影响。一起长大的伙伴纷纷成家,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成天泡在一起,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都回自己的小家或者大家,单身汉和单身女子不能不受触动。当同龄人的孩子喊自己叔叔或阿姨时,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不成家,不为人父母,自己就始终是个孩子,显得傻乎乎的。于是,耳闻目睹过的婚姻的束缚与不幸都置之脑后,结婚成为全力以赴的头等大事。

情感的冲动。据说,每个人单独都是一个半球,到了一定年龄,他/她就会觉着孤单,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一些人运气好,很快找到匹配的半球,一些人运气糟,勉强找到一半,尽管不是严丝合缝,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总归是不孤单不寂寞了,于是选择将就,成就婚姻,把磕磕碰碰经常化、日常化、终生化。

欲望的驱使。所谓的爱情里,爱与欲始终难解难分,究竟是爱引发欲望,还是欲望促成了爱,莫衷一是。爱情至上论者相信有一种纯洁的爱,尽管最终落实在欲望的满足上,但源起绝对和欲望无关。欲望先在论者以为欲望是爱的生理基础,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爱情里,很容易承认欲望第一、爱情第二,没有欲望何来爱情。动力和源泉也罢,目的和归宿也好,欲望终究是无法回避的。为了欲望的合法化,婚姻成为堂而皇之的理由。

作为问题域的结婚问题,既是说结婚是个问题,也是说不结婚是个问题。在谈过结婚成为问题的由来后,接着谈谈不结婚问题的缘起。

在年青的一代中,迟迟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粗略说来,有五个因素:

外界的淡然。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趋于多元化,结婚与否只不过是个人问题、私人问题,旁人乃至家人都不再过多地关注,当事人少了外界的推动,自然轻松了许多,那份由外界引发的焦虑消失殆尽。于是,不结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

朋友的影响。周围朋友一个个兴冲冲地闯进婚姻的围墙,免不了吵吵闹闹,至少失去了单身的诸多自由,天色晚了得及时回家,稍一不留神做了父母,更是不得不老成持重,负重蹒跚。幸好,自己的脚还在围城之外,赶紧打住。

情感的漠然。或许是从小生活环境的缘故,年轻一代愈来愈活得自我,依然有爱,但很难寻死觅活的刻骨铭心;依然有情,但很难曾经沧海难为水,没有什么不可以变化,没有什么不可以遗弃。爱都没有了,堆放爱的神圣殿堂也就不必造就。

欲望的弥散。随着社会的开放,欲望越来越不是问题,放纵的渠道多种多样,不再需要婚姻的庇护。不只是没有婚姻的欲望宣泄是正当,没有爱的欲望表现也是正常的。

经济的压力。婚姻意味着家,随着社会生活需求的整体提高,家意味着一套属于两个人的房子。房价一路飙升,婚姻的成本大幅度增长,一些年轻人恐惧于“房奴”的前景,一些年轻人连当“房奴”的资本都缺乏,没有空中楼阁,婚姻就没有安身之处。

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婚姻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被一层层地剥离,当一些人还在为结婚是个困难的问题忧虑时,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不结婚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同类推荐
  • 康藏行吟

    康藏行吟

    一本散文集,一本美文集。作者在康藏高原上行走,缤纷的高原给行走者灵感,边走边吟,赞美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叹这块沃土所蕴藏的神奇历史文化。屏住呼吸,把康藏高原的一切尽收心底,放飞心境,把真诚奉献给这方水土。
  • 贾平凹《古炉》论

    贾平凹《古炉》论

    本书是王春林为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论》所做的文学评论。书稿从《古炉》的内容讲述方式和艺术呈现技巧多方面、深层次详尽解析了贾平凹这一力作,尤其从小说写作的方法论上,为读者进行了引领和现场示范,体现了一位成熟的文学评论家所葆有的文学和思想立场。
  • 谁解无声

    谁解无声

    人生是一场嘈杂的会演,总教人从无边的喜乐中打捞上几朵悲剧的浮萍。
  •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常说人生如戏,也道岁月无情,生命易逝,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戏剧里的主角,身边其他的人都是配角。所以谁都想尽力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彩排,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生命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是闹剧,决定权却都在自己手里。生命是一场聚散。那初涉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就拉开了聚的序幕,于是以后的岁月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处,相爱,相恨,到最后的相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相聚,哪一种形式的别离,到最后终究是曲终人散,众鸟归林。感悟生命,宁静美好!
  • 大师讲堂:蒋廷黻讲中国近代史

    大师讲堂:蒋廷黻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中国面对外面的世界。此后,人们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从奕、李鸿章、曾国藩为首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百日维新,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本书将近百年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娓娓道来。
热门推荐
  • 这世界需要英雄

    这世界需要英雄

    从秦时明月里盖聂飞剑出鞘我就知道穿越者没那么好当!圣杯战争中,先是莫名其妙的一场架,又是什么黑圣杯的,火影里佐助变身佐子与雏田抢男人,勇者波罗斯硬接了某光头魔王五轮必杀一拳毫发无损,还有蓝染沉迷镜花水月抛弃崩玉。现在连灭霸无限手套都多了一个孔。故事从一个拥有白王之血的世子想成为王开始。
  • 中国教育史导论

    中国教育史导论

    本书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
  • 斗破之刀斩猎魂

    斗破之刀斩猎魂

    这只是一个带着新手战刀,魂穿斗破的故事。
  • 她们的彼岸

    她们的彼岸

    以都市女性生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现代女性的世界观,婚姻观,人生观。
  • 谛天记

    谛天记

    这是一个叫罗河死胖子的奋斗故事……******此书业已完本,呃,大致上是完本的,前年写的,拿来充数。这本书大概三十多万字,免费放送。新书《再与天比高》右边有链接。
  • 子夜又

    子夜又

    怪人怪事怪人怪事怪人怪事怪人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 一身侠骨

    一身侠骨

    英雄仗剑天涯路,不知女儿柔情心。公元911年,自唐王朝灭亡以后,华夏大地陷入乱世纷争。出世少年,身世迷离;黄衣少女,恩爱情仇;乱世豪杰,谁与争锋。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幻想江湖!(作者萌新,不周之处望海涵)
  • 无邪道途

    无邪道途

    这个世界弱肉强食,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弱小而怜悯,可怜你,唯有自己强大才能生存下去。
  • 王者归来之炽天使

    王者归来之炽天使

    龙浩是一名职业选手,退役后发现了众多谜点,父母的死亡,炽天使游戏中的制作机甲,龙浩会怎样呢?
  • 万界手机穿越系统

    万界手机穿越系统

    一次意外,让郑源能够穿梭诸天之中,自此,他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公子,小昭唯一想要的只是在你身边啊。”《倚天屠龙记》中,小昭看着屹立在众人前方的那个身影,喃喃道。“郑源叔叔,你能在和我讲一下,你怎么打败的千年木乃伊吗?”《木乃伊》中,艾利克斯一脸崇拜的说道。“你也是氪星人?”《超人钢铁之躯》中,克拉克肯特看着母舰的分析,向着眼前的郑源疑惑的问道。……目前已定的世界有:《生化危机》、《倚天屠龙记》、《木乃伊》、《钢铁侠》、《诛仙》、《火影》、《超人钢铁之躯》这些世界是肯定会去的,只不过是顺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