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1700000023

第23章 张爱玲与《万象》矛盾的历史考察(1)

对于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生活情况,除了她自己的作品以及有限的几个人的回忆文字,我们所知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张爱玲自身的原因。张爱玲的一生几乎不与人作过多的交往,在20世纪40年代也没有什么书信往来,加之所处环境又是如此复杂的沦陷区上海,所以要想十分详细地了解她的生活交际情况,困难可想而知。40年代,张爱玲和《万象》老板平襟亚(秋翁)之间“一千元灰钿”的公案一度在文坛炒得沸沸扬扬,论证双方各执一词,最终不了了之。此后的有关张爱玲的一些论文、传记,在涉及到张爱玲与《万象》的关系时也都未做深入的探究。这在当下红红火火的张爱玲研究中未免不是个遗憾。其实,翻开40年代上海的小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涉及此一公案的文章,有论辩双方的证词,有旁观者的清醒分析,有添油加醋的文章,也有公正的持平之论。这些小报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现场”。纵览这些文章,笔者发现,“一千元灰钿”事件只是张爱玲与平襟亚之间矛盾的冰山一角,是触发矛盾的一个导火索,真正的矛盾则与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的出版有关。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张爱玲与《万象》之间的矛盾纠葛。

一、从“蜜月”到“反目”

张爱玲与《万象》的最初接触,坊间所征引的史料一般都是柯灵先生1984年发表在《读书》上的《遥寄张爱玲》一文中的记述。并大都模糊地认为张爱玲与《万象》的第一接触人是柯灵。可参见于青著:《张爱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据柯灵所述,1943年夏天他受聘担任《万象》杂志的主编,正在多方寻求作家的支持。偶然在《紫罗兰》杂志上发现了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于是产生找张爱玲为《万象》写稿的念头,但又苦于不认识她,要请周瘦鹃引见,又觉有所不便,正在这时,张爱玲出人意料的出现了。柯灵对当时的情景描述得非常细腻:出版《万象》的是中央书店,在福州路昼锦里附近的一个小弄堂里,一座双开间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店堂,《万象》编辑室设在楼上厢房里,隔着一道门,就是老板平襟亚夫妇的卧室。好在编辑室里除了我,就只有一位助手杨幼生,不至于扰乱东家的安静。当时的上海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类屋檐下产生的。而我就在这间家庭式的厢房里,荣幸的接见了这位初露锋芒的女作家。

那大概是七月里的一天,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肋下夹着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我看一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的什么,已很难回忆,但我当时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但我对她并不陌生,我诚恳的希望她经常为《万象》写稿。柯灵:《遥寄张爱玲》,《读书》1984年第4期。

从此,《万象》不仅时有张爱玲的稿件刊登,柯、张二人的友谊也日渐深厚。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柯灵的叙述虽然可信,却有意无意地遗漏了老板平襟亚的作用。据平襟亚1944年8月18日在《海报》上发表的文章《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一文,曾有回忆张爱玲携稿去《万象》杂志的情景:“记得一年前吧,那时我还不认识这位女作家,有一天下午,她独自捧了一束原稿来看我,意思间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荐给编者柯灵先生,当然我没有使她失望。第一篇好像是《心经》,在我们《万象》上登了出来。往后又好像登过她几篇。”秋翁:《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海报》,1944年8月18日。

按照平襟亚这里的说法,张爱玲第一次与《万象》的联系,应是先找到老板平襟亚,后由平襟亚推荐去见主编柯灵。据柯灵所描述的当时《万象》编辑部布局:“一座双开间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店堂,《万象》编辑室设在楼上厢房里,隔着一道门,就是老板平襟亚夫妇的卧室”。张爱玲去《万象》编辑部,是否先经过老板的房间,由平襟亚引见,才进到编辑室里。这个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涉及以后张爱玲与《万象》交涉的经办人问题。如果像其他材料所引述的那样,张爱玲与《万象》的接触是通过柯灵,那么,以后张与《万象》所进行的一切交割柯灵都应是负责人或至少是经手人。从这个角度看,后来张爱玲与平襟亚的稿费纠葛似乎是平襟亚越俎代庖,直接不经过主编之手而与张爱玲交涉。如果平襟亚的叙述是事实,可能是因为张爱玲当时的文名,也可能是因为对张爱玲的好感,反正平襟亚这次是特事特办,自己直接负责张爱玲与《万象》的稿约和稿费事件,查上海40年代报纸《力报》,有秋翁(平襟亚)文字为证:予所认为不能已于言者:不幸而站于《万象》出版人地位,出版人于稿件之征集原非分内事;向例由编者处理之,但某女作家连载一稿,却在例外。因当时多嘴之故每次“支费”与“索稿”均由本人负其责,……秋翁:《柬诸同文——为某女作家专事》,《力报》,1944年8月27日。

可见张爱玲当时和平襟亚接触之频繁。由于资料的贫乏,研究者几乎都把这一层关系忽视了。而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张爱玲与《万象》的矛盾,并没有影响到与柯灵的友谊,这也是四十年后柯灵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说:“但有一点确切无误,我和张爱玲接触不多,但彼此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不存在任何芥蒂。”柯灵:《遥寄张爱玲》,《读书》1984年第4期。

与《万象》结缘后,张爱玲先后在《万象》上发表《心经》(1943年8、9月)、《琉璃瓦》(1943年11月)、《连环套》(1944年1月—6月),就在这个时候,迅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发表了。

迅雨从纯粹的艺术品味出发,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逐一评价,他赞扬张爱玲小说心理分析的高妙和色彩鲜明的风格,认为《金锁记》“该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但是对正在连载的《连环套》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已经刊布了四期,还没有中心思想显露。错失了最有意义的主题,丢开了作者最擅长的心理刻画,单凭着丰富的想象,逞着流转如踢踏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腰斩的命运。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唐文标认为,傅雷(迅雨)的文章一经刊出,《连环套》就被腰斩,以后张爱玲也不再出现于《万象》。唐文标:《张爱玲研究》。显然是把张爱玲腰斩《连环套》和不给《万象》写稿之事全部归因于傅雷文章的作用。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则从一个较为宽广的视野判断:张爱玲这一个时期的遭遇(包括停刊《连环套》,发表回应迅雨的《自己的文章》,小说集另刊,稿费纠纷等等)都是因为她当时正处于盛名和热恋之际。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处在盛名的张爱玲自会招来各方面的明枪暗箭的袭击,而与胡兰成的恋爱又给她带来幸福与自信,对迅雨中肯的批评并不接受。柯灵的看法似乎更有深意:“《连环套》的中断有别的因素,并非这样斩钉截铁。我是当事人,可惜当时的细节已经在记忆中消失,说不清楚了。”柯灵:《遥寄张爱玲》,《读书》1984年第4期。

作为当事人之一,柯灵一方面说“有别的因素”,可似乎又不愿意说出具体是什么原因。只推说“细节已经在记忆中消失,说不清楚了”。给人蒙上一层扑朔迷离之感。反正当时的事实是,张爱玲自此与《万象》断绝了关系。

二、“一千元灰钿”事件

关于张爱玲和秋翁之间的矛盾,许多学者认为是“一千元灰钿”的稿费摩擦带来的结果。比如在余彬的《张爱玲传》中就说他们“因稿费等问题而起的摩擦在小报上传得沸沸扬扬,这一年的八月两人还在《海报》上打过一场笔墨官司”(余彬《张爱玲传》);其实,40年代的上海小报上,《海报》、《力报》、《大上海报》等报纸上都有关注。张爱玲对“稿费问题”的反应文字,除《语林》中的《不得不说的废话》外,还有两封给《海报》编者的申辩信:我曾写过一篇否认的信给《海报》,秋翁先生也在《海报》上答辩,把详细账目公开了。后来我再写第二封信给《海报》,大概因为秋翁的情面关系,他们未予发表,我觉得我在这件无谓的事上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此也就安于缄默了。张爱玲:《不得不说的废话》,《语林》,1945年1月25日。转引自谢其章《张爱玲与〈万象〉闹掰之内幕》,《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3日。

但笔者反复查阅《海报》,一直没有发现张爱玲的申辩信。相反,倒是秋翁在《海报》上多次发表泄愤文章,声讨张爱玲贪财、市侩(如《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柬诸同文——为某女作家专事》、《最后的义务宣传》等)。也许是《海报》编辑考虑到两人争执的私人性质,没有把张爱玲的信公之于众;也许是“因为秋翁的情面关系”,而对她的申辩不予发表。所以张爱玲最后又写了第三封申辩的信,终于在《语林》杂志登了出来,《语林》主编钱公侠不失时机地也让秋翁写了个详细的账目清单,双方这次面对面地说个清楚。张爱玲认为:“其实错的地方是在《连环套》还未起头刊登的时候——三十二年十一月底,秋翁先生当面交给我一张两千元的支票,作为下年正月份二月份的稿费。我说‘讲好了每月一千元,还是每月拿罢,不然寅年吃了卯年粮,使我很担心。’于是他收回那张支票,另开了一张一千元的给我,但是不知为什么账簿上记下的还是两千元。”同上注。秋翁则拿出了付给张爱玲的稿费清单:十一月二十四日付二千元(永丰银行支票,银行有账可以查对)稿一二月分两次刊出。

二月十二日付一千元(现钞在社面致)稿三月号一次刊出。

三月四日付一千元(现钞在社面致)稿四月号一次刊出。

四月二日付一千元(现钞送公寓回单为凭)稿五月号一次刊出。

四月十七日付一千元(五源支票送公寓回单为凭)稿六月号一次刊出。

五月九日付一千元(现钞,五月八日黄昏本人敲门面取,入九日账)(有亲笔预支收据为凭)稿未到。

七月四日付二千元(五源支票,当日原票退还本社注销)。秋翁:《一千元的经过》,《语林》,1945年1月25日转引自谢其章《张爱玲与〈万象〉闹掰之内幕》,《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3日。

同类推荐
  • 活着,因你而美丽

    活着,因你而美丽

    这是描述我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长篇传记。作者以尤其动情的笔调咏叹了主人公毕生倾力于青春美丽、生命美丽的烧伤外科学。以大量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出盛志勇院士在我国烧伤医学上的巨大贡献,这同是地是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贡献。
  • 诺贝尔

    诺贝尔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在炼金术之后: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在炼金术之后: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自然学科,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进步。《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诺贝尔奖的颁奖时间为主线,将历届化学奖获得者的成长历程、生活情感、科学研究过程与贡献等多方面内容有机地融合和真实地再现。本书文字内容丰富、理论及实验阐述详尽。图文相得益彰,并附有化学及相关知识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位心理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有数百人之多,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只有寥寥数人。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就不肯轻易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热门推荐
  • 灵月之源

    灵月之源

    从小受人侵凌,只因他的先天魂源在三星斗月境界,并且魂丹还是先天魂丹下品……“我不甘心,我要变强!”
  • 逐风起源

    逐风起源

    人生是一场梦接着另一场梦。它没有尽头,不会终结。世界是一个境界连着另一个境界,它不完美,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关于魔法与创造以及毁灭的故事。
  • 只有大佬可以这样

    只有大佬可以这样

    双女主剧情流,小故事整合而成的书,书的后半部分属于快穿类型,前半部分,因为设定的原因有个大坑,后面逐渐会填上。时初穿书了,且不是一本书。又要带徒弟还要拯救随时黑化的徒弟,遇上时空交错领域该怎么办?一脸懵逼,二脸懵逼....她只当一切都是一场梦,等回过头来才发现,这都是自己作的死。书可可,一个表面阳光,内心抑郁的人死了,穿梭于各个时空帮别人找活下去的意义。完成任务系统可以满足她三个愿望,并告诉她她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命不久矣。她自己不想活,可却希望在乎的人活得好,于是便勉为其难的接受了。001:鼓励别人活下去,人人有责!书可可:好!00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书可可:好!001:宿主,请放下你手中那把刀再说好吗?
  • 陌路天才

    陌路天才

    楼家天才?玄城城主?雪域女王?这个灵力磅礴,丹药随手炼,百兽随意唤,灵器随便得的绝美女子,身份就这么简单?千年前的仙魔大战,与她又有什么关联?敬请期待!
  • 溟帝

    溟帝

    我说让这苍天无念,那么从此,日月更迭,沧海桑田便是我说了才算.......
  • 邪剑书生

    邪剑书生

    醉墨美人图,携剑傲江湖,不归路,书生糊涂!虐点多,有毒,慎入。这是一个孱弱书生,为了朋友,为了活下去,从而弃文执剑,在江湖上越陷越深的故事。眼见为实吗?耳听为虚吗?圈套,仅仅只是这个圈套吗?谁在局之内?谁在局之外?谁在布局?还有谁?!
  • 红楼四论

    红楼四论

    《红楼四论》从审美及精神层面探讨《红楼梦》不可复制的独特价值,内容为四大主题:《红楼梦》的解脱之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红楼梦》的疾癖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生育败象(《薛蟠寓言》)、《红楼梦》的审美之趣(《关于文学的超越》),让读者从美学和文学思想史的角度入手,感受《红楼梦》蕴含的审美情趣和写作的深层内涵。
  • 一个小律师的奋斗人生

    一个小律师的奋斗人生

    郝好,一个平民子弟,毕业于一家三流三本学校,学的还是法律。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他立志要成为一个挣大钱的律师。
  • 兵起秦川

    兵起秦川

    明末大乱,民不聊生,有书生赵胜被迫走上造反之路,争霸天下之路
  • 他是我深爱的少年

    他是我深爱的少年

    他是我深爱的那个少年。也许从一开始,从见到他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我们的故事不会简单。她是我深爱的那个少女。也许开始的那青涩的感觉才是世界上最甜最甜的爱恋。他是我深爱的那个少年。遇到他,我何其幸运。她是我深爱的那个少女。情不知所以,一往情深,只怕情深奈何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