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和道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仡佬族命名的自治县,这一地区的仡佬族人在民国时期及其以前,由于民族歧视等种种原因,长期隐姓埋名,隐瞒其民族成分,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又逐渐恢复了其民族成分,并于1986年改设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可以说,无论是政府导向还是民间的自发要求,这一地区的仡佬族是恢复的仡佬族,这一地区的仡佬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恢复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必须看它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深入人心,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都在不断探索如何让这一个古老民族重新绽放光彩。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源地,被称作“丹砂古县,仡佬之源”。洪渡河在这里蜿蜒流过,蕴涵的是仡佬族人的历史,九天母石述说着仡佬族先民起源的古老传说。而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告诉我们仡佬族先民开辟土地、创建家园的艰辛。如今,地理位置偏远的务川仍然属于全国的贫困县,仡佬族人民在打造现代化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将仡佬族这个名字与整个县紧密相连,将发展民族文化与振兴地方经济融为一体。在仡佬族文化集中的大坪镇,依托遵义市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活动,着力打造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型乡镇,在这里,一栋栋崭新的仡佬族民居沿街而建,统一的蓝灰色外墙,清新整洁,窗户上装饰着务川仡佬族特有的民间纸牌——大贰中的四个符号,依次是纸牌中的大六、大七、大八、大十,分别代表了“天、地、人、和”。四个纸牌符号的中间是一个独特的丹炉图案,代表务川仡佬族悠久灿烂的丹砂文化。大坪镇的龙潭古村是一座仡佬族聚居的千年古村,更是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文化村,至今保存完好的仡佬族古建筑群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力弘扬仡佬族文化的有利场所。如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民间自发进行的祭祖活动统一组织起来,每年定期在龙潭古村洪渡河畔的九天母石举行大规模的仡佬族朝天祭祖大会,“九天先祖,先祖神明,族裔齐聚,大祭于今,礼乐齐备,众心虔诚,祖飨供奉,万方泰平”。还借此机会开展了一系列仡佬族传统文化活动,如仡佬族歌舞、体育活动等,努力打造成为仡佬族文化旅游节。
此外,政府还将仡佬族民间自发的吃新节等传统节日组织起来,形成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民族节日,既增大了节日的规模,解决了群众活动所需的资金,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扩大了传统民族节日的影响力。这些举措为宣传和发扬仡佬族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积极的宣传和组织各项活动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和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自发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一方面,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努力打造仡佬族民族文化,宣传仡佬族的同时,还力争把务川建设成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也着力打造一批民族企业,构建民族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产品有野生百合粉,银杏及其相关产品等,要将其打造为能够代表仡佬族的精品特产,与仡佬族文化一起推向市场。
针对仡佬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不仅做了仔细的规划,还提出了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法律与习俗相结合的保护原则,既要做好法律上的保护,将民族文化列入当地法律监管体系,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又要做好民族生活习俗的挖掘、传承工作,让生活习俗自身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二要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传承原则,在保护有形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成为有形文化,丰富有形文化的内涵。三要坚持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利用原则,即让民族文化的主体参与进来,保持民族城镇和村寨内居民的生活原态与习俗。四是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利用原则,走持续发展之路,根据各城镇民族文化特点,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民族旅游业以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对仡佬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邻,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道真境内同样有着绚烂多姿的仡佬族民间文化,主要有墓葬文化中的“岩棺葬”与“倒埋葬”、歌舞文化中的“打闹歌”与“哭嫁歌”、饮食文化中的“油茶”与“三幺台”、体育文化中的“打篾鸡蛋”与“高台舞狮”等等。而最为突出的当属道真仡佬族的傩文化。傩文化在道真地区传入历史久远,最迟在元明时期就已传入,在六七百年的岁月里,道真傩文化融入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至今保存完整,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0年,日本学者广田律子来到道真,对傩戏做了专题调查,并在所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假面剧》(日本木耳社1991年4月版)一书中以三万字的篇幅介绍道真傩戏。200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稻田耕一郎教授所主持的“出土文物、祭祀礼仪与中国基层文化之研究”国际合作课题组6位成员来到道真考察傩文化,2004年,早稻田大学相关学者再次来到道真,除了考察傩戏文化外,还将研究领域扩大到了道真仡佬族的丧葬文化。2004年,韩国庆尚大学的13位专家也来到道真,称道真仡佬族傩文化为“东方文化的亮点”。2005年,日美两国学者到道真县就傩文化作专门考察。近年来,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一直将道真作为重要研究基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仡佬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包括傩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一批批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一代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正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冉文玉先生所说,传统傩文化“正不断地模糊其历史的面影,正不断地流向一个不可回复的空间”。这正是我们对傩文化前景的忧虑。2008年,仡佬族傩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着力打造傩文化成为道真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于2007年专门建立傩文化馆,对散落民间的傩戏面具、法器、书籍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妥善保存。以实物、文字、图片为表现手段进行布置,其中陈列、展出傩面具87面、古籍569册、当代文献40余册、服饰30余件。至今已接待来自各地的文化专家3000余人,为保护傩文化、宣传傩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让道真仡佬族傩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不仅仅只是成为未来博物馆中的陈列文物、记忆中的文化经典,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一方面加强与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学习,并结合实际情况,于2009年对隆兴、上坝等乡镇的重点傩坛实施挂牌保护,随后又组织三桥镇接龙村、隆兴镇杉木村、玉溪镇构树村、河口乡三坝村坛班参加“走进神秘仡乡,感受原始道真”旅游推介活动,并在“中国·遵义黔北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傩艺表演,为进一步提高道真仡佬族原生态傩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来保护宗教戏剧文化中的这一“活化石”。
遵义县平正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保留了仡佬族原生态的踩堂舞、阳戏、婚丧习俗、祭祀、声乐、蜡染、民族语言及传统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并拥有风景秀丽的黑脚崖瀑布群,在瀑布群的洞口有一个红军洞,长征时期当地仡佬族群众曾经在此隐藏营救了23个红军伤员,并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可以说,红色文化和仡佬文化在平正仡佬族乡交融。
2006年,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成功申报为“中国仡佬第一乡”;遵义市音乐家协会把平正确定为中国仡佬音乐创作基地;贵州省民委把平正确定为贵州省第一仡佬族语言培训基地,至今已开展了七期培训,还组建了仡佬族歌舞队,专为游客表演原生态仡佬歌舞。
在保护和传承仡佬族传统文化方面,平正仡佬族乡也下了很大工夫,为了进一步挖掘整理仡佬文化,平正仡佬族乡专门成立了仡佬文化传承促进会,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并走访平正外出的仡佬族人,了解本民族的饮食、传统节日、服饰、语言等,目前已收集整理仡佬族语言的单词及短语5000多个(则),仡佬山歌、情歌、排歌、故事数百首(个),复制出老中青幼的民族盛装和常装700余套。为了让挖掘整理的仡佬族语言、民族歌舞得到传承和弘扬,平正仡佬族乡决定把民族语言、歌舞列入当地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每周在平正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每班开设两堂语言、民族歌舞“双语课”。目前,正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平正仡佬族乡还对前不久刚发现和认证的仡佬族古文字进行广泛宣传,带领广大群众学习和使用民族文字,举办仡佬族文字书法大赛,通过各种形式让人们接触和认识仡佬族文字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符号,期待这一尘封了千百年的古老文字复活。
平正仡佬族乡还有一项重要举措是创建仡佬族原生态民族风情园,命名为“中华仡佬文化博览园”。但是由于规划位置不恰当,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工作也没有跟上,再加上乡里领导干部变动,支持程度有限,缺乏连续性,因此博览园的建设工作还需要更精心的策划和打造。
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会议纪念馆和“国酒”茅台被誉为两大文化品牌,如今,这一地区所蕴涵的夜郎古国王族——仡佬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宝藏,正在被不断挖掘和整理,并力求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使之成为遵义的第三个文化品牌。
2008年,由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遵义市作协主办的刊物——《中国仡佬族》问世,这是一本面向学术界及关注仡佬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行的半年期文化刊物。每一期10余万字,图片百余幅,图文并茂,不仅生动地向世界展示神秘丰厚的仡佬族文化,也为仡佬族留存了一份珍贵的记忆。这本刊物的问世,承载了几十万仡佬儿女的梦想与追求,也代表着遵义市全面弘扬民族文化的新起点。
其他地区的仡佬族保存着较遵义地区更为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如居都的仡佬族语言,至今仍然是当地族人的母语,石阡的仡佬族毛龙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特有的“敬雀节”成为当地仡佬族的“天下第一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尧上仡佬族文化村隆重举行。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散落各地的仡佬族文化碎片逐步受到世人的关注,其中不少片断渐渐被人们拾回。在民族平等、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仡佬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在逐渐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步深化。借鉴科学的理论作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期待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