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是从古老的原始信仰传承而来的。仡佬族人信仰多神,崇尚万物有灵。这种信仰与崇拜体现在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朴实和务实的特点。
一、图腾崇拜
仡佬族人以竹为图腾加以崇拜,首先从族称上就可以看出,“仡佬”是根据部分仡佬族用仡佬语自称“glao”的汉文记音而得名,其本意是“竹”,另一个意思指“人”。仡佬族人对竹的崇拜主要与仡佬族人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据说,仡佬族先民濮人历尽艰辛,大致是从湖南、四川等地由水路进入贵州的,竹筏就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竹在仡佬族人心中有很神圣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云贵高原是竹的起源中心,仡佬族主要居住地的大娄山脉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崇山峻岭,地势起伏,垂直差异大,日照少、湿度大,有100多种竹子生长繁衍,遍布于高山深谷。特别是在高寒山区阔叶林中,成片的方竹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竹对于仡佬族人的生产生活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仡佬族人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处处与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竹笋可食,竹篾可用来编织,竹竿可制作成兵器或修房造屋、作筏渡河等。捆竹成舟,渡江渡水十分方便。仡佬族人挑、背、运农作物要用到竹箩筐、竹背篼、竹篓;晾晒粮食有竹席、竹簸箕;储存粮食有竹围席、竹笼;夜间赶山路用干竹竿或竹篾条扎成火把来照明。日常生活中,竹筷、竹筷筒、竹油篓、竹斗笠、竹麻草鞋、笋壳鞋底,体育活动有“打篾鸡蛋”等等,处处都离不开竹,连生病都是熬苦竹水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竹是和仡佬族生命相连的植物,对竹的虔诚崇拜,成为仡佬民族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
在仡佬族聚居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妇女生育后,必须将胎盘深埋于竹丛中,以求得竹神的护佑。修房造屋时,要到竹林中砍竹划篾条,扭成“大缆”,在立房子时作拉绳用。在砍竹时要祭祀竹神,立房子在用“大缆”时,也要祭祀竹神。家族祠堂及墓碑上要刻上“拜竹图”。贞丰县咬贯乡的仡佬族人家在祭祖时,必于神龛上放置一只竹筒以示祖宗灵位。仡佬语称此竹筒为“母舀”。他们视竹为有灵气之物。每年除夕要砍下一根竹子,在它的每一节割上一道口子,放入一种农作物种子,再逐节灌以清水,等到正月十五将竹剖开观察,看哪类种子发胀得好,当年就多种此种作物,可见仡佬族人对竹的崇敬与信仰程度之深刻。
在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也有其独特的图腾崇拜。比如正安县石井乡的仡佬族冯氏,每到过年,要到山上的哑巴洞口进行祭祖仪式,而受祭者为雌狐。这种特殊的习俗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冯氏先祖初来此地时,这里是一片长满水竹林的沼泽地。先祖决定在此垦荒种地,建造屋舍,定居下来。于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久后,先祖发现每次干活回来,屋子里已备好饭菜,却不见有人出现。先祖觉得蹊跷。一天,他佯装同往常一样出门干活,中途悄悄折返,躲在屋侧观察,终于发现了缘由。只见一只狐狸来到屋前,在地上一滚,狐皮便脱落,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把狐皮藏入石洞中,然后推门进屋,开始淘米做饭。先祖惊讶地推门而入,想问清缘由,姑娘却慌忙溜走,无影无踪。第二天,他又一次躲在屋后,待姑娘进门后,便把放入石洞中的狐皮藏起来,然后进屋与姑娘见面。姑娘因找不到狐皮,不能变回原形便留了下来,与先祖成亲生子,繁衍后人。一日,夫妻二人发生口角,先祖气急之下骂妻子为“毛狗精”(狐狸的俗称),妻子受辱离家出走。先祖立即出门追赶,妻子跑到哑巴洞口,投洞而亡。先祖跑上前时,只见到妻子的一双绣花鞋,悔恨不已,便在洞口立“仙氏祖婆碑”为志。此后,年年岁岁冯氏子孙都要来此祭祀祖婆,即雌狐。这是仡佬族祖先崇拜中一种特殊的图腾崇拜。
二、祖先崇拜
仡佬族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民族,其社会基本组织形式便是由血缘血亲建立起来的氏族或家族。一个家族内的族长或家长往往享有极大权威,同样也就逐渐形成了对逝去的先祖的崇拜,把死去的祖先神化。并且,对仡佬族人来说,祖先有开拓之功,正是由于祖先不辞辛劳开荒辟草,才有今天的绵延不绝的仡佬族子孙后代。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祖先的功德要牢记于心,因此对祖先更增加了许多尊敬。敬拜祖先可以说是仡佬族人内心世界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族人们认为,祖先虽然离开了阳世,但那只是躯体的死亡,灵魂却是永远存在的,而祖先的灵魂也同生前一样,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当子孙们遭受不幸时,祖先具有比生前更大的能力来保佑子孙免受灾难。因此,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能够继续蒙受祖先的恩泽,使祖先的亡灵得以安息,仡佬族人十分重视祭祖活动,场面往往也很隆重。在仡佬族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农历三月三(祭树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半、八月十五等都要举行祭祖活动。
对祖宗神的崇拜与祭祀是各地仡佬族人的重要活动。在不同地区,祭祀的形式各有不同。如岑巩一带的仡佬族人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生招满月、立柱建房时都要备办酒肉,在火塘边烧香化纸、敬祭祖先。广西隆林的仡佬族则认为“祖先是最好的神”,本家族祖先的亡灵具有超自然的灵力,所以对祖先要无限地崇敬,按时祭礼供奉,祈求赐福儿孙。毕节地区的仡佬族人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七月初七、十月初一等重大日子,都要沿用代代相传的礼仪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他们在清晨准备好祭祀物品,背上树枝和食物,仰面闭目,口中念念有词,亲切呼唤道:“请老祖公回家过节。”祭祀活动要持续半小时左右。
仡佬族人习惯于将对天地万物和各种神灵的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喜欢在堂屋的神龛正中摆放“天地君亲师”牌位,家族的宗祖按左昭右穆的宗法辈分秩序,分列在牌位两边,有些人家还在“天地君亲师”的旁边布上其他神位,上书享受家祭的神佛仙长圣贤。常见的神位有玉皇大帝、观音大士、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孔圣仙师、灶王府君、福禄财神、四官大帝、太上老君、文昌帝君,有的还有五显灵官、神农仙师、鲁班仙师等。两边对联有“敬神祭祖先正气,孝老尊师世代昌”等内容。
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仡佬族人心目中,祭拜死去的列祖列宗更为重要。这一地区的仡佬族是明末清初从贵州迁来的,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周折,总算定居下来,因此,他们对祖先的追崇和怀念之情更深更浓。他们将祖先与其他神分开来敬拜,专为祖先设立神龛,尊称他们为“家仙”。因支系的不同,仡佬族供奉“家仙”的地方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白仡佬供奉“家仙”的神龛设在左边有火塘的房屋右上方的墙上,通常是用两块小木板在墙上设两个平台,各放上一大一小两个香炉,大的在上,小的在下。祭祀时,大香炉上三炷香,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小香炉上一炷香,祈求祖先保佑六畜兴旺。在神龛旁的房柱上,挂着猪的下颌骨及吃新节时从别人家包谷地里“偷”来的一对包谷。而花仡佬、青仡佬、红仡佬三个支系,“家仙”神龛大多设在堂屋正面墙壁,通常用一小块木板设一平台,摆上一个香炉,上三炷香,与祖先的灵魂对话。
三、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各有侧重,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在遥远的年月里,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人们的认知能力尚不发达,仡佬族先民便把那些与他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土地、山、水、树、桥、洞、牛、鸟等以人格化或神圣化。因此,仡佬族人崇拜多神,为了求得风调雨顺,拥有更好的收成和更稳定富足的生活,他们对赖以生存的所有物体几乎都加以崇拜,崇尚万物有灵,有一些信仰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一)土地神
土地崇拜在自然崇拜中较为普遍,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以及万物生长的依托,尤其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土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仡佬族人认为地有地神,万物才得以滋长,土地才有五谷的生长,才能给仡佬族人提供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崇拜土地神,祭祀土地神,以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许多仡佬族人家的堂屋神龛下端都有书帖“镇宅土地神位”,并贴有对联“土能生万物,地里出黄金”。过去,城乡随处可见小小的土地庙或土地神龛,可见仡佬族人对土地神的重视。如今,祭祀土地神活动不再限于农业生产,成为一种含义广泛的宗教祭祀仪式,在仡佬族许多重要活动之前都要进行。
不同地区的敬神仪式有不同的讲究。如在岑巩一带,土地神按所处方位又分为山神土地、坳神土地、屋上土地和当方土地几种,它们代表的内容不同,仡佬族人会依照不同的功能分别敬奉。通常,每个仡佬族居住的自然村寨前,都立有一座约三尺高的土地宫,供村寨全体族人供奉。许多山上或山坳处也供奉有土地神,出门做工的匠人或上山打猎的猎人路过都会拜一拜,祈求自己顺利,交好运。有时家中遇见病患或者不顺之事,也可以到山神土地或坳神土地处敬奉神灵,以求消除灾厄。而大多数仡佬族家庭在大门前立有当方土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备酒肉香纸敬奉,祈祷平安福寿。
石阡仡佬族一年之中有春、秋两个社日,两次祭祀土地神。春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戍日,农家要办社饭敬奉土地公婆,祈求一年庄稼丰收,俗称“过社”;秋社日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是农民报谢秋收的祭日。此外还有专门的“谢土”仪式。
(二)水神
仡佬族居住地区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山泉密布,河流纵横,水乃生命之源泉,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所以仡佬族人敬水为神。为了求得山泉涌泄,细水长流,能够灌溉庄稼,使农田丰茂,每年岁首,仡佬族人时常要到水井边烧香化纸祭拜水神。每逢大年初一寅时,各家各户的仡佬族男人都要到井里挑水,名曰“取银水”,寓意把金银财宝挑进屋,一年四季盈利丰收。
(三)火神(灶神)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仡佬族各家各户都要烧香放炮“送灶”,意为送火神上天归仙,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要为过春节准备各种各样的食品,天天都需要用到灶火,因此不能得罪了火神。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人们再“接灶”,即把火神接回来。接灶、送灶都要烧三炷香、一占纸,再放三个炮火。腊月三十守岁时,仡佬族人也有请火三脚(称亲架)的习惯,家家户户都要烧大火至天明,一是怕火神受到伤害,二是不能断香火的意思。另外,仡佬族人凡遇节日、婚嫁、丧葬、生育、建房之时,都要在前一天备酒肉,同样也会在火塘边烧香化纸,表达对火神的尊敬,以求顺利。
各地仡佬族祭祀火神(灶神)的方式各有不同,广西隆林地区的仡佬族有一个传说,灶神原本在天上,一天,玉帝派他下凡监督凡人是否遵守他对人间所规定的三条法则:不准糟蹋五谷六米、欺老骂小、欺心害人,并要求灶神将他监督的情况每天向他汇报一次。有一天,一户人家的媳妇在做饭时,不慎把米丢落在水缸里,浸泡了七天八夜,灶神回去向玉帝报告说这个媳妇在家“偷嘴”。观音老母看这个媳妇并非故意而为,便托梦给媳妇说:“你把水里的米饭拿出来,再去山上找一些亮米石放进水缸里,不然会挨雷公电母的惩罚。”媳妇第二天醒来,立即按梦中观音老母的话去做,待雷公电母来查,发现水缸中不是白米,而是亮米石,便拿上天去交给玉帝。玉帝拿这些亮米石给灶神,灶神一咬,全是石头不是米饭,玉帝就打了灶神一个耳光,把他的耳朵给打聋了。玉帝说:“以后你不用每天一报了,只在每年腊月二十四回来汇报就可以了。”于是,人们把灶神当做玉帝的钦差大臣,在腊月二十四日做汤圆祭祀灶神(即火神),祈求灶神上天向玉帝汇报时能多说好话,争取“天官赐福”。而清镇一带的仡佬族人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用麻糖来祭灶神,希望灶神吃后嘴被封住,就不能向玉帝胡乱说话了,然后在正月初一的凌晨,再用四只鸡正式祭灶神菩萨。
(四)雷神
仡佬族居住的地区,时常会有雷雨天气,由于雷电轰鸣,声音响彻天际,人们也敬之为神,并且,雷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长翅膀、大鼓眼,手拿斧头,神情威严。在岑巩一带,农历正月十二被认为是雷神的生日,人们要打糍粑祭祀雷神,以驱除妖魔、求雨、预测吉凶祸福。在“牛日”或“马日”,逢打雷时要忌插秧、动土。凡在春天听见第一声雷响时,人们便及时相告,如在白天要转身,在夜晚要翻身,表达对雷神的回应,意思是告诉雷神,大家知道雷神来了,如果听见雷声不动,称为雷打不动,则是不吉利的象征。在某些丧葬仪式中,也会请雷神,以驱魔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