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也是留法勤工俭学的,但那时候他跟我父亲并不认识。1957年到了中南海以后,我们跟陈伯伯他们家住前后院。我们是三院,陈伯伯是四院。所以他的女儿姗姗跟我是好朋友。我跟姗姗两个人手拉着手,一起进小学,一起长大,就像姐妹一样。“**********”后父亲回到了北京,那时候陈毅元帅已经去世了,他的夫人张茜阿姨也得了癌症。我父亲和母亲带着我到*******去看望她。张茜阿姨当时看我父亲来了很激动,流了眼泪。她就把陈伯伯“**********”中的经历,怎样受到批判,放到外地,得了癌症去世,把这个过程讲了。我爸爸妈妈也挺伤心的。这时候张茜阿姨就说,姗姗马上就出国留学了,我得了癌症活不久了,我希望她将来能够得到你们的照顾。我就这一个女儿是最小的,三个大男孩我都不担心。我爸爸当时也很激动,就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家多一个孩子,姗姗就是我的女儿。后来张茜阿姨过世以后,姗姗每次来我们家,爸爸妈妈都说姗姗来了,要加菜加菜。我跟姗姗同龄,现在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但我们的感情仍然像姐妹一样。这源于我们父辈之间的感情。
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
******对上海有着独特的感情。1920年,他16岁时首次到上海并从这里启程去法国勤工俭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来到这里担任****中央秘书长。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他再次在这里出任首任****中央华东局的第一书记。而自1988年开始,他连续7年在此度过新春佳节。
晚年去上海,是因为他很关注上海。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不让他去别的地方,因为他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最后连续七年到上海的时候,那都是80多岁了。医生当时提出来,希望他能够去一个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所以北京以外就是上海,上海的冬天又可以出来散步,这是最大的好处。
一共12年的时间,有10年去了上海。只不过是后来的那七次是连着去的,前面还去过三次。从他1984年开始去上海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后来到1990年,他说他要承担这个责任,就是上海开发得晚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对他不公平,因为他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推动上海的改革。当然1990年的时候,他终于能再一次提出来推动。以前支持发行股票,开放证券市场,这些都是他推动的。也是当时就是说试一试,哪怕就是如果失败了,我们再纠正。
为什么没有先开发上海?一方面,上海认为自己是老大,已经很好了,他们不是很积极主动争取。另外一方面,中央对动上海有担心。因为原来中央财政六分之一来自上海。如果上海一旦开放,减少上海上缴财政的数额以后,国家财政能不能维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海为什么没有最先动,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太重要了。所以,上海自己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上面也对动它心有余悸。所以只能先在深圳等这些对于中央财政影响不大的地方先开始,成功了以后,最后上海才开始。
“他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我觉得父亲给我有两个特别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就是,我觉得他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他70岁高龄以后还能带领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进程,就是因为他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他的精神状态,他的思维是活跃的、向上的、前进的、开放的,永远像一个年轻人那样朝气蓬勃,我觉得这是我父亲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特点。第二点,我父亲在年龄很大了以后,特别是90岁的时候,那种老年人的执着的、盼望的、急切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照片,特别是他南方谈话在南浦大桥上的时候的那种眼神。当时有很多演员演他的南方谈话,有导演就说,我们化装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得这个人的外表、造型跟小平有些相像,但是永远没有人能够模仿他的这种眼神。
他那么大的年纪,可能觉得自己来日不多,能够发挥作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就希望把他最后的一点力量贡献出来。在南方谈话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看到他那种热切、期望,甚至有一些急切的心情。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评价父亲,也从子女的角度来讲,父亲在我们眼中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一个爱孩子的父亲,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父亲,所以我对他的感情,也是子女对父亲的感情,这就是人间最真实、最朴实、最普通、最基本的父子家庭的亲情,亲人的亲情。******他是我的父亲,他在我们眼中就是最朴实、最普通的一个父亲,他爱我们这个家庭,爱我们这些孩子。对我们来说,父亲生我们,养我们,教育我们,对我们充满了爱。再一个,在我们家,他就是全家的中心,也是我们全家所爱的人。我们家里有祖孙四代,这17口人的大家庭是以我父亲为中心的,但他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封建大家长的地位。父亲对他的家庭,对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而且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亲为大家付出了爱,所以家里每一个成员都爱他,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朴实的人间真情。
我父亲高龄还能够保持敏捷的思路,这当然首先是个人的素质,跟他勤于思考,勤于调查研究,是很有关系。同时,我觉得家庭氛围,他生活的氛围,周边环境对他的思考,对他思想的发展,应该是有一个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觉得我父亲这个人,之所以最后能够通过他个人的实践以及和他的同事们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开创中国新的历史时期,最后形成了思想体系,既有个人作用,但也是一个历史趋势。中国经过了十七年探索社会主义阶段以后,又经过了“**********”这样一个极端混乱的历史时期,中国在那个时候就需要走上一条新的道路,需要探索出一条中国人民应该前进的道路和方向。这是历史的急需,也是历史的呼唤。正好在这时候有像我父亲这样一个人物,他既有战争年代的经历,又有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富革命阅历和政治阅历,再加上他是一个对中国、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好有这么一个政治人物,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这样的历史时期浮现出这样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对中国人民是一件好事情,也是必然的事情。
我的父亲与母亲
我母亲和我父亲性格差异是非常大的。我父亲是一个沉稳的、不多言语的、比较严肃的一个人。我的母亲恰恰相反,非常活泼、非常开朗。一方面,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相濡以沫,相亲相爱。时间使他们走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虽然表面上性格差别很大,但是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比如说他们都非常真诚,都是充满爱心的。他们爱自己的家庭,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他们也都爱自己的孩子们,他们也爱他们的家庭,包括亲戚朋友和他们的子女们。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没有那么多的心计,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我觉得他们俩表面上性格不一样,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多内在的东西是非常相通的。我觉得他们性格有不同部分,也在我们家庭中间起一个辅助的作用。我父亲很严肃,很严谨,我母亲又很活跃,正好使得这个家庭一方面是很严谨的家庭,另外一个方面很活跃。
我们从小没有看过爸爸妈妈吵过架,也没红过脸,也没有为什么问题争论过。我觉得我爸爸和妈妈感情好,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分工。父亲每天工作很忙,他就完全把家交给母亲,他对妈妈特别信任。家里的事,大大小小,经济上的事、生活上的事、教育孩子所有这些都交给我的母亲,他信任我母亲,放手让她去做。他们的意见也基本上一致,比如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孩子的成长方面、孩子上学、孩子工作,最后包括孩子结婚,他们都是非常默契的。在家里,妈妈负责我们的学习,管我们的生活,但是爸爸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人。不像有些孩子觉得爸爸在外面工作,很少看见爸爸。我们家不是这样的,因为爸爸每天都想看到孩子。不管他工作多忙,他都要来看孩子们。孩子都睡觉了,爸爸回来以后都要来看孩子们。每次看我们的时候,都要把我们的手放在被子里面,把被子给我们塞得严严的,说不要着风,怕我们生病。我妈妈就出面教育孩子,因为我妈妈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所以她经常跟我们讲一些科学常识、科学技术。同时,父亲跟母亲之间也很默契,比如说我们的父母都希望我们家的孩子念理工科,因为我父亲说学理工科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家的五个孩子中间有三个孩子上了北大物理系。
我父亲解放以后十年总书记时期,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他曾经几次因为劳累过度头疼卧床不起。我母亲知道必须让我父亲休息好,才能够工作好。所以我母亲作为一个好助手,我父亲的好妻子,她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很多精力。比方说每到周末,因为我父亲很喜欢郊游,我母亲就把孩子们张罗在一起,全家人到香山、玉泉山、玉渊潭、颐和园、北海、陶然亭郊游。带上自己家卤的肉,买点香肠,买点面包,到那儿去,地上铺一块布,孩子们坐在地下,父亲母亲都坐在石头上。我们在外面野餐,一玩就是一天,这实际上对我父亲就是充电、休息。周末让他休息好了以后,下个星期工作日开始以后他才能全力以赴,以旺盛的精力去工作。我父亲喜欢看球,喜欢看戏。周末我母亲就把孩子张罗起来陪着他看戏、看节目。我母亲知道我父亲非常喜欢孩子,只要有孩子在身边,他精神上就会轻松很多,情绪也会好很多,所以不管我们家做什么,她都是把老老少少全家人召集在一块,全家热热闹闹,吵吵嚷嚷,高高兴兴地去度周末,一起去看戏,去看体育比赛,去郊游,去野餐。我母亲总是给父亲制造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欢乐的、全家老老少少在一起欢聚的气氛,这样对我父亲的精神,体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
在“**********”,我父亲政治上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我母亲一直在他身边,陪他度过。我母亲在“**********”中成为我父亲精神上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他们俩被单独囚禁的那段日子里,他们完全是相依为命。后来到了江西,我奶奶也去了,他们三个老人在一起朝夕相处、患难与共。那时候我妈妈的身体不好,血压低压110,高低220,经常头昏不能起床。我父亲那时候对妈妈是特别关照,我妈妈躺在床上,不能起来,父亲就把水端到她床边,把饭端到床边。平时我爸爸负责体力劳动,我妈妈负责洗衣服,但有些太大的东西像床单、被套,我妈妈血压很高没法洗,我爸爸就主动去洗。南方冬天0度,东西洗完了以后,老两口就从冰冷的水里面提起来,一边一个在那儿把床单绞干。“**********”期间我父母之间的感情非常好,我觉得他们夫妻的感情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最完整、最高境界的体现。
到晚年的时候,我妈妈就规定了我们家孙子孙女一个工作,从会走路开始,每天定时来看爷爷,亲亲爷爷,在爷爷面前坐一坐。我父亲有时候工作很辛苦,孙子孙女进来了,让爷爷亲一个,左亲右亲,爷爷就特高兴,心情特别好,这样就能缓冲他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程度。
因为我父亲工作效率非常高,非常专注,所以我母亲明白一定要用孩子,用家庭乐趣来调节他的精神注意力。比如打桥牌,实在没人的时候,她居然也就上去,她完全不会,但是她也经常陪我父亲玩一会儿。有时候我父亲实在没有桥牌对手了,我母亲也陪他打麻将,但是我父亲不喜欢打麻将,可是我母亲也就硬把孩子们张罗在一起,大家都得打,主要是要陪爸爸。晚年以后他们总是老两口在一起。无论父亲走到哪里,都是妈妈陪在他身边。母亲从来不跟父亲谈工作上的事情,从来不过多地去干预父亲的工作,不过问,不多问。她只是做好妻子应尽的责任,她知道她要陪伴在父亲身边,她的陪伴对于父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知道父亲爱这个大家庭,爱孩子们,所以她要把所有的孩子都聚集在他的身边,把所有的孩子带到父亲的身边。我母亲默默无闻在我父亲身边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父亲从70多岁以后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一直到年事已高以后,还能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跟我母亲在旁边对他的支持照料是非常有关系的。
我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互相的忠诚,互相的关心、爱护,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这些子女。正是父母之间真诚的爱,他们对子女的爱,凝聚了我们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