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月不知肉味:语见《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传为奴隶出身,原为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
[6]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食邑在柳下,谥惠,曾任士师。以守礼而“坐怀不乱”着称。
【作品讲析】
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共收有散文10篇,对世态人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剖析,语言幽默风趣,笔调犀利多变,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序中曾经自述其创作旨趣:“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那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Marginalia。”
《吃饭》是一篇嘲讽世情时弊、闪烁智慧光芒的绝妙文章。作者借人生最常见的吃饭问题,巧设妙喻,探幽发微,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揭示的矛盾百出、淋漓尽致。在世人眼中,吃饭不过是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别无他意,可在钱钟书笔下,却另有所图“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在作者看来,名为吃饭,实为吃菜,舌头代替了肠胃,辩味当成了充饥,这岂非“主权旁移”?为了给吃饭进一步增添情趣,人们有每每以音乐侑宴,佳人劝酒,书画传情,名胜助兴,在区区的排泄的生理过程中,竟然要创造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这里享受又掩饰成为需要。至于把吃饭变成了“请饭”,广泛运用于社交场合,成了一种增进朋友情感,减少仇敌毁谤的交际手段,这更是吃饭功用的微妙延伸。正是透过这种名与实的背离,主与次的颠倒,手段与目的的互相掩饰,作者将隐藏于吃饭背后的世态人心揭露得入木三分。
作者以吃饭为切入口,展开了对于人生欲求的探讨,这也是其众多小说、散文作品的主要题旨。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荒唐错谬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
文章笔调犀利,语言幽默,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形如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即是,生活哲理与人情世态交融一体,深刻的思辨与丰富的联想密切结合。使人读来,既洞达世情,又切中时弊,在会心微笑之余,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无限的快意。
【思考与练习】
一、“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试就文中的这一番议论,结合时弊进行分析。
二、有人说钱钟书是那种“含笑谈真理的人”,请以本文为例,体认作者这种别具一格的散文。
(四十八)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字仁,号子恺。中国着名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6年任上海复旦中学澄衷中学教师,居江湾永义里,名“缘缘堂”。1927年从李叔同(弘一法师)皈依佛门。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回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着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着《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口中剿匪记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崇[1],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喻非常确切,所以我要这样说。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方一群匪,再像没有了。不过这匪不是普通所谓“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何以言之?
因为普通所谓“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直称为“匪”。而我的牙齿则不然: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我如此爱护它们,所以我口中这群匪,不是普通所谓“匪”。
怎见得像官匪,即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而贪赃枉法,作恶为非,以危害国家,蹂躏人民[2]。我的十七颗牙齿,正同这批人物一样。它们原是我亲生的,从小在我口中长大起来的。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痛痒相关的。它们是我吸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口。它们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里去营养我全身。它们站在我的言论机关的要路上,帮助我发表意见。它们真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讵料[3]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起初,有时还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有时对我虐害[4],使我苦痛。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根本没有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能力,而一味对我戕害[5],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吸烟,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这种苦头是谁给我吃的?便是我亲生的,本当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牙齿!因此,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在这班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不但隐忍,还要不断地买黑人牙膏、消治龙牙膏来孝敬它们呢!
我以前反对拔牙,一则怕痛,二则我认为此事违背天命,不近人情。现在回想,我那时真有文王之至德,宁可让商纣方命虐民,而不肯加以诛戮[6]。直到最近,我受了易昭雪牙医师的一次劝告,文王忽然变了武王,毅然决然地兴兵伐纣,代天行道了。而且这一次革命,顺利进行,迅速成功。武王伐纣要“血流飘杵”,而我的口中剿匪,不见血光,不觉苦痛,比武王高明得多呢。
饮水思源,我得感谢许钦文先生。秋初有一天,他来看我,他满口金牙,欣然地对我说:“我认识一位牙医生,就是易昭雪。我劝你也去请教一下。”那时我还有文王之德,不忍诛暴。便反问他:“装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说:“夫妻从此不讨相骂了。”我不胜赞叹。并非羡慕夫妻不相骂,却是佩服许先生说话的幽默。幽默的功用真伟大,后来有一天,我居然自动地走进易医师的诊所里去,躺在他的椅子上了。经过他的检查和忠告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口中的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杀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我就下决心,马上任命易医师为口中剿匪总司令,次日立即向口中进攻。攻了11天,连根拔起,满门抄斩,全部贪官,从此肃清。我方不伤一兵一卒,全无苦痛,顺利成功。于是我再托易医师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干炼,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选自《缘缘堂随笔》,浙江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
【注释】
[1]作祟(suì):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比喻坏人或坏的思想意识捣乱,妨碍事情的顺利进行。
[2]蹂躏(róu lìn):欺凌;糟蹋。
[3]讵(jù)料:岂料。
[4]虐害:犹残害。残酷迫害。
[5]戕(qiāng)害:残害。
[6]诛戮:诛杀、杀害。
【作品讲析】
这篇作品是丰子恺1947年冬在杭州写的。是时,内战爆发已两年,国内政治形势严峻且渐趋明朗。国民党政府腐败透顶,岌岌可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作者在上海的“缘缘堂”居所早被日机炸毁,他与民众患难与共,颠沛流离,辗转大半个中国,饱尝酸苦。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深切认识到社会的腐朽、黑暗,贪官污吏的横行无忌。此文正是借自己患牙病、后来对牙的态度,以及下决心请医生拔牙换牙的全过程的记写,机灵、巧妙、辛辣地讽刺和鞭挞了反动的社会现实与贪官污吏。
《口中剿匪记》将需要拔除的牙齿比喻为贪官污吏、官匪,简直是神来之笔!人活着,就需要牙齿,说话、进食都需要牙齿,一口牙齿,诚可如同一个国家的官员、军队。之所以将牙齿比喻成官匪、将官匪称之贪官污吏,是因为“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而贪赃枉法,作恶为非,以危害国家,蹂躏人民。”本来牙齿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可是“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到后来又作恶多端,“一味对我戕害”,作品接下来连续八个“使我”……痛苦之状;官本应“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我”却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行文中,一会儿将牙齿比喻为贪官,一会儿将贪官比喻成牙齿。运笔自如,比喻贴切,每一句每一段都恰到好处地泼洒神来之笔,活活画出一幅贪官污吏的水墨画。
作者惟恐读者不明白当年国内政治斗争形势,惟恐将自己满口牙齿比喻为官匪读者不尽理解,于是,特别说明之所以下决心“剿匪”是受到许钦文引荐、劝说,又经易昭雪医生的“诊断”,方知“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杀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作品这一神来之笔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盘托出;然而,作者意犹未尽,末尾又一神来之笔:“于是我再托易医师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干练,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企盼、渴望、理想,道出了民众的愿望,给作品涂染上一层浪漫色彩了。
在行文上,层次井然,叙写清楚,通俗平实。由“剿匪”的目的到“官匪”与“普通匪”的区别,到“官匪”对国家、人民的危害,到“我”对其态度上由软硬的变化后,到下定“剿匪”的决心和“剿匪”的结果等等,按生活本身的顺序,逐一叙写、说理,并注入感情,使文章颇显感染力、说服力。
全篇用比喻的手法,从生活现象中揭示出一个众所明白但未必能悟出的具有社会、政治性的道理,贴切而有力度。另外,笔调幽默、风趣、犀利,以此表达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与愤怒,全然不同于他早期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悠闲、淡泊情味。将沉重的题材写得如此轻松鲜活,内容生动形象。将重大选题表现得如此举重若轻。这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娴熟与否的问题,也是作家生活积累、创作经验是否丰厚的体现,更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通篇运用了比喻。作者把牙齿比喻为“官匪”,你觉得贴切吗?请你加以分析。但俗话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文章中有不贴切的比喻吗?若有,试举例分析。
三、分析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