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杜甫还创作了“三别”一组诗。《新婚别》曰: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在古代,刚过门的新娘多半与丈夫过去没有见过面,要开口说话总是很羞涩,此诗中所写的“我”亦是如此。可是他们“暮婚晨告别”,丈夫被迫前往“死地”,她也就顾不得许多了,絮絮叨叨地向丈夫倾吐衷肠,诉说自己的伤心与失望。谁料到新婚之后竟是生离死别!可是她又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妇女,深知平叛战争的必要性,所以又鼓励丈夫努力作战,勿以新婚为念。《诗·卫风·伯兮》中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形容妇女在丈夫出征后无心梳妆。而这位新娘的行动更为果断决绝,她为了向丈夫表白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当着丈夫的面洗去了脸上的脂粉,而且发誓不再穿那些绸嫁衣,而对于她这样的贫家女来说,置办这样一套嫁衣多么不容易。此诗以“兔丝”作比兴发端,兔丝即菟丝子,是一种缠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的蔓生植物。古人多以此喻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古诗十九首》中即有“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句。此诗结尾也是百鸟比翼双飞表达对夫妻团聚的祈望。以比喻起头,以比喻结尾,酷肖农村妇女的口吻。当鼓励丈夫前行、表白自己忠贞时,她的语气则从缠绵委婉变为斩钉截铁。全诗虽然皆为新娘自述,但却逼真、传神地塑造出了新嫁女子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且诗人对人民的同情、敬佩也充溢于字里行间。
《垂老别》曰: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全诗由一位老翁的话构成。老翁已经为国家献出了亲人,他的儿孙都已经阵亡,现在他又以垂暮之年被征入伍,与其老妻依依惜别。他本来就很衰弱,走路还需要扶杖,可现在竟然投杖从军,连同行的征夫们都为之辛酸。他与老妻的分别无疑成了死别,两人更是互相怜惜。他可怜老妻天寒衣单,而老妻劝他努力加餐。他强自振作,宽慰老妻说自己不会马上遇到危险,又指出当前正是遍地烽火,自己安能置身于外?此诗写情缱绻悱恻,心事曲折、细微,毕肖老人口气。与《新婚别》中的新娘一样,这位老翁的形象中也倾注着诗人的同情与敬佩。
上面二诗中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总算还可以对自己的亲人倾诉一番,而《无家别》中的主人公则更加悲惨,他连告别的对象都没有,只好在第二次被征入伍时喃喃自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位士兵早就去了前线,因战败得以回到家乡,但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人烟稀少,园庐荒废,活着的人奔逃各地,杳无音讯,而死去的已经化为尘泥。四周荒寂,只有狐狸出没。为了活下去,他重新开始了辛勤的耕作。可是县吏很快就知道了他回乡的消息,又召他去当兵。他要收拾行囊,可是“内顾无所携”;他要告别,可是与谁作别呢?他已经到了无家可别的地步。正因为无家可别,所以去远去近,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不同了!语似旷达而情更悲痛。他又想到长年生病的母亲委骨沟壑已经五年,生不得养,死不得葬,彼此抱恨终身。于是他悲愤地诘问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诘责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应该对这场战乱负最大责任的封建统治者!“何以为蒸黎”表达了千百万苦难百姓的愤怒、责问和强烈的控诉!
“三吏”、“三别”虽然写法各异,但它们都是继承、发扬了汉魏乐府优秀传统的杰出诗篇。它们极其深刻、生动、典型地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义和艺术造诣两方面均达到了古代乐府诗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杜甫本人的创作过程中,“三吏”、“三别”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里程碑。从《兵车行》、《丽人行》到“三吏”、“三别”,诗人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从而使诗歌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只有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那样的乱离景象,才能写出这组催人泪下的诗来。中国古代史籍异常丰富,浩如烟海,但是其中记载多是帝王将相的生平、宫闱政变、会盟征伐、郊庙祭祀等,对于各个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绝少有记录,然而杜甫却真实而生动地描写这一时期普通百姓惨痛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使得无数身处于动荡、困苦之中的百姓的实际情状有了真切具体的记录,从这点上讲,杜甫“三吏”、“三别”等诗享有“诗史”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诗人晚年漂泊夔巫时回忆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可见,杜甫自己对这些诗十分珍视。而对于文学史来说,杜甫在安史乱起后三年间的“诗兴”和诗作都永远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