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方面,果树有龙眼、荔枝、黄皮果、杨桃、柑子、柚子等。较有经济价值的林木有车元木、龙眼木、红树等。车元木和龙眼木的主要用途是制造船只。红树亦称“海榄”,生长在海滩上,潮涨时,淹没在水里,所以又称为“海底森林”。红树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木质紧密,不易腐烂,是铁路枕木、桥梁最好的木料,树皮则含有鞣革的单宁酸,可作为鞣料、染料,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红树林生长之地,泥沙会逐渐沉淀下来,海滩会不断扩大,能防止海水侵蚀海堤,而且由于红树的大片生长,对于防止海潮的冲击,巩固沿海海堤和盐田都起了重要作用。京族三岛还盛产相思豆,京语叫做“果之之”。以前京族人有个习惯,煤油灯里装红豆,有寄托相思、寄托感情之意,灯火和红豆相映生辉,甚为漂亮。
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京族聚居区旅游业方兴未艾。巫头绿丛曲径,使人仿佛身处桃源幽境;岛上有一片面积达几千亩的沙滩,白沙皑皑,沙上绿树成荫,一派活生生北国林海雪原风光,号称“南国雪原”。巫头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万鹭山。山上栖息着数万只白鹤和白鹭。如果遇到清晨和傍晚,能看到它们壮观的出巢和归巢,只见鹤鹭和鸣,白鸟翔集,颇有“天地遍沙鸥”的感触,白沙、绿树、白羽,构成了一幅绝妙无比的画面,每天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观赏。澫尾岛那数十里长的防浪护堤、葱笼婆娑的木麻黄防风林带和那纯天然的、宽阔平坦细软柔爽的沙滩,沙质细软金黄,被誉为“金滩”,集坡缓、水暖于一身,无污染,无鲨鱼,无礁石,可同时容纳5万人进行海水浴和沙滩运动。岛上绿树成阴,海水洁净碧蓝,浅水区宽阔平坦,白日风平浪静,实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海滩浴场、旅游胜地。山心岛相对保持了较多传统,只见水田碧绿,鱼塘水满,蕉叶摇曳,民风淳朴,一派亚热带田园风光。整个京族聚居区,现已成为广西旅游热点之一。
在这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京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聪明才智,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资源。2007年,京族人均年纯收入在6000元人民币以上,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
第五节语言文字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京语,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
关于京语的谱系归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京语”条目中说“谱系未定”、“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而在“越南语”条目中明确表示越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这里边不单是概念解释自相矛盾,也有京语自身情况的特殊性造成的。
由于京族族源的复杂性、在文化上深受各种文化的影响等原因,语言呈现多元面貌。前文已经提到越南语中有大量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言同源的基本词汇,而且语法结构与孟高棉语言基本相同,学者们参考了语言社会历史等情况,倾向于认为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越芒语族。因此,京语也应该属南亚语系。当然,仍有学者从音韵方面考虑,认为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和越南语相比,京语由于吸收了大量的粤方言借词,增加了几个辅音和元音,声调上,舒声调的“问声”和“跌声”出现了合并,入声调则增加了一个。词汇上,核心词汇、文化词汇等都呈现出受到当地粤方言深刻影响的特点。
由于与当地汉族人交往频繁,京族人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商业交往中使用当地的强势语言——粤方言进行交流,学校教育中也部分使用粤方言(小学低年级教育主要是通过粤方言来讲授)。一部分京族人已经实现了语言转用,不会说本民族语了,其余的也是京-汉双语人,只会京语的已经不多了。京语内部基本一致,不同地区的京族彼此能通话。由于和粤方言的接触时间不同,京族内部掌握两种语言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京族人使用京汉两种语言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竹山、江龙、谭吉、红坎、恒望、澫东、澫西等村的京族人以粤方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多数人不会说京语了,但还能听得懂。其中,竹山、江龙的京族人使用粤方言较早。19世纪末,法国人在竹山村和江龙建立天主教堂,用粤方言传经布教,附近的京族有不少人在念经中学会了粤方言。加之这两个村与汉族聚居的村镇毗邻接壤,两族人民来往方便、密切,早在抗日战争以前,京族人在学校和家庭等场合就以讲粤方言为主了。现在,竹山、江龙、恒望等地的京族,8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讲京语,但不常用,除了跟本族老人私下说几句京语或与讲京语的京族人交谈之外,其他场合都讲粤方言;70岁左右的人可能会听懂一些京语词语;60岁以下的人则完全不懂京语,只会讲粤方言。这些京族人说的粤方言,在语音语调上和当地粤方言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京语已经成为底层保留在当地粤方言中。
(二)山心、巫头、澫尾三地的京族并用京、汉两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三地原来是三个全岛,京汉两族人因为海水阻隔而来往很少。三岛人在解放前都以讲京语为主,只有与汉人接触时,如在赶集跟汉人做买卖时才说上几句粤方言。解放后,三岛先后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京汉两族人的来往就密切起来,京族人会讲粤方言的就日益增多。现在的京族三岛,一般说来,70、80岁以上老人仍以讲京语为主;50、6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兼用京语和粤方言;6~20岁的青少年学生,在家以讲京语为主,在学校上语文课时以讲汉语普通话为主,下课后同学之间交流就以粤方言为主;6岁以下儿童,在家讲京语或粤方言,能听懂一些普通话词汇,读小学之后,逐步学会普通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龄前儿童不会粤方言,只懂个别粤方言生活词语,九十年代开始,粤方言的普及力度加大,澫尾的幼儿园,教师基本上已经不讲京语,主要说粤方言和普通话,说粤方言的多一些,通过粤方言来讲授普通话。至于嫁到京族家庭的汉族女子,一般在一年之内学会京语,跟家庭成员讲京语;京族女子嫁与汉族丈夫,跟家人及其他人都讲粤方言。近些年来,汉族姑娘(或不懂京语的京族女子)嫁到了京族家庭,她们不再积极学习京语,而是其他家庭成员需要用汉语与她们交谈,在语言使用上迁就她们。这样,至使他们的下一代与母亲交谈及常听到其他家庭成员用汉语,这一代人常常就不再能说京语,他们和他们的母亲往往只能听懂一部分京语。此外,文化娱乐如歌咏、表演节目、唱戏等通用粤方言。京族有京语歌谣,这些歌谣除了60~70岁以上的老人会唱之外,其他的京族人都不会唱了。
(三)在京、汉、壮杂居的村庄,情况也不一样:江龙、谭吉、氵澫尾三地京、汉杂居的村组,以讲粤方言为主;巫头的京、汉杂居的村组,通用京、汉两种语言,汉族人也会讲京语;竹山是京、汉、壮杂居的村组,通用汉、壮两种语言,京族人不会讲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