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民间音乐曾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各种音乐形式,或表情达意,或抒发胸臆,或娱神娱人。然而解放后民间音乐逐渐衰微,除了一部分老人,熟悉民间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近年来随着京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增强、京族文化复兴意识的兴起等原因,京族民间音乐得到了保护、挖掘和发扬。传统音乐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歌歌词的创编和新曲的谱写上。京族民歌中保留有大量祖先遗留下来的歌曲,包括民族的迁徙歌、京族哈节唱词和京族传统叙事歌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以歌传情,以歌咏怀,一方面保留了世代流传至今的曲调,一方面反映现今生活的歌词不断涌现。有歌唱中国共产党的,如《美好生活全靠党》;有歌唱新生活的,如《美好生活人追求》、《美景显现全村庄》、《京族三岛变化大》等;有记录现代事件的,如《尊敬孝神我村民》、《建设雄伟新哈亭》等。这些民歌虽然用的是老调子在唱,但已经是“旧瓶装新酒”,有了新的内涵。不少艺术家深入京族聚居区采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根据京族曲调谱写而成的新曲目,也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渔村的早晨》,不仅绘声绘色地模拟了各种鸟鸣声,而且表现了渔民出海时男女对歌的情形,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朝气蓬勃的渔村景象,显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给人们以新的艺术享受。《贫农妈妈热爱子弟兵》、《海岛引来幸福泉》等歌曲,成功地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拜海》、《大海情深》、《击战边陲》等独弦琴独奏曲风靡一时;《难忘今宵》红遍全国,传唱不衰。《我爱京岛》、《拜海》、《欢乐的哈节》、《赶海》等更是由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录音并向世界各地播放,《我爱京岛》载入了广西高级中学音乐教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京族与越南越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不少京族群众购买了很多越南民歌的VCD和CD,闲暇时会放来欣赏和学唱,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京族人民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编了一些小戏,反映新时代的生活,曲调来自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一些群众自发组成“哈妹”(民间女歌手)培训班,老一代“哈妹”自费录制磁带向年轻人传授民族音乐,如此等等。2010年2月,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近日在广西电视台进行了复赛和决赛,来自全广西的100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其中,京族哈妹8人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三等奖。同年4月,闯进青歌赛决赛。京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对而言,京族的民间舞蹈创新步伐不是很大,主要是从传统娱神舞中提取相关元素并加以创新,发展出了娱人气息更重、更具审美意味的舞花灯、舞花棍、花屐舞等。这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新鲜舞蹈元素,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将艺术本质回归于本体,回归于自然,折射出当代京族人民朴实、华彩的生命豪情及坚韧、执着的民族性格。是在继承原有京族舞蹈的语汇、动态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的编舞理念与之融会贯通。变化的是发展了的动作语汇,不变的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核。在典型动作循环往返的使用中,于幅度、力度、速度上进行迥然不同的变化,或叠加处理,显得张驰有致,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突破了京族传统舞蹈重手部动作的局限,突出体现了新时代舞蹈“身韵审美”的特点。为哈节文化服务而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也非常有时代特色,多表现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爱情圆满;讴歌美好心灵,鞭挞丑恶现状等内容。京族舞蹈随着本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与生俱有、与时俱进的,必将在追寻真善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四节民族社团活动
和民族文学创作活动一样,由于人口基数小且受整个社会较为重视商业活动的氛围的影响,京族民族社团活动也是较少的,有限的社会团体主要集中在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随着现代文明、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扩张,那些原生态表现的生活和文化遗存备受冲击。为了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让“民族记忆”薪火相传,京族的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投入到了抢救、保护、挖掘等工作中。如澫尾村的苏明利,自筹资金60多万元,在村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一个京族歌圩,每月逢十都定期举行山歌对唱活动。在哈亭的建设上,民间已经自发成立了负责管理哈节相关事务的“京族民间事务委员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很大,有钱捐钱,有力出力,群众人均50元,干部少则300元,老板多则上万元。个人的力量汇集成溪流,一些社团活动因此兴起。也是民间力量经过一系列申请工作,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京族民间成立了京族文化开发中心,主要开办独弦琴班和喃字班,由民间行家义务担当。
2009年,7月29日,担负着京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重任的东兴市京族博物馆暨京族生态博物馆在澫尾正式开馆。这与民间社团多年来的呼吁与筹备工作是分不开的。京族的民族社团活动从此有了场所、实物、研究资源的依托。新建成的东兴京族博物馆、京族生态博物馆面积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京族民族服饰、喃字风采、生产生活工具、哈节、独弦琴、居住环境、民间信仰、婚恋礼俗、地图资料等。京族博物馆是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支持项目,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其他民族生态博物馆一起,共同担负起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对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和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也在博物馆开馆的同时在澫尾哈亭隆重揭牌。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整理京族的史歌、民间传说等,编辑成书,还有培训喃字的传人,研究疑难喃字、喃字与汉字的关系以及与语言的关系等。这将有效整合氵澫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的文化研究资源,形成传承和研究喃字的合力,从而在传承和发展京族文化发挥出重要作用。11月26日,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举行了喃字培训班开班仪式,来自氵澫尾、巫头、山心的50多名京族群众参加培训班;2009年12月15日,培训班正式开讲,由“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主讲。通过举办培训班,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了解京族喃字文化,保护京族“喃字”文化资料。在此之前,京族喃字的传授与学习,只是一些零星的、个人的行为,这个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得喃字这一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传承成了一个团体性、全民族行事业。
京族群众还自发成立了京族传统歌舞艺术团,闲暇时集中训练,每逢节假日进行歌舞表演,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得京族传统歌舞在发展中得到传承。艺术团别具一格的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族,让京族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正是民间社团活动的集体力量,促进了京族文化资源的开展,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京族文化的底蕴和价值,扩大了京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了京族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民族创意产业
新世纪以来,环顾全球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创意产业的崛起及其快速发展。对对创意产业,各国使用的称谓和概念固然不同,所界定的行业范围也不一致,美国等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法国和德国等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香港和台湾地区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另有数字内容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等称谓。但不管如何,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创意产业的崛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