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以来,赫哲族手工艺品悄悄兴起,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工艺习俗,只有屈指可数的赫哲老人制作,如街津口乡玉的鱼皮衣手工艺品、孙有才的鱼骨工艺品、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的鱼皮贴画等。直到二〇〇〇年,随着全球旅游大潮繁盛,赫哲族旅游手工艺也达到了高潮,不仅在全国各地销量增加,其艺术效果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时代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赫哲族的商贸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赫哲族手工艺品通过电脑网络宣传促销信息、辐射全球,于是,海内外订货者频频预订,预订者有的远程邮购,也有的亲自到赫哲族地区先考察后购买。有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地,也有苗族、满族、鄂伦春族等工艺品商贾相继购买赫哲工艺品。赫哲族手工艺品主要以鱼皮手工艺品为主,而鱼皮手工艺品则在街津口最为盛行。在街津口工艺品风行后,八岔、抚远、饶河、佳木斯等赫哲族区域相继尾随,纷纷效仿鱼皮衣、鱼骨工艺、鱼皮帖画、桦皮贴画等遍地开花,有的工艺品几千元出售,也有的百十元出手,赫哲族手工艺品与外面国际商贸交往空前繁盛。
第二节族际往来
一、赫哲族与那乃族的跨国互访
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本是与赫哲同根一族,有着一脉相传的亲情,但因历史的原因成为跨境的同根异名的两个民族。虽然隔着一条江,两个国度,但两个民族人的心中都念念不忘那些曾经事同源同根的一个民族。不论时隔多少年,流淌在两个同族的民族的血液亲情永远不变,那乃和赫哲人的脸形一模一样,穿着服饰一模一样,语言也一模一样,就连生活习俗也完全一模一样。
从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末,那乃和赫哲相互派出民间文化访问团互访,交流两族民族文化及参加各种文化节的庆典活动,像这样互访活动,有的是被动官方组织,也有的是个体研究文化互访,官方的一般团体都各带歌舞团到此地区表演文艺节目。
那乃族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特洛伊茨克乃区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两地民族欢聚在一起就像久别的家人一样兴高采烈、热泪盈眶、无比亲切,同用赫哲语亲切交谈,身穿同样的民族服装,诉说着过去的离别,畅谈现在的幸福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两岸的同胞还对同族的历史、语言、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进行回忆、交流和各族的发展变化,其乐融融,亲如兄弟姐妹。而在即将分别之时,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态,他(她)们之中也有同胞的亲兄弟、亲姐妹,真切的情感、难舍之情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参加接待那乃族的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村民的尤文兰是赫哲族语言屈指可数的专家,为了更进一步丰富赫哲族语言、研究赫哲语的传承发展,她在日本留学,与专攻民族语言的汉族研究生李林静于二〇〇六年六月初结伴同去俄罗斯那乃区访问,并且与那里的那乃族进行学术的赫哲语研究交流。
二、族际作家往来
甘肃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早有心愿到《乌苏里船歌》的故乡观光采风,二〇〇九年春天他终于如愿前行,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他要亲眼看一看并且亲身体验这里的赫哲文化——山水文化、渔猎文化。迎接他的是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和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之次举办的少数民族作家研究讨班同学,他们的友情就在第一次作家班认识时开始了。当时,还有鄂伦春族女作家空特乐、鄂温克族女作家敖容,几个民族作家在一起感到很亲切,像是久别的朋友又重聚一起,大家都用自己民族语言在一起交流。很多话都一样而且基本都能听懂,这让大家彼此都很惊讶和欢喜,让大家感觉更亲近、更亲切,原来裕固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同宗同源,都是女真族的后代。
赫哲族作家孙玉民陪同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领略中国最大的、最平坦的三江平原那广阔的胸怀、北大荒变成的北大仓、气势雄浑、大气磅礡的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三江口和闻名遐迩的乌苏里江后,携手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空特乐,敖蓉的家乡,那里飘散着蒙古族的牧歌,散发着青草和奶油味般清新的空气和让人一望无际心胸豁然开朗的草原的胸怀,大草原像一张铺开的稿纸,骑上飞奔的骏马在上面尽情地写出格外的激动与兴奋,任情怀自由自在浪漫的幻想。四个民族作家一起来到了甘肃的绵亘千里的祁连山——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的家乡,那里有发射场的“酒泉”,有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
少数民族作家的交流往来,不仅增加加深了民族间的友情,还在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创作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节文化互动
祖国传统的灿烂文化与赫哲族渔猎文化交互辉映,更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以书法《冰上人家》获得过中国青年“天鹅”杯才艺大赛银奖的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二十多年来经常在自己家乡街津口边防驻军开展拥军活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军外辅导员。一九八五年,驻军的水兵们喜欢写诗作文,他们发自内心对雄浑大气的大界江黑龙江的热爱、抒发内心自己对祖国边疆的赤诚军心和对美丽迷人的赫哲渔乡的赞美,谁能想到一腔热诚在这偏远宁静的小渔村的赫乡里能够发表呢?赫哲族唯一的文学刊物《鱼鹰》是街津口乡文化站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创办主编的,他专为驻军水兵编发了一期“水兵专号”,这使水兵们欢欣鼓舞、创作热情异常高涨,此后,在他的指导下,有的还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作品,成为军地两用人才。由此,水兵们受到了军区的表彰并立了功。黑龙江的波浪一浪涌着一浪,街津口驻军的士兵一队又一队,二〇〇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沈阳军区举办军区书画大赛作品,任务下到街津口边防驻军,急得连长指导员团团转,因为连里都是新一拨新兵,根本没有能写会画的,于是找到在本地很有名气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帮助代笔,于是孙玉民给连里写了一幅行草书法《军魂》,以连的名义投到军区后荣获二等奖,让连长、指导员非常高兴。后来,连长和指导员被提拔重用。
二〇〇八年连里新调来了一位连长,名叫谭杰,长得虽然瘦小,但精明干练、文武双全很有才气,特别是他的诗写得很有军威豪气,经常在军区报刊上发表诗作。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得知后,主动与他联手合作,孙玉民到军营用草书、行书、楷书将谭连长的诗写在一幅幅书法条幅上放在连里展览,丰富了连队指战员的文化生活,在军内产生很大影响,同江市委宣传部在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诗词书画作品大赛时,将他们的作品入选,结果两人的诗词、书法同时获奖,这真是军爱民民拥军、文化互动所结的硕果。孙玉民发明首创了赫哲族鱼皮贴画后便将此艺在军警推广,使战士干警学到了一门致富手艺,成为军地两用人才、战士们回到家乡后又多一项致富本领。
二十多年来,赫哲族作家孙玉民在文学、书法、绘画上成了本地边防驻军、武警工作站、派出所的志愿辅导员。经常为军警出板报、代笔书画向其上级投稿参赛,有时帮助撰写文件等等,化解燃眉之急。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地发挥着自己特有的那份艺术才华的光和热。他不仅在文化艺术上相互交流、开展活动而且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街津口武警工作站指导员任忠国喜欢写作,平时勤奋练习,在孙玉民的指导下,第一次在国家级报刊《中国民族报》上发表。此前的指导员杨平在此站与孙玉民联手共建警营文化,使战士们在孙玉民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了做鱼皮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