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边,是一个渔猎民族,人们在山水相依的人间仙境,夏渔冬猎,以“上山能搏虎,下江能捕鳇”为骄傲,他们的民族文化深深印刻着渔猎文化的烙痕。在黑龙江三江口下游,在夏日的滔滔江面上,在冬日的冰雪覆盖中,他们坚韧顽强的繁衍生息,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今天。我们从孙玉民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历史的脉络和烙痕,嗅到特殊的冰雪的芬芳,领略那江水下的隐秘。
“孙玉民不仅写出赫哲族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写出了他的思索和情操。”淳朴善良的赫哲人有史以来繁衍生息在母亲河——黑龙江上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每天喝的鱼汤不就是黑龙江母亲洁白鲜香的乳汁吗?那么回报奉献给母亲的是什么呢?(《碧绿的明冰》)“六只猎狗拉着雪橇飞奔在银装素裹白雪茫茫的黑龙江上,留下了一串古老又新鲜的历史痕迹。”画面生动,充满质感,让人无不为之心动。
“孙玉民的作品忠实的反映这个时代,歌颂了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记述了赫哲族的老革命军人,舞蹈家、艺术家、民间艺人、创业者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作为一个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散文语言是具有特殊的画面效应的。“江面映着悠悠的白云和蓝的可爱而透明的蓝天”、“蓝天的梦在水中”,语句飘逸而生动,赏心悦目,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水涨水撤,作者发出哲人般的感叹:“其实大地也是生灵之物,水涨水撤不就是大地的呼吸吗?而在这冰下的激流中鱼儿们体验着逆向快乐的刺激。“(《捕鳇记》)把鱼儿们的快乐十分传神地传导给读者,让人们分享天底下还有一种“逆向快乐的刺激”。我认为,这是渔猎民族独有的感觉。在这里应当感谢作者,他如此准确的记述,对即将远逝的族群渔猎文化,将是一种永远的记忆。
着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张锦贻在《内蒙古日报》2009年4月10日发表评论文章,《2008年中国民族儿童文学回顾》对孙玉民的小说这样评论道“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短篇小说《神秘的依尔嘎》中描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传奇故事,是一曲赫哲少女英雄的美妙颂歌,她与小八路雁来的相遇、与阿娜一起出逃,后来成为来无踪去无影,两把20响大镜面匣子枪弹无虚发的赫哲族英雄每到紧要关头,作家总是要戛然而止,情节在跳跃式发展中越显离奇,增添了作品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中国着名诗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琦面对中国作协给省作协发来的关于参加“全国人口较少数民族作家研讨班”通知中仅一个名额推荐说:“孙玉民是赫哲族唯一的赫哲族作家,在文坛很有影响,参加此班应是非他莫属。”可想诗人李琦对赫哲族作家的成长、培养是多么关怀备至。
中国着名蒙古族作家,时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玛拉沁夫于1991年8月8日到同江视察时,亲自到街津口乡政府接见了他的会员、赫哲族唯一的一位作家孙玉民。当他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住孙玉民的手时,鼓励他为祖国、为赫哲族人民多写作品、写好作品。时隔十六年的2007年4月,师徒二人在北京“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上再次欢聚重逢,无比亲切。当时的孙玉民凭自己文学作品的实力代表着一个民族在中国最高的文坛上,玛拉沁夫老师对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欣喜称赞,鼓励他再接再厉,他说:“孙玉民,你是赫哲族第一位当代小说家,一路走来,路正心热笔锋健,我衷心希望你在漫漫文学长征中,取得新的成就!”
2007年至2009年,中国作协《民族文学》举办了三次“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班”,赫哲族作家孙玉民三次都荣幸地参加了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班上,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中国着名土家族女作家叶梅对少数民族作家特别关注爱护,他了解到孙玉民的创作情况和作品后激动不已感慨万分,她在班上对少数民族作家和新闻媒体呼吁:“……赫哲族才四千多人,就出了孙玉民一个作家,很不容易,他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啊!”
第三节民族艺术创新
一、歌舞表演
赫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是在捕鱼的间隙还是狩猎空闲,人们都会情不自禁举杯畅饮、围拢簇火、载歌载舞,这是赫哲人民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这既能抒发渔猎人民的内心情感,也体现了一种别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情趣。这种由生活产生的自娱舞蹈和歌曲,源于“伊玛堪”的说唱,是围绕“伊玛堪”为艺术式伴以舞蹈。这是赫哲族古老的歌舞形式,边唱边舞,随性而至。这种自然古朴、随意展现娱乐生活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歌舞形式在解放后走上舞台,延续了半个世纪,而在十年前,赫哲歌舞在旅游市场冲击下有了很大改变和创新,将解放前的萨满、跳魔神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改编,转变成歌舞,供观众欣赏,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劳动形式所体现的歌舞内容,这就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萨满舞”和“跳舞神”。“跳舞神”、“萨满舞”是头戴鹿茸角帽,身穿布条服,胸配大铜镜、脚蹬兽皮靴,手持鹿皮鼓,一边拍打一边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正是由于这种歌舞来自神秘的“萨满”,使其充满了灵异和莫测的动作和韵味,使得观众无不为之欣喜动容。歌舞艺术的创新为赫哲族舞蹈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了赫哲族舞蹈的品质神韵。
近年来,赫哲族歌舞的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编导演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球恋》《东约》《桦度高帽舞》《苏尔巴奇》《蒲棒舞》等三十个歌舞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赫哲人的精神风貌,其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曾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大赛中获奖,赫哲歌舞的创新,给赫哲族歌舞带来了划时代的春天。
二、书法艺术
赫哲族哈普都·隽明不仅是赫哲族第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全国有影响有名望的着名书法家。
1945年生于吉林桦甸县的哈普都·隽明自幼爱好书法艺术,他的刻苦习练,使他在青年时期就成就颇丰,其书法作品的出版、展览及书界活动濒于国内外,誉满全球。1980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3年获上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1985年当选黑龙江省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同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二届理事,1993年三次赴日本进行书法篆刻交流,1992年赴欧得利参加第十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同年当选黑龙江省政协七届常委,并当选黑龙江省篆刻研究会会长,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7年加入西冷印社,同年当选黑龙江省人大九大常委,1999年荣获“99中国百杰书法家”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书法家,2001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届理事,同年荣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书法家,2002年当选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虽然他不论是书法艺术上还是政界上都已达到辉煌灿烂至高点,但他还是像奋斗时期一样,仍默默地在书法艺术的田地间孜孜不倦地耕耘着。
赫哲族书法篆刻家哈普都·隽明在他的书法艺术的生涯里主攻篆刻,使他如愿大获成功。这是他的一位美术界的朋友为他人生的理想所指的一条成功之路:“艺术是很宽泛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哪一门都学,你要精选你的所爱,专一的追求,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隽明主攻篆书,优以篆书见长。他潜心钻研,集存家之长丰富领悟大篆笔意,他的每一笔画,每一刀刻,无不沉实稳健,灵异多姿,他笔下的线条刚柔相济,锋中带实,实中有虚。结构圆中藏锋,锋外有柔,字体隽明洒脱、秀外慧中,赏心悦目,其炉火纯青之艺,令人叹为观止。哈普都·隽明几十年如一日,不虚分秒,艺在心间手下。近年来,哈普都·隽明一改传统的规范篆书字体风格,转换创新了与其以往的风格迥然不同的篆书形体——鸟虫篆。
这是他近年来将自己书法艺术创新的一大改变,使他新作脱俗、趣雅悦人。
鸟虫篆是把汉字篆书的线条形象地转换为不失线条的装饰性的鸟形、鱼形、虫形等动物写意的点缀,间或将其笔画栗盘,行绕,亦渡亦曲,使之恰如抽象的动物一样隐埋在字行画意中,这样一种篆书文字,是一种美术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特艺术风格。形象化点缀的鸟中篆,笔画无论在运行造行中还是在形象变化上都无损于原字基础的篆书结构,笔意向背等。意在无形中,行在有意里,具象的动物笔意,似虚似实,得其意而弃其形,以排叠委曲线条成主体,或收或放,或藏或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抽象与具体结合,婉约与神意并现,给人以起笔妙趣之感,形意超脱之,其构思奇妙巧合、清新宜人,天成自然的线条中,碗丽而飘逸绵画中透露着一种生气勃勃,让人遐想无限。
赫哲族书法家哈普都·隽明在传统规范的大篆小篆的篆书书法中,开创了有一片崭新的鸟虫篆天地,这使他的艺术园圃又开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葩。
三、首创鱼皮贴画艺术
远古时期,赫哲人以鱼兽肉为食,以兽皮为衣,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人们因热爱身旁周围的山水,将其绘成图形剪成造型,缝在领口、袖口、胸襟和衣服上,成为最初服饰艺术。这种简单而古老的鱼皮服饰艺术,经过皇朝、历史的演变,逐渐由简单变得丰富,由古拙趋向完美。从近代到现代,赫哲族服饰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心灵手巧、德才艺高,可爱的小兽、灵活的游鱼在云儿水波的陪伴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跃然在赫哲鱼皮衣的衣摆、领口、胸襟和袖口上,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1986年,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在全国首创鱼皮贴画,以赫哲族捕鱼生活为主题做出了第一幅鱼皮贴画《快钩捕鳇》,远近闻名,轰动一时,恰逢旅游高峰期来临,购画者频频不断,贴画供不应求。为此,全国各级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做了报道。这就是孙玉民在传统古老的鱼皮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明的美术画种——鱼皮贴画。
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于1985年在鱼皮服饰工艺的基础上萌生了用鱼皮作画的想法,他选准了能够表现赫哲族捕鱼生活风情特色的渔猎文化为主题,开始在鱼皮上剪裁和绘制图案然后粘贴成画。经过一年刻苦努力,1986年终于以新颖的技艺,首创了赫哲族鱼皮贴画。他制作的数十幅鱼皮贴画还没投入市场就陆续被外地客商买走。在以往数年里,孙玉民的鱼皮贴画制作技艺日趋精湛。
鱼皮贴画制作方法的步骤有以下几项:一是剥鱼取皮、去鳞、晾晒;二是选料剪裁;三是画图制版;四是剪裁粘贴。画面清爽写意,鸟兽、鱼虫、或嬉或奔,云纹水纹、花朵伴在其间,别有一番情趣。鱼皮画面生动形象、造型美观别致,具有浓郁的赫哲渔猎特色和民俗风情,鱼皮贴画已成为赫哲族的艺术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意识。鱼皮贴画所涉及的图案是赫哲人捕鱼和狩猎的生活场景,极有赫哲特色,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皮贴画题材广阔,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使赫哲族旅游市场焕然一新,蓬勃发展。
民族艺术创新,给这位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带来了额外可观的收入。进入二十世纪,旅游大潮席卷全球,旅游热成为全国时尚,街津口也成为全国旅游胜地,游人如云,这给孙玉民的鱼皮贴画经济带来勃勃生机。“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青年作家孙玉民通过网络发布了他的鱼皮贴画的销售信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不断有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顾客购买他的鱼皮贴画工艺旅游纪念品。时隔不久他又与中国工艺品商贸网、辽宁工艺品网等大型平面广告网站取得了联系,通过网络公开他的鱼皮画手工艺品销售信息,很快就有各地客户来电、来函要求购买鱼皮画手工艺品,购货总额达数万元,一时间孙玉民制作的手工旅游纪念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将这一艺术创新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易用广大群众,他开始带动本地赫哲族手工艺品爱好者创业,手把手教他们制作鱼皮画,进而帮助联盟市场,在逐渐发展、繁荣赫哲族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力争形成一个以制作、输出、购销鱼皮贴画一条龙经济带,从而带动整个同江市赫哲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赫哲族油画艺术
纪美艳,女,赫哲族专业画家,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饶河县,现为民族文化宫民族画院专业画家,她的国画作品《幽香》入选“中日水墨画交流展”后,相继在日本和北京东方美术馆展出。油画作品《赫哲族少女》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04年油画作品《乌苏里江边的少女》入选“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并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