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九月三日,他与三位战友在作战间隙挖防空洞。当他与战友们把从防空洞里挖出的石头背出二里多地的山路,回来路过一条河时,忽然发现一百多米宽的河水中有一个十二三岁的朝鲜小姑娘正在河水中挣扎着,时隐时现,眼看就要沉没江底了,情况万分火急,他来不及在头脑中过滤反应,来不及说出话,来不及脱掉衣服。就纵身跳下陡峭的山崖,扑入河水中向小女孩拼命游去。河的两岸是陡峭的石壁山崖,非常湍急的河水深不可测,河面旋转着漩涡翻澎着急速流淌。小女孩不知何时掉下去的,他也顾不得叫喊,在汹涌的激流中拼命往上游。从小在黑龙江边长大的孙有禄,以他特有的毅力和气魄能横渡七里多宽的黑龙江,而现在由于背山洞石头过量超负荷的劳动,他的体力消耗了一大半,又时值九月,刺骨冰冷的河水猛然浸透了他的棉衣,使他颤抖不止。但救人要紧,这个念头使他忘记了一切痛苦和疲劳,化成一股强大的毅力和决心,他拼命奔向小孩游去,很快,游到了小女孩的身旁。他托起她就往回游,漩涡几次把他漩没了顶,但他仍紧紧抓着小女孩,把她托在自己的头顶拼力向岸游去。他的身体感觉有千斤重,他的感觉像一片轻盈的云飘飘忽忽,激流以飞快的速度把他们向下游扔去,与此同时,岸边三位不会游泳的战友呼喊着奔跑着。战友们的呼唤不断鼓励着他,给了他勇气和力量,由于经过一阵与激流的奋力拼搏,终于游到了岸边,由于岸边石崖陡峭,脚下又不够底,只好一边踩水一边把小女孩托给了岸边上的战友。小女孩得救了,他却支持不住,手一松就沉入水里被激流冲下二十多米才浮出水面,最后被战友拽上岸。
他不顾疲劳,不怕危险,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全军传开了,成为罗盛教后保护朝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二个楷模。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他记“三等功”一次,并颁发了立功证明书。证明书这样写道:“……在他又饿又累的情况下,不顾危险去抢救水深流急中的朝鲜女孩,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扬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是活着的罗盛教。”
赫哲族在历次保卫祖国边疆的战争中总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保卫自己祖国的幸福和平献出了青春的光华。
第四节大力推动祖国建设
赫哲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在半个多世纪里沐浴着祖国阳光的温暖,生活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赫哲儿女一代又一代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家园的重任,用智慧和汗水走过了光辉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中国的三江平原,闻名于世的“北大荒”就是在赫哲人祖祖辈辈居住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之间。同江、饶河、抚远,佳木斯是全国赫哲族聚居地,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敖其村和抚远县抓吉村的“三乡五村”,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国家和高度重视。特别是街津口赫哲族乡这个赫哲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它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着称全国,更是国家各家电视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公益、社会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赫哲人民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党的温暖像阳光雨露给赫哲人民带来春天。赫哲儿女在党的春风里,大展宏图,用青春和力量建设祖国、美化家园,使赫哲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生活。赫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祖国各地各民族一样,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赫哲人民奋发图强,勤劳致富,各项事业繁荣兴盛,蓬勃发展,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着。
一、街津口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街津口赫哲族乡坐落在贯穿全国的“同三公路”零起点,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三江口”的同江市下游四十五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是山水相依,风景秀现,旖旎独特的旅游胜地,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上的“中国十大着名乡村”之一、“街津口国家森森公园”及少数民族国家乙级旅游区。
1.政治建设
解放后,赫哲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权建设方面,赫哲族在1956年成立了乡级政府,赫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加了政权管理,而且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参加,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的建设方面,大力发展赫哲族党员,这些党员在生产建设中,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事件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也都起到了应有作用。
党和政府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尤其重视,中央指出一定要培养出各民族干部,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一支力量。五十年代,国家无数次地组织了赫哲族各乡的先进党员、团员、妇联成员等组成参观团,到祖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目睹祖国正在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地发展的大好形势,使参观者回乡后更好地带领赫哲人民建设祖国。赫哲族代表多次参加国庆观礼团,每个赫哲族乡都有赫哲族代表。他们到沈阳、到北京受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文化建设
六十年代初,国家为将赫哲族历史载入史册,派大量专家,研究员到社会各方面多层次进行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赫哲族地区文化生活、生产建设而且为挖掘整理、抢救保护赫哲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赫哲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繁荣和发展,派出大批文化研究人员和艺术家深入到赫哲族地区收集、采风、和创作。风靡全球的《乌苏里船歌》的编创作者们带着艺术的追求和青春的激情,乘坐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传统的,每年白露到千里之外的乌苏里江捕大玛哈鱼的船队到乌苏里江体验生活,回乡后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编创了《乌苏里船歌》,在本乡赫哲族群众中反复试唱,受到赫哲人民赞扬和喜爱。于是,这首歌就从这个赫哲族乡诞生了,街津口因而成了《乌苏里船歌》诞生的故乡。从此以后《乌苏里船歌》唱红祖国大江南北,唱响全球并在宇宙间回荡。赫哲人民的幸福生活乘着这支歌声的翅膀飞遍了祖国大地,使全国各族人民家喻户晓,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赫哲族这个渔船上的民族幸福地生活着。
《乌苏里船歌》的诞生也是赫哲人民在长期的捕鱼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深厚的艺术底蕴及发掘赫哲族文化遗产的文化建设中闪烁出最为辉煌的成就。
从八十年代至二〇一〇年,赫哲族的文化建设有了一个惊人的飞跃。不论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赫哲族舞蹈家齐艳华、吴玉梅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赫哲舞蹈,在国家省市级演出受到了全国观众所喜爱,其中舞蹈《草球恋》《冬钓》《桦皮高帽舞》《蒲棒舞》《欢乐的网滩》在全国各级文艺记录中获奖。
在音乐方面,赫哲族青年曲作者尤俊利几十年来默默在音乐领域里耕耘,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乌日贡进行曲》《小背篓》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得到了广大赫哲族群众所喜爱,并在赫哲族旅游产业中广泛应用。
赫哲族画家尤永贵虽然在成名时步入老年,但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的赫哲民俗风俗画,为国内外所推崇。其中,反映赫哲族渔民勤劳致富的水粉画作品《富裕起来了》获黑龙江省绘画作品大赛银奖,风俗画作的《冰上人家》获一九八三年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
在赫哲族文学领域上,唯一的一位赫哲族作家孙玉民从八三年开始就勤奋创作持之以恒,始终主要以赫哲族渔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曾在《北大荒文学》《东北风》《黑龙江经济报》《北方文学》《黑龙江武警报》《中国民族报》《民族文学》《文艺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其中中篇小说《乌苏里船歌》是赫哲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小说,他填补了赫哲族历史上没有小说的空白。这部小说还荣获二〇〇五黑龙江省当代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三等奖。散文《故乡的迎春花》荣获一九九八年首届当代连云港龙江省散文作品评奖佳作奖,诗歌《冰上人家》,荣获二〇〇四年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征文比赛优秀奖。二〇〇九年十月,他散文《鱼尾弹奏的琴声》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建国六十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散文卷。二〇一〇年一月,散文《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二〇〇九年中国散文精选》一书,并着有散文集《碧绿的明冰》,诗集《赫哲人献你一束花》,长篇报告文学《边边陲经济的忠诚卫士》,中篇小说《路,向迷茫的天际延伸》。
3.渔业及转产建设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九七八—一九八二)赫哲渔民在渔滩上同宿一栋房,同吃一锅饭,依次出船,井然有序,所有捕到的鱼儿都交到国家水产船。有风天时,渔船用帆,无风天时,把头和小股子各执双桨从淌到的下游二十里处奋力逆水划上来,延续着古老的人力划船。
一九七六年十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赫哲族人民和祖国母亲一样经过严冬后,春意复苏,万象更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九八二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缓缓春风吹到了街津口赫哲公社赫哲族渔民的心里,人们心花怒放了,赫哲渔民的心田里泛起了春天的绿意。开始顺心遂愿地晃开膀子一心一意地撒网捕鱼,经营自己家庭致富,同时出现了“父子船”、“夫妻船”、“兄弟船”、“姐妹船”。就像领路的母亲又把女儿在人生的征程上扶上战马一样,党和国家在这个时候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一只崭新的木船和与其配套的渔船小型动力机器,赫哲渔民从此结束了从古老沿袭下来的人力划船的历史,开始了开天辟地划时代的机动渔船捕鱼时代。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捕鱼劳动强度,而且加快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致富的建设,从而大大提高了赫哲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的家庭盖起了砖瓦房,有的家里骑上了摩托车,还有的家庭看了电视……赫哲渔民的心里比蜜还甜,从心底里感激着祖国母亲浩荡的恩情!
一九八三年国家又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较先进的渔船动力机器。
一九八五年国家又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更为先进的渔船上的动力机器——马力“175”型全自动发动机。大大方便和快捷了渔民撒网、起网和驾船行进速度。赫哲渔民做梦都没想到坐在渔船上渔船就会自行行进,这不是像“依玛堪”里的神话吗?他们驾驶着当今最先进的机动渔船,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祖国母亲的扶持与鼓励使赫哲渔民在家庭联产的包制的道路上致富的干劲越来越高涨。
“锦绣前程党铺路,快马加鞭更飞跃。”接着,党和国家又领引一部分赫哲族渔民带头开荒种地,打破单一的生产方式,广开致富之路。先后无偿拨给每个赫哲渔业村大型“丰收”康拜因收割机一台,“75型”、“60型”东方红链轨式拖拉机各一台,及全部配套农具,拖车和供给的油料等。于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们驾驶着拖拉机开垦着黑龙江边广阔无垠的草原处女地,从一个风里闯、浪里搏的渔民变成了在麦浪里轻歌,在如山的大豆上曼舞的新型农民。紧接着又有一大部分赫哲渔民开荒种地,年年丰收的喜悦挂在赫哲人幸福的脸上,赫哲人幸福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一个渔船上的民族,破天荒地走下渔船,开荒种地,开拓了赫哲渔民致富美好的前景。这是渔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甜蜜的事业,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做出的重大英明举措,是赫哲渔民奋发图强、大力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4.资源枯竭急转舵,多项并举大建设
九十年代,由于江河污染严重,加之过量的捕捞,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受自然条件影响,水产资源逐年减少,赫哲族渔业生产出现了萎缩现象。一九九四年渔业总产量只有5万公斤,人均收入380元,生产陷入低谷,有近1/2的渔民处于贫困状态,赫哲族生产、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国家各级政府领导多次来赫哲族乡调查研究,认为调查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已经成为赫哲族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并做出果断决策。
这是在国家为兴边富民、尽快使边境的赫哲族渔民富起来,发展赫哲族经济实行多种经营多项并举,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巩固赫哲渔民走下渔船转产的成果而实行的又一重大举措,并与其政策相配套。国家向街津口赫哲族乡陆续投资2665万元,用于发展养鱼、养牛、养羊、养蜂、大豆种植、木耳椴种植、山药材种植。为避免黑龙江沿岸大片农田被水淹,确保丰收,修筑了围堤。有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有了国家亲切关怀下的大量投资,每家每户的赫哲渔民开展了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致富运动,赫哲人民有祖国为坚强后盾,无后顾之忧,致富路上干劲十足,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