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颂
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上了地区、行署领导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也将旅游业列为“产业富县”的发展战略之一,努力把旅游也打造成第三产业龙头,与煤炭化工业、现代畜牧业、劳务产业一起并称四大支柱产业,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就如何加快自治县旅游业的发展,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
众所周知,巴里坤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独具特色的众多历史遗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生态优良环境秀美巴里坤盆地,山高林密,草原广阔,少破坏、无污染,环境古朴,空气洁净,水质甘甜。夏季雨量充沛,凉爽宜人,是极好的避暑旅游胜地;冬季寒冷,冰雪世界博大雄浑,是理想的滑冰滑雪场。巴里坤盆地南北两山,森林寒烟葱翠,山花烂漫,风光旖旎,景色诱人。哈萨克毡房散于林缘草地,山坡上点缀着悠闲的牛羊,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气氛,是净化心灵、追求自然情趣的理想之地。
(二)历史久远文化深厚巴里坤古称蒲类,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末汉初,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巴里坤是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从隋唐起商旅就络绎不绝。在清代更是商贾云集,与内地的交往胜过当时的哈密。巴里坤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桥梁,中西方文明在这里荟萃交融,这里曾有月氏、匈奴、突厥、蒙、哈、满、汉等民族群落在此牧耕生活,多民族文化沉积千年。巴里坤城乡有寺庙近百座,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有气势雄伟的楼阁,也有小巧玲珑的亭榭,集中了中华建筑的精华,反映了巴里坤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尤其是每年六月六的庙会,集中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
(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丰富古代巴里坤因具有扼守西域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兵家角逐的古战场,因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如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南湾古墓葬群、大河唐城等古城遗址,汉满两城的古城墙和城门楼,遍布各地的烽火台,以及大批石、陶、铜器、碑刻和数以万计岩画等。自然景观则有雄浑奇异的巴里坤独特的“八景”
##五奇”
##三胜”和“一绝”。
(四)地理位置独特知名度很高巴里坤县地处新疆东北部,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国。适合开展丝路边贸游等旅游线路。303省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与哈密、乌鲁木齐的距离,以及将来哈密机场的通航,将为自治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交通便利。巴里坤曾与伊犁、乌鲁木齐并称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三大商都”,又是西域“八大名城”之一,在新疆甚至西北享有盛誉。多年的旅游事业发展,呈现了明显特点。一是气候冬长夏短,春秋不显。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冬季时间长,约占全年二分之一强,夏季集中在6月至9月间,春秋季非常短暂。二是旅游夏旺冬淡对比鲜明。巴里坤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夏季旅游旺盛,休闲避暑游、民族风情游和草原风光游等线路火爆。
但是与之相比,冬天寒冷漫长,游客稀少,人气不足。三是客源范围狭窄、旅游收入低。据不完全统计,哈密地区以内游客人数占全县旅游人数的69%,公务接待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53%。旅游消费群体中,公务游客、哈密地区以内游客数量偏多,自费旅行团所占比例偏小。
二、确定旅游发展规划定位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应紧扣该县作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条主线,以厚重的文化为依托,凸显草原风光,展现民族风情,拓展探险寻宝、边境商贸活动。城市建设和宣传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要为旅游铺垫,并制定综合发展规划。首先,做好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和旅游产业规划工作。坚持规划与建设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把旅游规划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汉城、满城为主体,修复古城门,保护古城墙,以天山路、民族文化一条街、汉文化一条街和湖滨路为主线,串联起城区各景点,向西到兰州湾子、西黑沟、怪石山,向东至大河唐城、松树塘、玛瑙滩延伸。旅游产业也应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计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奋斗任务。其次,准确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据了解,疆外游客尤其是广东客人对哈密的认知,大多得益于多年广东在哈密援疆工作的开展,他们或通过结成友好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了粤哈两地来往,或是派出单位组织看望援疆干部,抑或是亲人朋友的探望,否则普通行程难把巴里坤作为一站,原因是外界不了解巴里坤,巴里坤的旅游产品并未推介到位。很多援疆干部进疆之前也是仅从网上获得巴里坤资料信息的。
因此,旅游宣传导向应从以往注重在哈密地区及疆内宣传为主,向选择一个制高点,在东南沿海、疆外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宣传转变,重点宣传巴里坤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环境、一处未经开发的“世外净土”的概念。再次,在现有哈萨克民俗风情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构建一种与其他地方风格迥异的人文环境,让人们感到一种异乡文化的神秘又神圣的氛围。
最后,建议修建或改造陈列馆,把有价值的馆藏文物展现出来,通过文物展示勾勒巴里坤历史文化脉络。
三、深挖潜质做好市场对接
(一)深度挖掘景区经典的丰富内涵巴里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南关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极其发达,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约150年间,建造庙宇上百座,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有雄伟楼阁,也有玲珑亭榭,集中了华夏建筑的精华,反映了巴里坤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
由于史料不全,清代以前的庙宇存在状况难以考究,但从已有的碑文看,在佛教文化昌盛的唐宋年间,应不乏庙宇的建造。而且巴里坤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交融也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特有文化现象。这些在全国各地难以觅见的景象或许在仙姑庙、地藏寺、蒲类海——这个让巴里坤得以成名的神秘湖泊,以及玛瑙滩、怪石山等景区景点会有所反映,建议聘请有关专家给予考证和深入挖掘。同时在旅游规划指导下,开发丰富怪石山、西黑沟、玛瑙滩的旅游品种项目,争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边贸和狩猎项目活动。
(二)根据旅游消费偏好不同,做好产品推介游客目的不同,决定了市场对接不同,根据游客的消费偏好有针对性地推介不同产品。如喜好文化名胜古迹的游客,可以推介有考古价值的兰州湾子、大河唐城等;爱好探险的游客,可以介绍怪石山等极地探险游;喜欢运动的游客推介登山、滑雪、滑冰、骑马、打猎等活动;针对大企业集团推出拓展素质的旅游以及徒步、自驾车等。同时,根据区域不同,区分疆内、疆外及境外游客有重点宣传推介不同风情的旅游线路。
(三)充分发挥旅行社作用加强自治县大草原旅行社与疆内各大知名旅行社和其他省市品牌旅行社的联系,积极宣传巴里坤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把巴里坤纳入全疆的环天山旅游线路。大力打造草原之夏、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旅游品牌,以不同的活动形式邀请相关旅游公司到巴里坤参观考察,建立诚信合作关系。
四、创立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坚持让游客以最少的旅游消费,获得尽可能多的旅游信息和资源的准则,组合景点,打造线路。一是科学设置区域内线路。紧扣目前“生态、城池、庙宇、草原”综合开发,以及变单一夏季游为一年四季游的机遇,整合资源、组合产品、创立庙宇城池文化、草原风光、民俗风情等品牌。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利用“东大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疆与其他省市、其他省市与蒙古的“中转站”功能,认真落实《区域联合发展旅游协议》,加强与周边地州县市合作,开辟丝路边贸和西域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以此打造旅游品牌,提升自治县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办好玛瑙滩寻宝和文化旅游活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不断推陈出新,增强品牌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五、强化配套服务延长产业链条旅游开发最终实现由过境游变为目的地游,这是自治县旅游发展的目标之一。一方面内部旅游要素资源开发建设和包装宣传要到位,让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我们的旅游产品。同时通过行业合作、跟班学习、专业培训、对外招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培训一批规范化、职业化、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建设,激活商贸流通,增强餐饮娱乐服务配套功能。充分利用湖滨大酒店和巴里坤宾馆建设和改造,城市拆旧建新、透墙透绿、绿化美化的有利时机,大力整治旅游软环境,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档次,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与此同时,把发展旅游业和开发地方民族特色产品结合起来,积极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有组织地发展民间手工艺品,通过吃、住、行、游、玩、购,促进商业产品的开发。旅游业发展也必将带动辐射自治县包括金融信息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的龙头带动效应。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巴里坤不但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教育基础深厚,人才济济,人力资源丰富,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甚至新疆以外地区工作生活的巴籍人士众多,他们或有一技之长,或事业有成,或拥有各种社会信息资源,这些也是巴里坤的重要财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联系沟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以乡情引商、以真诚招商的方式,搭建平台,让他们为家乡的旅游等各项事业建设贡献才智。同时,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坚持“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不拘一格,不限投资主题类型、投资规模、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和民间游资,对我们县的自然景观如怪石山、西黑沟、滑雪场、玛瑙滩等景点进行招商,尝试采取“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指政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授予私营项目公司行使,在经营期间,项目公司享有项目设施的所有权,待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转移给政府所有)方式,整体资源出让给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由项目开发商自主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宣传推介、自负盈亏。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及做好项目其他配套服务工作。
(选自《情注东天山》,作者系广东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中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