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援建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工作纪实
王新伟/孙文中/柴雪琴
从中原,到边疆,春风飞度玉门关。
2010年3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恰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把中原大地的古韵芳华传播到了哈密地区、兵团十三师。
河南省1亿人民与哈密58万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在岁月的长河里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路走来,春暖花开,芬芳满园。
一、领导重视
全力支持心相连,方能不遗余力;手相牵,才可倾心尽力。
2010年4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一行深入到哈密地区一市两县和兵团十三师考察调研。“民”字当先。在调研过程中,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等12个事关民生的重点项目被列为援疆工作的重头戏,提出了“对口援疆,责无旁贷;互助互学,共同发展;求实求效,造福人民”的总要求,开启了河南援疆的大幕,也确定了援疆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号角业已吹响,岂容止步不前。
河南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了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哈密设立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成立了临时党委和临时纪委。具体承担援疆工作的河南省18个地级市和30多个省直厅局委也从大局着眼、从民生着手、从发展着力,与哈密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2011年7月,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等省领导先后率代表团再度到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考察调研,指导援疆工作。来自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上下的鼎力支持,为援疆工作铺就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路。
河南上下同心,豫疆两地同行。两年多来,全方位对口援疆的种子已经在哈密这片“戈壁绿洲”扎下根,并用一树枝繁叶茂为这里留下了更多绿荫。
二、项目援疆着力民生有房有屋才有家。居者有其屋是民生之本,更是援疆大计。设计标准不能低、文化特色不能少、乡土风情不能丢、建设模式不雷同、功能配套不能差、产业发展不落后,援疆序曲以大手笔、重笔墨描绘了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援疆资金17.64亿元,9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并向哈密各族群众许下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诺言。
2010年至2012年共安排援疆资金11.2亿元,占五年任务的63%。
2010年12个试点项目建成并发挥作用,2011年48个,2012年41个工程项目资金全部到位,多数主体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项目靠前安排、资金提前到位、项目提前实施、群众提前享受援疆成果的工作目标。
2013年,安排援疆资金3亿元,涉及项目23个,累计到位资金14.2亿元,占五年援疆资金的80%。
2011年12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富民安居工作现场会暨表彰会在哈密地区召开。
河南省着力民生项目建设,规划快、建设快、资金到位快、见效快的援疆工作成果成为这次会议考察学习的重要内容。明光、五堡、沙枣泉、海子沿、克尔赛、金疙瘩、幻彩园……一批批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精品小区在2012年12月之前相继建成,超额完成了自治区规划的7134户的建设任务。温室大棚、旅游、林果、养殖等“富民”产业也纷纷助力,让农牧民过上了稳定现代的新生活。惠民富民不是口号、不是空话,而是河南省造福边疆人民的不悔誓言。一个个安居小区的建成,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如同春风化雨,给哈密这片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同时也展示了中原魅力,见证着豫疆情深。
三、产业援疆注重造血“输血”的同时不忘“造血”,援建的同时注重“互利”。郭庚茂书记高度重视产业援疆工作的推进,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产业援疆总要求。
河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产业援疆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产业援疆工作,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援疆活动。一批批河南企业到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考察。±800千伏特高压、星都钢结构、天行健新能源、红星国际城五星级酒店、弗光新能源光伏发电……21个河南产业援疆项目落地,总投资高达262亿元,为哈密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012年,洛钼集团、河南煤化、中平能化等13家河南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利用资金、管理、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哈密的资源开发建设,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继成功举办“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之后,2012年9月,又在郑州举办了2012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系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仅兵团十三师就现场签约33项合作项目,金额达104亿元,为哈密的产业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智力援疆帮建并重怎样为哈密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劲?人才是关键。中原大地人杰地灵,是人才的集结地、智慧的聚宝盆。
河南省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帮人才、帮技术、帮设备三箭齐发,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智力援疆之路。
河南的做法,在第三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作了典型发言。两年多来,3300名当地各级各类干部人才到河南接受培训、挂职锻炼,1300名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到河南17所高校接受培养。
河南省计划在未来的三年时间内,重点培训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的5000余名干部,加大对急需、紧缺干部的培养力度。教育援疆,通过建立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开办空中课堂、创办援疆实验班、建立信息化中学示范学校、增派短期支教教师、捐赠教学设备等项目支持,探索了跨省、市教育资源共享之路。卫生援疆,通过开展医疗科研项目援助、选派短期援疆医疗队、岗上医疗技术培训、疑难杂症业务交流、建立合作友好医院、开展巡回义诊等形式,提升了哈密的医疗技术水平,谱写了白衣天使的援疆赞歌,连续两次在自治区卫生援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科技援疆,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15名院士专家被聘为哈密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哈密试验站、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哈密市试验站、三门峡生物有机肥团场对比试验等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哈密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了哈密科技创新步伐。旅游援疆,通过“少数民族代表、老军垦战士看河南”
##万人游哈密”
##甜蜜之旅”哈密瓜节、伊吾“胡杨节”、巴里坤“冰雪节”等活动,
3.3万人次来到哈密观光,拉近了豫疆两地人民的距离,推动了哈密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文化援疆,通过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豫疆情”节目、《华豫之门》“情鉴豫疆”节目、纪录片《血色军垦》以及“豫疆情深”中原巡演、夏商周古代青铜器文明展、“中原文化哈密行——书画作品展”、鹤壁市豫剧团哈密慰问演出等活动,搭起了豫疆两地友谊和沟通的桥梁。
五、交流互访合作共赢沟通,从心开始;交流,增进情谊。从牵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了风雨不惧,守望相助。
河南省10个省辖市对口哈密地区1市2县49个乡镇(办事处),8个省辖市对口支援兵团十三师8个团场,2012年全部完成对接和互访,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这在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中实属创新之举。
2011年以来,先后有16人(次)省级领导及470人(次)厅局级领导率领各类代表团7000余人(次)到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考察对接;自治区、兵团、哈密地区、兵团十三师200多批代表团赴河南访问,建立友好、共建单位72对;河南有关单位向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捐助资金和校车、救护车、办公、医疗、教学等设备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元,豫疆两地的合作交流讲真情、重实效、促双赢、利长远,开创了兄弟携手,共同发展的美好篇章。
六、凝聚力量展示风采远离山清水秀,纵马大漠戈壁,把思乡之苦深藏心底,把大爱无疆真情演绎。三年,两地。
这是援疆干部为边疆人民的付出。自2010年6月以来,河南省委组织部陆续选派长期援疆的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55名、短期支医支教人员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800多名,赴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开展援疆工作。这些优秀的中原儿女们,肩上承担着党中央的重托,心中珍藏着边疆人民的期待,在哈密这个第二故乡,以听从召唤、报效祖国的忠诚品质,以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崇高追求,以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援疆情怀,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赤诚奉献给了边疆各族群众。援疆医生刘锁超两年多来接诊患者1万多人次,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各族群众称为“刘神医”,2013年3月,被自治区评为“最美新疆人”;援疆教师康巍左眼视力模糊,依然坚持对3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编写出13万字的《教师心理健康读本》,被自治区教育厅表彰为“优秀援疆教师”;援疆工程师崔轶林常年奔波在街道社区绿化一线,手背因阳光长时间暴晒而溃烂;援疆法官杨晓平背负着老人离世,孩子长年有病等家庭的巨大不幸,在边境团场默默奉献,还长期资助两个少数民族学生……这样的援疆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如天山雪松、大漠胡杨、戈壁红柳、绿洲白杨,彰显着中原人民吃苦耐劳、执着坚强的优良品质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边疆处处赛江南的美丽画面正在徐徐呈现,豫疆情漫东天山的优美旋律歌声嘹亮。趟过时间长河,跨越万水千山,两地人民互相传递温暖、汲取力量。他们的深情厚谊在东天山脚下的这片神奇土地上,推进着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演着两地文化的激情碰撞,滋养着团结之花恣意绽放。(王新伟系河南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中共哈密地委副书记,兵团十三师党委常委、副师长;孙文中系河南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十三师新闻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