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经济繁荣,证券价格上涨;经济衰退,证券价格下跌。虽然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大体一致,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相同。从实践上来看,证券市场走势比经济周期大约提前几个月到半年左右,也就是说,证券市场走势对宏观经济运行有预示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原因所在,也是股票价格指数作为先行指标的理由所在。当然,证券市场的“晴雨表”功能是就其中长期趋势而言的。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周期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内在规律,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国家和制度的不同。近年来,虽然各国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使得经济周期由繁荣到萧条的波幅大大减小,但经济周期依然存在,而且周期长度明显延长。这就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周期的振幅,却不能根除经济周期。另外,经济周期并不像数学“周期”那样具有严格的波长和波幅,这会给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判断带来困难。
8.1.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伴随经济繁荣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引发的高失业率等。
因此,有必要由国家出面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从而减轻经济的周期变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类。
1.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1)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来完成的。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差别化的税率可以使企业之间及投资者之间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从而达到调节供求关系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它既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又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供应量。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提供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照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及各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平衡。
财政预算政策和税收政策既可以影响到财政收支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又可以给某些行业和某些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它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同样,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某些行业和企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利润增加,进而促进股价上扬。另外,针对证券投资收入的所得税政策对证券市场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后,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有很大影响,大量发行国债将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2)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从财政政策的运作来看,它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主要保证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并不从事大规模的投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宅等建设,从而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时,政府可以采取中性财政政策,即顺势而为,对经济运行不作干预。总的来说,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和减少财政补贴等手段使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因而也将走弱,因为这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减速增长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则通过相反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因此走强,因为这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加速增长或进入繁荣阶段。
从财政政策的目标来看,它可以分为长期财政政策、中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社会需求总量,促进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趋向平衡。财政政策的中长期目标,首先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提供条件;其次是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币政策分析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经济环境和市场状况来确定,并适时进行调整。现代社会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币值(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4个方面。我国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货币政策目标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数量。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该工具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心理预期,因此它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过于猛烈,中央银行应慎用此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主要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的调整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应,通过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改变资金的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会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则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是在一般性政策工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中央银行选择使用的措施。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2)货币政策的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的运作方式,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采用的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和加强信用控制。如果市场上物价上涨,经济过度繁荣,则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少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采用的手段包括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和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上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则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供应量,进而增加社会总需求。
总的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当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当然,政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松紧的程度,还必须根据各种工具的特点和实施效果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相对于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持久而缓慢的影响,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迅速而直接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①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上存在多种利率,如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中再贴现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基准利率已成为中央银行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当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热情,生产扩张,利润增加,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跌。另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因此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国债的价格。
③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到证券市场。
④中央银行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往往对不同行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会对证券市场的整体行情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8.2行业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为证券投资提供了背景条件,但没有为投资者解决如何投资的问题,要准确选择投资对象,还必须进行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行业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每个行业和每个阶段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衡量,把握各个行业和各个阶段的风险与收益关系,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
8.2.1行业的分类
行业一般指生产或提供相同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一组企业。为了经济统计的需要,各国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行业进行分类,这些标准包括劳动对象的同类性、劳动资料功能的相同性、劳动过程运用技术的一致性和劳动成果即产品效用的相似性等。
我国目前对行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如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公布的三大产业分类、1994年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分类和2002年公布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等。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服务于经济统计的需要,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未必适用,因此有必要从证券投资的角度对行业进行分类。
1.根据经济周期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分类
(1)成长型行业
成长型行业是指发展速度快于社会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行业。这类行业的发展一般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无关,不会或很少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它们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提供优质服务及改善经营管理等。选择这类行业进行投资,既可享受行业快速增长的利益,又可回避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因此备受投资者青睐。近些年来的计算机、软件及电子通信等行业就属于成长型行业。
(2)周期型行业
周期型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大,经济繁荣时这类行业相应扩张,经济衰退时这类行业相应收缩。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及旅游业等都属于周期型行业。
(3)防御型行业
防御型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或不受影响。这类行业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或必要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稳定,因此公司的盈利水平也相对稳定。食品业和公用事业是典型的防御型行业。
了解了经济周期与行业的关系,投资者就能顺应经济环境选择最佳的行业进行投资。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选择周期型行业投资;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选择防御型行业投资。
2.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
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于2001年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营业收入为标准,将上市公司分为13类: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综合类。
3.其他分类
为了使用方便,现实经济活动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分类方法。例如,根据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可将行业分为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根据行业所采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可将行业分为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根据行业的要素集约度,可将行业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股票价格指数中对样本股进行的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