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词与贺词的异同
祝词与贺词有时被合称为祝贺词,二者都是泛指对人、对事表示祝贺的言辞和文章,它们都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针对性、场合性也很强。因此祝词和贺词在某些场合可以互用,如祝寿也可以说贺寿,祝事业的祝词常常也兼有贺词的意思。
虽然祝词与贺词有时可以互用,但二者所包括的含义并不相同,是有区别的。祝词一般是对正要开始或方兴未艾的某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或结果,表示良好的祝愿、祝福和期望。一般对象是事情尚未成功,表示祝愿、希望的意思;而贺词一般对象是事情已成,表示庆贺、道喜的意思。如祝贺生日诞辰、结婚纪念、竣工庆典、荣升任职等,一般用贺词的形式表示庆贺、道喜。另外贺词使用范围比较广,如贺信、贺电等,也属于贺词类。
“祝词”与“祝辞”的区别
“祝词”与“祝辞”的意思是一样的,有如下两种用法:
一、指古人在祭祀时祈祷用的话语。例如:“这是古人在举行祭天仪式时说的祝词/祝辞。”
二、指在举行典礼或开会时所说的表示祝愿或庆贺的话语。例如:“大会祝词/祝辞”“新春祝词/祝辞”“新年祝词/祝辞”等。“祝词”与“祝辞”意思一样,读音也相同。这种关系的词语,被称为“异形词”。也就是说,音义相同、用法相同,只是书写形式有差别的词语,可以看作是一组异形词。例如:“笔画”与“笔划”、“模仿”与“摹仿”是异形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语文生活中流通的异形词,有一两千组。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12月发布并于2002年3月试行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个表中对338组常见异形词进行了整理,规定了推荐词形。例如:“笔画”“模仿”为规范词形,而“笔划”“摹仿”为不推荐的词形。
现在,语文工具书多选用该表推荐的词形。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的“笔画”,“笔画”后加括号注出“笔划”。这表示,括号前是《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的词形,括号中是不推荐的词形。
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已经整理的异形词之外,还有很多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在处理这类异形词时,也有明显的导向性。如前文提到的“祝词”与“祝辞”,《现代汉语词典》在“祝辞”条说明“同‘祝词’”;在“祝词”条则对词语予以解释。从这种安排中,读者就可以知道这两个词是一组异形词,词典推荐使用的是“祝词”。从实际使用看,“祝词”的使用频率远大于“祝辞”。
实训1假设你已参加工作,事业有一定成就,这时你得知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季老师今年60岁,为报答师恩,你联系了当时高中的同班同学,想在××大酒店为班主任季老师举办一场寿宴,你熟悉季老师事迹,他1968年参加工作,40年来兢兢业业,率先垂范,曾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省劳动模范,发表论文数十篇,着作有《流淌的绿色》《文学的魅力》等。请根据此案例内容为季老师写一份祝寿词。
实训2四方酒店将举行开业5周年庆典,请以嘉宾的身份为这次庆典写一篇祝词。
实训3你的同学参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取得了优异成绩,请写一篇贺词表示祝贺。
基础模块
项目描述
情境导入
知识平台
附录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中办发〔2012〕14号,2012年4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党政机关)工作需要,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
第三条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四条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五条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党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者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第七条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第二章)公文种类
第八条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公文格式
第九条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一)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
涉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紧急程度。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根据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八)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九)正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十)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十二)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
(十四)附注。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
(十六)抄送机关。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十七)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十八)页码。公文页数顺序号。
第十条公文的版式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公文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公文,可以并用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第十二条公文用纸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型。特殊形式的公文用纸幅面,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行文规则
第十三条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四条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第十五条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二)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