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当今世界,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时尚,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向,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未来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青少年的素质。所有这些,映射到家庭的“镜子”里,几乎全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处于家庭中心的孩子们,除了承受“宠”的戕害,还要经受哄、骂、逼、压等煎熬。
“人生之苦莫过于学生!”这可能是所有从学生时代过来人的共同感受。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减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际上,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十分强调知识的外在价值,注意在学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上架设桥梁。而在我们古老而年轻的国度里,传统的崇尚心理根深蒂固,迅速推到人们面前的开放世界,使得在通往高等学府拥挤不堪的独木桥上的少年们只有更加奋力竞争,别无选择。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高考这支指挥棒———一只无形的手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也同样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如何教育子女,促进子女全面素质的提高。
不得不承认,我们长期沿用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的成器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成才观;“子不教,父之过”的专制主义教育观等,使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而社会默认父母一切出于“爱心”的举动,哪怕是虐待,只要不出人命大事,全都被认为是合理合法。事实上,人无完人,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样的道理我们不是不懂,而是知其不可能而偏要令其可能。这是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总为子女编织最美满的蓝图。道德上,我们往往把孩子框进完好的模式,将我们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移植在子女身上实现。为了让子女“成器”,要么“严打”成“小奴隶”,要么“溺爱”成“小皇帝”,甚至由“恨铁不成钢”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极个别性格孤僻暴躁的学生因不堪忍受家长的“爱”而离家出走、动刀杀人甚至亲手杀害养育自己的父母。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来教育孩子呢?
首先,要不断优化家庭小环境。家庭具有防止孩子免受社会压力的作用,即保护性功能,同时也具有向孩子传达社会要求的社会化作用,即社会化功能。这两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当这两种作用保持均衡时,这个家庭就是好的家庭,当失去均衡偏于任何一方时,都会对孩子的精神发育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努力缩短与孩子的思维差距,亦即“代沟”;要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以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教育、影响和熏陶子女养成良好的做人道德,特别是要学习、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应该履行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帮助孩子矫正不良行为,改变他们对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不正确或偏颇的看法;要主动配合、借鉴学校在发挥精神功能培育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孩子向社会过渡的桥梁,摒弃过多的保护色彩,代之以社会化功能。
其次,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激发人的责任感。我们怎能想象一个连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甚至自己都不爱的人会真正爱同学、爱班级、爱人类?一个对什么都没有感情,对谁都没有责任感的人会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有责任感?因此,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注意通过各种适合孩子认识水平的教育实践活动去感染,要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孩子的爱心,进而促其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孩子上街,看到一些乞讨的老人,总要想法给点钱。上了公共汽车,孩子也总是主动让座。还有诸如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对这些,作为家长,不但要主动引导,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
再次,要参与孩子的学习。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有益于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实践证明,父母无论以何种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在通常情况下,在小学三年级之内,家长大都能够辅导孩子的学习内容,这个年龄的孩子也仍然喜欢他们的父母来辅导自己。超过这个年龄,父母辅导孩子的学习就有些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学习内容日渐加深,而且随着孩子与家长第一个疏远期的到来,自主意识逐渐增长,对老师崇拜心理逐渐加剧,对家长的依赖心理逐渐淡化,孩子渐渐不愿意再求教于父母。这个时候,父母的主要作用就要体现在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与鼓励上。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帮助孩子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如了解孩子的生理变化,掌握孩子的特点,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当然,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还要把握时机,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考虑参与的方式方法,更要注意和学校、和老师搞好配合。一要经常检查孩子课外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错题的纠正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学习中的疑问,要善于启发诱导,防止出现孩子出力、家长出脑的倾向。孩子的所有作业都要独立完成,家长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代而劳之。比如,孩子写作文时,作文的框架结构、主题构思应由孩子本人完成,孩子作业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其自己检查纠正,家长注意引导孩子搞清楚对在哪里,错在何处,逐步步入爱学习善动脑的轨道。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把握孩子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人体自然生物钟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工作。学习好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骄傲情绪;学习不好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分析原因,加强帮助指导,使孩子对学习始终充满乐趣和信心。另外,还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的学习生活,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要形成学校“减负”家长“加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和家长形成对抗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对孩子的消费指导。过去,人们节俭度日,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拮据的无奈。现在,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宽松消费有了条件,再也不让自己的孩子过自己在孩提时代的清贫生活,拼命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对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不怕过多,唯恐不足。实际上,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我个人认为,即使家庭条件特别优越,也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高消费的习惯,对孩子的消费也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认真分析孩子的消费要求,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然后给予区别对待;注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特别是属于自己的零花钱;有意识地抑制孩子的物质欲望等。
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家长、孩子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说其个性差异很大。加之各人有各人的思想,各人有各人的办法。只要符合家庭实际,适合自己特点,就是好办法。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