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予型教学向诱导型教学转向
范美霞
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制定行动发展规划。本文以此思想指导,通过分析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高校美术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的独特性,指出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不宜采用传统的、强调知识传授的授予型教学模式,而应转向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艺术领悟力的诱导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授予型教学模式,诱导型教学模式,转向
引言[范美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有一句教育格言说:“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从教育专业角度来说,全盘授予和相机诱导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全盘授予型教学是一种知识普及型教育,它强调的是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它基本上只考虑了教学之“教”与“学”两方面中的“教”的一方面,而很少考虑学生之“学”的一方面,全盘授予型教学思维基本上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知识传授”——“知识接收”的单向过程。就一门具体的课程而言,只要一个老师的讲课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可以算是做到了全盘授予。而相机诱导型教学则显然要复杂得多,其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与接收,还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相机诱导型教学要求老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即老师需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态度、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并产生求知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有较好的接收,并且具有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与欲望。相机诱导型教学要求全面地考虑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两方面,并且使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相机诱导型教学思维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学生——老师——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经历了几年的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如中外美术史、设计史等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需要转变教学思维,由全盘授予型教学向兴趣诱导型教学转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盘授予型教学模式本身的弊端,另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一、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采用授予型教学的弊端
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采用授予型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全盘授予型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美术类学生对待理论课程的心理态度以及他们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因而达不到知识传授的理想效果。
首先,从美术类学生在对待理论课程的心理态度上看,美术类学生最崇高的追求通常在于成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偶像也往往是一些伟大的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们主要以他们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知识、思想获得成功,因此,他们往往看不见这些偏重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与实现他们的理想之间有什么关系,加上他们在中学阶段的文化课成绩往往不太理想,所以从一开始,在心理态度上,他们对基础理论课就不太重视,有的同学甚至保有抵制的态度。有一个美术专业院校油画系快毕业的学生因为考研的关系找我给他补习美术史课程,他见着我便开门见山跟我说:“你知道的,这些课程我们以前从来不听,每次上课都只是到那儿去趴着睡觉”。他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他非常热爱他的专业,他对待美术基础理论课的态度在美术类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这种消极学习心理,全盘授予型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管老师讲授的知识如何全面、如何深入,学生可能只是充耳不闻。
其次,从美术类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看,由于在上中学期间花了较多时间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美术类学生在知识的数量及其系统性上往往有所欠缺,因此,在讲美术理论课程时,他们难以把历史上的各次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甚至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和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感觉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生涩难懂,容易从思想上放弃。
最后,从美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看,由于美术是一门感性学科,基于长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美术类学生在思维上比较倾向于感性的艺术思维,而弱于理性思维,上了一个学期的美术史,他们的脑海可能只留下几幅作品的模糊印象,至于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属于什么流派,则完全不记得,甚至作品的审美特点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说出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基于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一味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全盘授予型教学模式与美术类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不协调。
与学生的追求一样,艺术类院校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艺术家,艺术家需要用感性的艺术语言传达思想情感,用感性的艺术作品感染人、打动人,而感性的艺术语言显然不同于理性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虽然说除了极少数艺术天才外,绝大多数伟大的艺术家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但具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不必然会激发独特的艺术感悟。要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修养、艺术感悟,还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研究、体悟,最重要的是一个“悟”字,通过“悟”,使外在于自己的、冷冰冰的知识变为自己思想灵魂的一部分。单纯强调知识授予的教学显然忽视了由外在的知识向学生内在的艺术感悟这个转化过程,从而对艺术院校最终的培养目标——培养艺术家裨益不大。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只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记住唐宋元明清各朝各有哪些知名的山水画家,他可能在考试的时候多得几分,而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不产生任何影响;反过来,一个学生由于兴趣,反复研究品味某一位画家的构图特点、或用笔用墨的特点,却极可能会对他的艺术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二、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如何实行诱导型教学
针对美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美术教育的独特性,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采用诱导型教学模式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实行诱导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导型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诱导,就是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型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要求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备课、授课以及课外活动、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中。
在备课环节,首先要了解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既有知识结构等特点,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如美国教育学学者科兹马说:“了解自己的听众,并能使要传递的信息适合于听者的背景和兴趣,才是有力的讲课者。”[[美]R.B.科兹马.大学教学法.蔡振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37.]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针对美术类学生倾向于喜欢动手、喜欢看感性的艺术作品,而不喜欢抽象理论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物展示、体验的环节,增加对一些工艺流程的演示和讲解。例如,讲青铜器时,可用详细图解甚至实物演示的形式讲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流程和方法,在他们详细了解了、甚至是亲自动手复制了这些工艺流程后,他们自然会理解在商周时期有限的条件下制作复杂青铜器的困难性,进而会惊叹于《四羊方尊》的精美工艺,也很自然地会追问为什么古人会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制作那些复杂的纹样,那些纹样代表什么意义等。又如,针对美术类学生只对与自己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以及各自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艺术家的特点,在讲课的时候,在涉及相关问题时可以把有关内容与现当代的美术家及美术状况联系起来讲,如讲石涛可以和现当代的傅抱石等人联系起来;讲徐渭可以和齐白石联系起来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到历史绝不是与现代不相关联,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美术思想、艺术风格的出现都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凭空想出来的,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其次,在备课内容上,美国劳伦斯·布雷格爵士说过:“衡量一堂讲演的价值,不在于人们设法在一个小时内填鸭式地教给多少东西,谈到多少重要的资料,或者讲演所涉及的范围多么全面。一个人听了讲演,第二天早饭时,能把讲演的内容告诉给他的妻子多少,这倒可以衡量出讲演具有多大的价值。”[[美]R·B·科兹马.大学教学法.蔡振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36.]因此,每堂课最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以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展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授课内容太多太散则学生容易走神。总之,在备课环节组织讲课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例子、佚事趣闻等,把学生已经熟悉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与尚未被认识而必须学习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教学环节,首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育学已经探索研究了多种教学形式的效用及其缺点,如讲课、讨论、角色扮演等。讲课这种形式的主要缺点是:一,交流的单向性,从而助长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二,讲课主要通过语言媒介,这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直接体验和感性认识;三,学生非常容易忘掉讲课的内容。由于美术类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态度和他们的思维习惯,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如果采用单一的讲课形式会使得其缺点被放大,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如讲课与讨论相结合、讲课与实践相结合等。还是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讲课与讨论相结合,讲中国山水画,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部分,可以采用讲课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而在这个框架内的许多问题,如中国山水画兴盛的原因、风格的演变、如何评价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贡献等,则都可以采取讨论的形式。讲课主要起到一种概述或定向的作用,讨论则是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讲课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大学美术教育和欧美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美术还主要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而欧美则注重“美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室”变为“车间”、“实验室”[岳钰.我国大学美术教育和欧美的差距在哪.见《中国文化报》2007年10月29日第007版。]。艺术首先是一门动手的技艺,是一种试验,因此,单纯依靠语言为媒介的讲课的确难以长时间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现在很多学美术的学生从来没有画过国画,没有接触过生宣、熟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绘画风格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也难以对此感兴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实践体验,有了感性认识后,老师再讲,效果显然要好很多。其次,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幻灯片、电影、艺术品实物等。美术基础理论课的内容总是离不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很感性的东西,单纯依靠语言是难以传达的,因此需要依靠多种教学媒介。例如,讲解瓷器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不同朝代不同窑址的瓷器磁片,结合实物,讲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瓷器的特点以及瓷器的发展历史等。有了实物的参照,学生们自然容易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讲解凡·高的绘画时,可以安排学生看看电影《凡·高传》,学生对于凡·高及其绘画就会有比较深的印象。
在课堂之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画展等,展开讨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