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几个具体的地方说起:
一、民族文化
1.民族节日
民大缤纷的民族节日给我的印象最深。
我是一个苗族人,但在来民大之前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汇,自己早已是一个汉化的苗族,但来到这里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欣喜的地方,尤其我知道了还有一个叫做苗年的节日。
当然,苗年并不是学校最浓重的节日,相比之下,藏历年、彝历年、羌历年、开斋节、古尔邦节……更为浓重。
每逢民族节日,校园内张灯结彩,气氛浓浓,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让每一个民大学子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各民族和合谐习、共同繁荣气象。
2.周末舞会
周五、周六的锅庄舞会也是民大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这是书本上对藏族同胞的一种描述,原以为这里面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但来到了民大之后,才忽然发现这是多么贴切的一个描叙,尤其是参加锅庄舞会之后,才知道这么多兄弟民族的同学能歌善舞、热情奔放!
会跳舞大家就是朋友!大家一起绽放青春,传播激情!大家围成一个圈子,手牵手,就像一家人,要多温馨就有多温馨。
3.清真食堂
刚开始对穆斯林同胞有点偏见,因为自己对他们的文化很不理解。
但慢慢的就明白了,因为我从他们身上认识到,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种信仰,而且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信仰,当然,也不能将自己的信仰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食堂区别,也许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区别吧,而且我很喜欢这种差异。大盘鸡、羊肉串、炒面片……确实都是不错的美食。
4.语言旋律
虽然自己听不懂其他民族同学说话,甚至包括原本属于自己的‘苗话’。但每听见其他民族同学说话的时候,总有一种想学的冲动,感觉那真的一种美妙的旋律:扎西德勒牙克西……
各种民族语言在这片土地上交汇,正如宋祖英的歌一样: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二、民族艺术
艺术学院一直是西南民族大学最具特色的学院之一,也是民大最引以为豪的学院之一,当然这也一个民族艺术花朵丛生的地方。
各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原生态艺术、蛋雕、根雕、丝绸画……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了解到的,我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对民大繁多的民族艺术种类当然知之甚少,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吧!
据报道:
2003年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老师的一幅油画作品《赶火车》竟然卖出了363万的天价!
2007年9月,学校与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星光大道”携手打造的大型文艺晚会“扬帆新征程——走进西南民族大学”在学校举行,艺术学院师生参演多个节目。
2007年11月,艺术学院的话剧小品《贡嘎山下》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五粮液杯”戏剧小品比赛颁奖暨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中作为全省唯一的高校代表队,喜获十一个奖项。
2008年5月,艺术学院王玮教授作品《遥望》(门巴族)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盛世和谐情系奥运”画展。
2008年6月,艺术学院袁成龙副教授作品《勇攀高峰》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从267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矗立并永久保存在北京奥运场馆。
2008年10月,由艺术学院穆兰、符辉教师指导的《羌山妙音》获四川省第五届大艺节声乐类专业组一等奖,是学校唯一一个参演颁奖晚会并将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比赛的作品。
2008年10月,艺术学院原创羌族集体舞蹈《春风又绿羌山寨》,荣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暨首届青年舞蹈节“优秀表演奖”、“优秀组织奖”。
此类报道不胜枚举,但最终的一个归结点都只是证明了在民大这片热土上,民族艺术之花正在蓬勃旺盛地绽放着。
三、我为学校的建言
诚如上所言,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艺术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其光芒四射,俨然已成西南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一朵奇葩。
但我认为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民大的民族文化艺术属于“慢热型”,而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内敛性。虽然有内涵与深度,但需要慢慢的去了解领悟,对于一个路人或者是外人而言,特色不是很明显,建筑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设计太过普通,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甚至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风格相似),这就很容易造成误会,因为从表面观之,并不能给人一个直观的深刻印象。而且硬件设施的再塑性很差,我们很难再次修改,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也只能在一些细节或者是外饰上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设计,比如:在一些提示牌上用多种民族文字提示,把上下课的铃声改成民族音乐声……这样便营造出了一种直观的民族文化氛围。
其次,民大的民族文化艺术有深度,但在广度上有欠缺,文化交叉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特色、民族文化气息几乎都集中在几个学院里,如:艺术学院、藏学院、彝学院、预科教育学院。而其他学院体现不出特色,所以各学院之间应该多一些交流学习的机会,交叉学习,水乳交融,这样才会有更加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而且这样还能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民大的民族文化艺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强势民族文化越来越强势,而弱势文化却越来越弱势。藏文化、彝文化、回文化很强势,很浓厚,而且学校也大力支持,在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都有优待。相反,民族人数较少,或者是内地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较淡的文化类型学校却支持较少,使之越来越淡,甚至因得不到学校的“关照”而销声匿迹。所以针对此情况我觉得学校也应该给予适当引导与支持发展,使这部分同学有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从而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而且在一个真正健全完善的文化体系里也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应该是几枝绽放或者是一枝独秀。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该挖掘学生团体的主观灵动性,文化交流应不仅局限在学院与学院之间,而且最好别附加上政治元素。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发展这方面的学生社团,兴趣组织等。如民族交流协会、民间艺术发展协会、羌笛文化社之类……因为大家凭着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而不是因为某种组织身份交流,这样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这也更加体现出“和合谐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同时这也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很好的诠释,能够进一步繁荣活跃民大的校园民族文化。
当然,如上几点仅仅是个人愚见,而且仅仅只是从细节上入手,而没有一个宏观的全局的统筹兼顾,故思想不成熟之处还望领导批评指正。
作为一个民大学子,只希望能为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尽一份微薄之力。在这,我也衷心希望西南民族大学能在一代又一代民大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研究
周晓年 赵丹
摘要:随着社会高度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立有效系统的创新评价体系,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下,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高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可以提高民族高校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课题。本文分析民族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的现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发展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系,并提出了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教育教学思想
一、引言
为了保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国把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扎扎实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之中。”我国民族高校人才集聚、学科门类众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民族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这一定位能否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强弱。因为民族高校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民族高校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是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民族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民族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阻碍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创造条件不断激励和发展民族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周晓年,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二、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1.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意谓革旧鼎新或是“抛开旧的,产生新的”。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能力的作用非常重要。当人将创新能力运用于实践活动时,创新成果才能产生。因此,人要实现创新,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能够胜任创新任务的主观条件,属于人的能力范畴。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能力都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产生某种新颖产品的人的能力。具有如下内涵:
(1)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最终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力量。创新能力的存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各自运行并且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是创新能力存在的“前提”。实践是创新能力外化、形成和发展的途径。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才能外化并不断提高。离开了实践这一桥梁,创新能力既无法产生,又无法显现,若主体缺少与实践的联系,创新能力更谈不上有所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涉及认识、实践两个范畴。
(2)创新能力是破旧革新,旨在产生某种新颖产品的能力。创新具有变革、进步之意,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指人类弃旧图新、在固有事物改革的基础上派生出不同新生事物的能力。因此,是否产生创新的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的诞生是其区别于人的其他能力的标志。创新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尺度,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且还包括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改革或重组;不仅包括产生新产品、新技术等物质创新的成果,而且还包括创作文学作品、改进管理制度等非物质创新产品。因此,创新能力可以分为原始创新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或是物质创新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以超越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又能经得起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需要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才能形成和发展。当代精神分析学家罗森伯格认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发挥创新能力时都会经过特殊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完全决定创新能力的状态,创新能力除了受这一智力影响因素以外,还与人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2.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认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有关领域的技能和有关创新性的技能。“有关领域的技能”与主体的职业相关,包括专业领域内的技能,是主体在本专业开展活动的基础;“有关创新性的技能”主要包括对创新的认知技能,是有助于探索新的认知途径的启发性知识及其工作方式。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对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但是机械地分割忽略了“有关领域的技能”和“有关创新性的技能”彼此之间的联系,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实际上是民族高校教师职业相关技能上的若干创新能力。因此,民族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素和一般创新能力要素的结合点才是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民族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发生在教学、科研领域,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民族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信息交流中组织有用的信息,运用创造性思维产生有价值新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因此,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创新思维、创新行为能力两部分。其中,创新思维是指颠覆常规、产生与众不同观点、想法的思维,是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行为能力是民族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转换成创新能力的桥梁。它主要包括民族高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民族高校教师完成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任务都要依赖于这两类能力要素。
三、政府建立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制度
促进民族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政府的战略导向和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政府需要完善教学、科研经费的资助制度、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