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艺术直觉思维的基本阐述
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古人早就发现了直觉的存在及其价值。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直觉是高于观察的。”当然,直觉思维也并非排斥理性思维,它并不孤立,而是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在艺术世界里,直觉思维一直和审美联系紧密。艺术家们的艺术直觉,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中、在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让艺术家们的感受力、敏锐度,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领悟的能力。在这个定义里,不假思索、即刻把握这样的词语让很多人觉得直觉是一件发生在瞬间的事,但是厚积薄发才是对艺术直觉最好的形容。
直觉思维的直接和快速的特征显而易见,可是也正是这样的特征让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直觉是发生在一瞬间的灵感,来自于人类的某种天分和神秘力量,以至很多人包括众多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直觉是来自于天生的品质,不可能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
可是,艺术直觉并非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近。美国画家本·沙恩在《一幅画的札记》里说过这样的话:“了解它(艺术的价值)必须凭直觉。这种直觉不是天生的。艺术的直觉只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眼睛在刚出生时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只有经过训练,才变得能够了解所见到的东西。所谓‘无邪的眼睛’是没有的。”人们喜欢把理智和逻辑归属为左半脑,直觉和灵感归属于右半脑,那么他们是否应该被放在同样的位置,受到尊重和重视?
实际上,艺术直觉除了快速、直接的特征,还有一个特征是坚定。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素材的选择、画面的构成、色彩的搭配等,很多时候会依靠艺术直觉。在很多人眼里,提到直觉,就会觉得那是一种模糊不定、接近胡思乱想没有说服力的一种思维和判断。但恰恰相反,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种直觉的力量尽管短促却很坚定。很多艺术家常常能感受到,直觉的坚定来自内心深处一股强大的力量告诉自己艺术的方向。许多人把敏锐的感知力看成是一种天赋,实际上这种深刻的直觉下面包含着各种理解、领悟、思想、创造力,乃至你的逻辑分析能力。笛卡儿在《心灵的指导规则》一书中称,“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感觉之动摇不定的证据,亦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这种给予十分明白晓人,以至于我们对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直觉并不是不可靠的东西,有些时候,它甚至比演绎更简单更确定。[3]
长久以来,在艺术教育中,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直觉思维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哲学对感知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同样也认为感知中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对真理的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提出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的激烈主张。所以,其实直觉思维不是一种模糊的认识,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和逻辑力、分析力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重要能力。
这种心灵性的能力让艺术家总是能在最快的时间,掌握面对艺术,面对世界的方式,这份坚定正是来自于艺术家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后天的艺术修养,他们可以在一瞬间对众多的表象做出准确而具有审美性的判断。所以艺术直觉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来自于生活的沉淀和审美感知的长期训练。
三、艺术教育中的直觉思维训练
当今的艺术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总是把直觉思维归类于天赋或感性的范畴,而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直接忽略掉这一环节的训练。我们认识到直觉思维应有的价值后,我们又应该做如何的努力来改善目前艺术教育中的局面呢?艺术直觉是瞬间迸发的心灵力量,但是直觉思维的确是一个可以长期训练的过程。
1.设立多样化文化课程并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开设多样化文化课程是为培养直觉思维创造的基本条件之一。发展直觉思维需要扩大知识面,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产生直觉的基础。这正是对现今艺术教育忽视文化课程局面的反思。目前的艺术教育,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趋于标准化的培养过程。学分、技能、就业率,成为艺术院校追求的最大目标。大量的艺术院校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风气,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这对大量有心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也是一个不良的导向。艺术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局面下显得狭窄而充满功利。
经常有人说我们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而思想正是激发艺术直觉最有力的因素。众多艺术院校单一的追求就业率让艺术教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很多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素质培养成为随意性的副科,思想和技艺的分裂,过分实用性、功利性的培养目标,给很多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带来误区。文化课程目前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教学系统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艺术院校设立真正丰富且具有包容力的文化课程并给予足够重视其实正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基本条件。文化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个人的修养品质,提高审美鉴赏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带来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会鉴赏才会创造,会审美才会拥有艺术高度的直觉思维。所有成功的艺术家在进行伟大创作的时候,都是将自己所有的心灵能量聚集在一起,这些能量不只是专业技能的熟练,更包括了所有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和所有文化修养的沉淀。拥有这些综合的素养和专业的技能的结合,才可能在面对这个社会的变化时做出调整立于不败。
2.重复和麻木是最可怕的误区
在艺术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注重模仿和灌输。临摹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但单一的临摹和经验灌输往往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让他们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现在的艺术教育让很多人摒弃了对真正艺术的理解,而沉迷于不断的重复。很多学生除了娴熟的临摹技巧和一整套重复的艺术观念,几乎失去了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俄罗斯画家布留洛夫在修改一个学生的习作时,只在几处稍做改动,一幅作品立刻有了生机。一个学生说:“看,只稍微动了一下,一切都变了!”布留洛夫说:“艺术始于稍微二字开始的地方。”[4]这句话正是告诉了我们艺术真正的特质,最富有感染力,最有艺术价值的地方往往是一些很小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技术、不是经验、不是临摹,而是情感的沉溺和感受力的敏锐。麻木对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是最可怕的品质,所以课堂上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会更有利于保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在一开始也许会显得生涩,在这个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是激发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方式。艺术教育的过程应该更生动更灵活,在模仿和借鉴之外,只有突破才是艺术的出路。直觉思维的训练应该是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感。
3.体验是艺术直觉的源泉
艺术的直觉不是一个技术的重复过程,艺术是把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其他人,它更需要一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力。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好的源泉。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每一次痛苦悲伤或者喜乐开怀,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笔最宝贵最独特的财富。而这份对艺术特有的审美感知正是培养艺术直觉最关键的因素。在社会急速发展,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变得浮躁,急于求成。人们往往喜欢选择用最便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让很多人对生活对艺术失去了审美的态度,忽略了艺术体验的积累和艺术直觉的锤炼。
在艺术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是从形式到形式,或者从观念到观念的转变,不是简单的套用,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关注、去体验、去积累。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是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艺术是对生活对生命力的张扬,只有长期体验的积累和感情的沉淀,才会拥有最敏锐和最准确的艺术直觉,创造出真正具有表现力和艺术热情的作品。在艺术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告诉学生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美,这才是艺术直觉最本质的源泉。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艺术直觉在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中都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理解和认识艺术直觉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创作才更能触及生活的本质,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功能也才能更为充分的延展。
参考文献
[1]杨增和.“妙悟”与“直觉”:意义瞬间生成中的呈现模态[J].船山学刊,2005(1).
[2]王地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例探[J].中学数学,1996(11).
[3](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高心 黄勤珍彭良福
摘要:校企合作对于高等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合格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电信学院与华为授权成都培训中心共建通信工程实习(训)基地为开端,进一步探讨了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就业保障和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科,模式
高等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掌握就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心,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国内外工科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外各高校工科专业十分重视针对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例如:在美国的很多大学都设置了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可以定期对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德国的高校也非常重视工程实践的教育,他们通过建立校企联合体的方式,组织在校学生定期到合作的公司进行参观和实习,从而加强了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国内的很多高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仿照国外的模式建立了相关的校企合作机构。该机构成员直接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这些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显著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和内容,并且适当延长了专业实习的时间,甚至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去顶班顶岗,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实践机会,而且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考察和选择新员工的机会。为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增加了学生科研项目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优势,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对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使校企产学研结合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了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高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