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从全校来看,2004级开始启动的实质性学分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有待进一步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比如,调研的三个学院都反映出个别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精品课程太少,层次不高,尚未明显打造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存在住宿和经费困难。自编教材的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但还没有一定实力成为统编教材,在教学、实践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研究生点数量相对不足,在校研究生规模小(比如电信学院由于硕士点申报条件改为按一级学科申报,硕士学位申报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本科专业的数量已经达到65个,种类也较为齐全,但相对在校本科生规模和社会需求仍然显得不足,已有专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老专业的生存问题。比如政社学院的社工专业报考人数较少面临生存问题,电信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也面临出路问题。其二,新办专业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比如电信学院的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引进和实验室建设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需要增加投入,新建自动化专业实验室,以确保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其三,专业生源单一问题。彝学院招生生源中地源结构不稳妥,近年来,云、贵、广西一本招生的学生选择彝学专业人数减少,生源主要集中在四川凉山,单一的地源结构将限制彝学学院学科发展。
6.学科设施建设方面
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现有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面积逐渐充裕,但使用率有待大力提高,高水平成果还不多。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学科建设的指导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教师,要依靠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点点滴滴的成果积累。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尤其是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走现代大学制度的道路,就必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真正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教授”在学科建设、学术决策中的权威。
2.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一是学科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包括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实验室、数据库建设等等,每一项建设内容都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不能偏废。二是学科布局、学科点的建设只要是符合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发展战略的学科,学校一旦决定建设和发展了,就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不应该有所差别,甚至在特定时期学校也应该给予特殊政策予以扶持。
3.坚持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应该结合起来理解,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就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因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讲求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中要做到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特色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优势学科与发展相对滞后学科的关系、重点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要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必须要遵循学科建设的内在发展规律,建立学科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学科建设的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必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在学科建设框架内要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四是要为新兴前沿学科、新发展学科提供必要支持。
(二)把握学科建设规划的特征
在规划学校学科建设时,应该把握学科建设规划的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学科建设规划并非要试图制定未来的决策,决策只能适时、适地做出。规划只能提供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几种选择,但针对它们的决策却只能在事情发生时做出。
其二,学科建设规划并非完全是先预测学科建设结果,然后制定有关措施以保证实现预测。好的学科建设规划应该是超越了对当前现实的预测,消除学科建设理想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差距空间。
其三,学科建设规划并非完全是规划未来的蓝图,它不应成为一套固定计划,仅仅是日复一日地使用,而不考虑未来的一切变化。学科建设规划应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随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加以调整。
其四,学科建设规划绝不是各职能部门规划的简单堆积,也并非是对当前学科建设经费预算所做的判断,它更重要的是一套系统的方法,用以带动各学科应付外界的变化,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其既定目标。
按照上述特征,学校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目的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经费、学科布局这些问题上,而要更重视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是所做的规划是否有利于创造学科发展和实力增长的气候;二是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科梯队成员及与此相关的人员积极投入这一过程中。
因此,学校下一步的学科发展或规划应该同未来的战略远景相结合,与实现战略远景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决定优先发展哪些学科,稳定哪些学科,收缩哪些学科,决定各类资源在学科间如何配置,决定如何在学科间进行协同和组合,即要进一步做好三项工作: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所谓凝练学科方向,要求每个学科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至少应有一个方向,以保持本学科的发展;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同时要在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学科方向。省(部)级重点学科至少应有3个以上明确、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其中至少应有1个研究方向处于或接近本学科国内先进水平;校级重点学科至少应有2个以上明确、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其中有1个研究方向在委属院校或四川省处于先进水平,甚至达到领先水平。
所谓汇聚学科队伍,就要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以学科带头人为纲,形成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领衔、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首的学科内核,由此奠定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学校将在强调结构优化、人员精干的前提下,在人员编制、职称结构、培训进修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的配套,以及相关学科人员与本学科人员的配套;对重点发展学科要给予政策倾斜,结合有效措施和特殊政策,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大投入,从国内外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一个建设周期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基本骨干应保持稳定。
所谓构筑学科基地,就要充分发挥论证学校正在建设的“两翼”基地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全力打造学科建设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完整的学位授予序列,重视各类人才基地建设。加大对现有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投入力度,力争新增5个省(部)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努力实现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零的突破;着手建立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争取建立校企、校地互惠联合机制,建设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创新等四位一体的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建的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学校作为西南地区的一所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必须与民族大学的使命紧密保持一致。民族大学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就是“二为”方针,即为民族地区和为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这个“二为”方针和“两翼”这个平台,以民族学科为依托,以“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办学特色为指导,近期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长期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走“均衡—非均衡—均衡”的学科建设之路。
重新划分学校学科门类,将“基础类、应用类、特色类”划分为“基础类、重点类、优势类、特色类”。首先在目前所有学科中确立重点发展学科,经过一个周期(通常为五年)形成优势,转化为优势学科;优势学科经过一个周期(通常为五年)形成特色,转化为特色学科。从而形成学科的层级结构,并分类指导发展。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终形成“平原+高原+高峰”的学科态势。
上述“平原+高原+高峰”的学科态势,其实就是一种学科非均衡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科发展。首先,学科非均衡发展能够有效实现“特色兴校”。当前,千校一面的状况普遍存在,许多高校为此提出了“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特色则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要使“特色兴校”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高校就必须坚持学科建设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和思想。在诸多学科专业上搞平衡,投资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学科建设是难以取得实效的。不重点扶植若干个有希望办出特色的学科专业,学校“特色兴校”的目标便难以实现。加州伯克利大学原来各学科发展非常均衡,但特色不明显,因而始终进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后来,调整发展策略,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伯克利生物原子工程成为世界第一,从而奠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其次,学科非均衡发展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效益的提高。效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行为的运作规律,也是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必然遵循的准则。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在高校可具体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开展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优劣上。高校坚持学科非均衡发展的策略,在分析自身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优势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努力使学科的潜在优势显性化。坚持资源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有潜力学科倾斜的原则,将会有助于通过实现学校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来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最终使学科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再者,学科非均衡发展有助于高校学科整体结构的优化。学科结构优化是指高校的学科设置能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并能有效地实现学科的交叉共生。建立一个优化的学科结构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坚持学科的非均衡发展策略,我们就可以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通过某门学科的“一枝独秀”来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优化的学科群,这样便可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最终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
“平原+高原+高峰”的学科发展思路。
1.平原——重点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平原”部分,要从目前的基础学科中遴选出重点建设学科。对研究方向有特色、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学科队伍较强、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包括新兴交叉学科),可以作为校级重点学科来建设。省、市级重点学科按照代表国内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对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并且形成向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要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实行动态监控、滚动投入。采取政策倾斜措施,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职称额度、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使重点学科有较快发展。要通过努力,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接受高级人才进修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
2.高原——优势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高原”部分,要从重点学科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中遴选出优势学科。优势学科是大学中起标志性作用的、学校赖以在国内外建立学术声望的、处于一流水平的学科。学校已有的五个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适合纳入优势学科范畴,还有哪些学科可以划归到优势学科是值得认真探究的。确立优势学科后,学校各种学科资源向优势学科倾斜是实现学科的非均衡发展、借以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
3.高峰——特色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高峰”部分,要从优势学科中遴选出特色学科。特色学科是指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相比,有着自身特点和亮点的学科。作为民族高校,学校的特色学科应该是民族类学科。特色学科的特色具体体现在教师的主攻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培养人才的专长等方面,它是高校数十年学科建设积累的结果。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要通过围绕学科梯队队伍这个核心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创建一流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普遍发展,实现局部超越、整体上水平。
南京大学在校内创立“学科特区”,引进国际前沿和急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化学研究所等。特区内形成充满活力和激励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特事特办,极大地刺激了“学科特区”内的学科建设,这种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