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民族地区创新创业型人才
黄勤珍 马波王一冰
摘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科和少数民族工科学生的特点,按照“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提出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班,项目孵化园,电子协会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我们推进教育发展必须运用的一个科学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教育观。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发展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黄勤珍,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一、创建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必须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教师。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科和少数民族工科学生的特点,电信学院按照“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提出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群众性电子协会为基础,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贯穿了本科教育的4个学年,根据学生在教育、成才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一个可选择的、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环境。该体系由3个方面构成:阶段性目标、调节机制和开放式教育环境。这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1.阶段性目标。在4个学年中该体系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第一学年主要强调学生个人目标的建立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分专业的入学动员,强化专业导论课等方式,让学生刚进入学校后在认知方面就有较强的方向感,为学生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的信心和动力提供基础。经过一个学年的发展,学生自身在第二学年各个方面将发生分化,于是第二学年该体系的目标为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学年该体系通过组织国家、省、学院、企业级各种层次的竞赛和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孵化,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目标。第四学年主要的目标是就业准备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
2.调节机制。在培养体系中,建立了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研究,对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并通过创新班试用,成熟后推广到其他班级。信息反馈主要来自3个方面:教师在科研中对技术动态的把握;对毕业学生单位的回访;通过项目的方式将市场信息引入学生项目孵化园。
3.开放式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环境包括:创新班、学生项目孵化园、电子协会和各种级别的大学生科技竞赛。
二、建立创新班试点,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开设创新班进行试点,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制定适合民族高校电气信息类创新班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进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并使之与实验室开放相配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条件;实验教学以传授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培养系统综合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一系列精心选择的实验为载体,激励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系统观念,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又具备独立的科研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1.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创新班在第1学期组班,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加强,并在第4学期开设“数字系统设计”,培养在现代高速片上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硬件实现能力;在第5学期则通过“单片机技术”使学生掌握低速系统中常用的软件模块,并通过“电路抗干扰技术”、“电路CAD”使学生学会合理设计部分硬件单元电路,合理选择元器件的型号和指标,对元器件合理布局布线以完成电路原理图和印制板图;在第6学期则通过“集成电路应用设计”使学生掌握广泛的硬件单元模块。
2.实践教学环境的创建。
(1)营造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打破传统按理论课程建实验室的习惯,根据电子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要求,建立跨课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学生在综合实验室里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集成系统设计,以及电子电路制作、调试、测试等工程训练,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软硬件环境。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各项实践活动,了解电子系统或产品的技术动态,完成电子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工艺过程等工程训练。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
基础实验教学模块。验证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一系列精心选择的实验为载体,将实验方法、仪器仪表使用、信息查询、电路设计和实现、EDA工具应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训练贯穿在各个单元实验之中,最后以小系统的设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综合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是对前面两个层次的总结和提高,学生须综合运用前面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面对较大规模的电子系统,经过需求分析、资料查询、方案论证、线路设计、调试测试、分析总结等过程,提高自身的设计研发能力。近年来主要开设了下述实验:主从式多路温度检测系统,微波炉控制系统,简易逻辑分析仪设计,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设计,空气质量检测仪,智能越障运动小车等。
(3)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配合实行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电子技术实验”考试成绩采取3:3:4的模式,即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30%,动手操作成绩(包括安装、调试、验收)40%。此外,还实行考试与作品相结合,考试与总结报告、小论文相结合,平时实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创立学生项目孵化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在借鉴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学生项目孵化园。
主要的指导思想是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即学生在达到基本培养目标后,剩下的学习是围绕项目的完成而展开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创业、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都较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孵化园进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对于研制成功的产品,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并依托这些产品可以自主创业。由于这些项目更接近市场和实际环境,而且学生亲历项目的整个过程,其间必然会面临许多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通过各种非书本的途径,例如互联网等,获取知识,这样不但学生可以取得很高的学习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教育中两个最重要的东西: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学生项目孵化园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主要基于学生的项目孵化组织。项目来源主要有师生自创、承接外包和教师科研项目三种方式。
在创建阶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1)本科学生成为教师科研助手的可行性及其管理模式。(2)组建比较稳定,同时有一定生产力的师生团队。(3)适合在孵化园中开展的项目和研发方向。在这一阶段中项目来源主要是自创和教师科研项目中的部分任务。
相对成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形成了以入学动员、项目激励、队员选择、基于网络的远程团队管理、项目结题评估为环节的运行机制。
(2)完成了在学校特定环境下本科生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
孵化园中的项目必须是在实际环境中可用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潜在市场的项目,而不能是一些简单、虚拟的项目,所以项目的持续时间和生命周期可能比较长。但学生在校期间除去一年级和四年级后,能利用来完成项目的时间就比较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将项目分成两类,第一类为学生在校期间能成功孵化并找到投资的项目,这类项目将跟随学生团队的毕业而离开孵化园,后续维护和发展由投资公司与学生团队完成;第二类为学生不能在本届在校期间完成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在主研学生离校后,项目本身继续保留在园中孵化。为此建立了学生梯队。从而这类项目的成员就分成两种:核心队员(由3年级同学担任)和预备队员(由1、2年级同学担任),核心队员主要负责项目的实际设计和开发,而预备队员配合核心队员进行文档的编写,通过这种方式熟悉项目,同时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在核心队员离开后成为本项目或者其他项目的核心队员,从而实现项目和队员的延续。
(3)吸引了一定的骨干教师,并形成一些适合本科学生,同时又具有一定潜在市场的研发方向,并从这些研发方向产生一系列的项目。
四、建立群众性的电子协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的电子协会,广泛吸收在电子技术方面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依托电子协会平台进行电子制作、电器维修和电子设计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系统地对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回访
对一批毕业后在企业中发展优秀的学生(他们包括进入微软工作的张小亮、进入华为工作的张峥、进入迈普工作的严善礼等同学)进行回访,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他们了解到的市场动态,对部分毕业课题的设计方向和要求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同时邀请他们为创新班的同学举办多种主题的讲座。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教育.中国电子教育,2008.6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文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资料.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资料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编印,2009.3
人才培养中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矛盾和协调
赵志刚 何黎黎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政府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性理念,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科学发展观为素质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为我们重新认识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观。而在素质教育中,协调好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矛盾,达到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步骤。通才与专才教育可以归纳为现代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对其开展研究和探讨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的问题;对其更好地理解和协调,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赵志刚,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