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毕业生面临种种矛盾冲突。一是求职理想与社会现实冲突。四川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位学生说,自己现在每月的工资600元,没找到工作的焦虑,找到工作的也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二是真实想法与社会理解冲突。一位西华师范大学的学生说,不是我们不想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我们留在成都的真正原因是这里就业求职信息通畅,就业求职机会和信息比边远地区多,而社会舆论认为我们怕吃苦一味想留在大城市。三是长远发展与就业形势冲突。西南民族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说:“金融危机情况下就业形势不乐观,但我没勇气回到农村,也不能回农村。我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命运,成为城市人。”大部分学生离校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接受低水平就业,在城市游荡,就业的稳定性差,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不乐观。
6.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待加强。调查显示初步具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不到10%,真正开始创业的同学在各高校都是个别典型,面向农村需要创业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2001、2006年分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蔬菜和食品加工专业的程小波、赵毅和钟敏,在当地政府部门和团委的扶持下,于2006年秋开始在南充顺庆区搬罾镇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占地370亩,建成标准化钢架和竹架大棚400个,历经三年,发展为集蔬菜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四川晨农科技有限公司而很多自主创业者就没“蔬菜大王”这么幸运了,普遍反映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创业培训不足、创业氛围较差、创业意识不浓、市场经验缺乏、技术积累薄弱、资金筹集困难、贷款担保难寻、注册资格受限等问题。调查还显示当今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不够,创业氛围不浓,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
7.就业创业政策实施的成效有待提高。一是就业创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力小。毕业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并心存疑虑。由政府选拔的选调生和三支一扶项目在政策上有保障,报名踊跃,但名额有限,且不惠及近年扩招人数最多的专科学生;国家的就业政策管不了用人单位的土政策;许多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宁愿留在城市底层,也不去农村基层。二是相关部门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大学生的政策知晓率低。就业信息网的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不够完善;政策文件解读宣讲没有进入高校就业指导课。20多个学生参加座谈会,只有一半的人表示分别从报纸、手机报和公交车广播上知道有就业优惠政策。在座谈中,有51%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问大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40%和7.60%的学生回答不太了解和不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高校的就业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链接无法打开。甚至有的高校就业招聘信息网站不对外公开,资源不能共享。三是相关单位招聘程序复杂,毕业生求职代价大。招收单位一般都要求应聘者参加笔试、面试、体检等,有的基层单位还要求应聘直接到单位进行现场资格审核、考试和面试,增加了毕业生的经济负担和就业成本,困难毕业生对这样的招聘要求也只能望而却步。
8.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顾虑需要扫除。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工作是有积极性的,但是期待相关政策更加公平和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同学说,国家已经出台的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和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得到的个人期望值之间有较大差距。很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看重的是机遇大于待遇,关键是后续相关政策保障能否落实,去了基层还能不能回来,用什么方式和身份回来。四川大学有学生说,关键是担心遭遇不公平,越是艰苦的地方收入越低,呆久了身心都受不了,到基层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三、促进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措施建议
总体上说,多维要素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实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共同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战略。因此,调研组共提出以下十条对策措施和建议。
措施一:加快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的长效机制。
一是努力推进“两个加快”,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二是建立行业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各行业的需求状况,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确定招生规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三是建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科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就业的数量情况,也要评价就业的质量情况,建立起激发大学真正重视就业的全新动力引擎。
措施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是将创业教育放在首位。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创业成功就可解决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形成学生创业的气候,将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时下的创业教育显得过于模式化、僵硬化,应该建立适合目前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专家讲座与创业名家进校园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有效的创业意识。二是大力扶持成熟创业计划,孵化优秀创业项目。三是继续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用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保障大学生创业的持续进行。四是高校应在条件成熟时开展大学生创业校园实训环境建设。
措施三:调整专业,改革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素质,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要合理、科学,各专业招生规模要与市场人才需求挂钩。二是要切实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得到加强,观念得到更新,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科学合理自我定位,实现最终成功就业。四是加大就业工作保障监督力度,实现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切实达到量化标准。五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确保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六是高度重视和加强“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措施四:设立“政府实习岗”,建立企业“实习生制度”,开发就业岗位。
一是设立“政府实习岗”。各级政府机关可以设立一些适合大学生锻炼的“政府实习岗”,这些“实习岗”虽然不需要通过公务员录用程序,但也要经过相关相关测试,提供合适的岗位吸纳一些毕业生进入政府“实习”,在他们有一定经验后,可以到社会上重新求职。同时,高校也可以拿出一些实习岗位给学生,还可以设置一些科研课题,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二是在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实习生制度”不但可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也可为实习生提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培训环境,以及从学习到就业或者从无业到就业的缓冲机会。建议明确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三是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建议人事部门在社会工作岗位中招募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做志愿服务工作,并提供适当待遇,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
措施五: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共同扶持基金。
自主创业是破解就业难的事半功倍之策,也利于民族产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壮大。与其让大学生为了饭碗放弃专业而委曲求“职”,不如启动新的制度,激励他们自主创业。调查显示,65.5%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导致创业梦搁浅。政府应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共同扶持基金,为大学生们自主创业排忧解难。共同基金有以下模式供参考:一是建立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通过由政府财政拨款、团体资助和社会募集,为青年创业提供贷款担保。二是金融机构推出小额贷款业务,简化贷款手续,对大学生加大免担保信用贷款力度。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为创业青年提供贷款贴息补助,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风险补偿。三是设立四川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基金。由政府财政拿出一定的经费出资成立,并由团省委负责管理和运作。
措施六:“双奖措施”鼓励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吸纳人才。
从近年来吸纳大学生的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开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力量。政府应采取“双奖措施”鼓励基层和中小企业吸纳人才,让大学生们踊跃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一方面公共财政对基层和中小企业的支持与吸纳大学生直接挂钩,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到基层工作大学生待遇标准,必要时可出台专门的对基层和中小企业大学生的特殊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的,与融资贷款挂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出台更为直接的补贴办法,吸纳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每招一人每年可给予一定资金补贴。这样一来,通过制度创新的持久渗透,就业难题有望得到明显缓解。
措施七:加强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越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当前形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就业,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和创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措施八:发挥优势,依托高校资源设立专门就业创业维权机构。
当前,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和评价标准。各级政府能够在整合资源、扩大就业渠道、信息公开、就业指导、维护毕业生权益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在目前市场的大环境中,劳动力、自主创业者一方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和共青团组织可以充分依托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资源,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维权机构,依法打击市场中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和损害学生利益的做法,维护毕业生的基本权益,避免严重侵犯毕业生利益的事件发生。?
措施九:以人为本,强化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是政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高校中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在切实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建议劳动部门积极探索并试行政府出资帮助贫困大学生购买失业保险、交纳失业保障金,毕业后不能就业的贫困大学生可到劳动就业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此外,高校对现在未就业的困难大学生就业情况要进行密切跟踪掌握,并及时提供各种帮扶。
措施十: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整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政策的最终落实,一方面取决于政策的规定本身能否有效执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政策本身的理解。由于角度不同,政府考虑问题的思维和学生还是有差异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对相关政策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解读,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将来就业的准备。此外,各个企业、高校、城市、地区的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或及时传递,造成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基层或农村寻找求职机会。因此,要积极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流畅、有效的沟通渠道,整合各方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共同利用,传递就业信息。建议建立“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以该网为核心,以在川院校、主要用人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和区市县、街道、社区为基点,积极与国家和省相关网站实现有效对接,要积极开发信息网的招聘信息搜索引擎、供求信息发布、远程面试、人才测评等服务功能,大力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强.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人民网,2006.
[3]李江雪,李北容.谈大学生的压力应对[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