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西南民族大学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机遇,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十五”期间,先后完成学校更名、新校区落成、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系统工程,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委、行政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决定走内涵发展道路,遵循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学校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以选课制和导师制为导向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后,教学工作制度日趋完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课程建设有了新突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汪代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2009年是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年,也是学校党委确定的“质量效益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西南民族大学党委、行政正式启动、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为“一体”,以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为“两翼”。“一体”是基础,“两翼”是特色;前者是高等教育的共性,后者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特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是西部综合大学艺术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艺术院系之一,借助民族高校的学科背景,开办十年来,在民族艺术创作及教育中硕果累累,成为西南民族大学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之一,在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中举足轻重,肩负着民族艺术研发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政一班人集思广益,结合学院未来发展态势,积极谋划“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中心”未来的学科地位和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夯实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艺术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实践平台,进一步凝练、打造自己的特色或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为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和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学校民族文化艺术的现状与优势。作为西部委属民族高校,在传播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学校在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在服务西部、服务民族经济文化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推动民族地区和谐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距离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目前学校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创新还处于自发状态,大多属于个体行为、即兴行为,缺乏民族艺术研究创新的主动性、前瞻性、持久性,所取得的成绩多是局部的、零散的、琐碎的,没有形成系列的整体的全局性影响,无法担当起建设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的重任。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委属综合性民族高校,西南民族大学在收集整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域优势。地处西部地区,毗邻中国最集中的少面民族聚居地,经过将近60年的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与西部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水乳交融;很多校友在当地担任党政领导,很多校友在文化、教育、艺术、旅游、科技领域作出突出成绩,取得较大影响。人才优势。西南民族大学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委属高校,一直高举民族教育旗帜,聚集了大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创新、教育人才,他们分布在学校民族研究院、博物馆、艺术学院、文学院、藏学院、彝学院等,已经形成一些优势学科,它们之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在学校“一体两翼”战略决策的统帅下,必将在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新领域作出更大贡献。时代机遇。党中央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给西部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西南民族大学抓住机遇,在最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走内涵发展道路,实施“一体两翼”、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作为两翼之一,同时也得到国家民委和四川、成都政府的大力支持,必将加大投入……
2.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总体说来,这五个中心必须资源共享、协调密切、支撑有力、发展平衡、科学持续。五个中心中,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博览中心、民族研究中心的功能比较好确定,文献中心侧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民族博览中心重点在于民族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为研究、创新提供原材料、数据库;民族研究中心重点在理论研究,为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升华。其中,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和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及影视制作中心的界限比较模糊,其功能定位也比较困难。
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与民族研究中心的关系,涉及民族研究院和艺术学院行政体制和思维方式差异较大的群体,最关键的是创新是艺术创作领域、研究属于科研领域,两者很难无缝连接。加之名称上有交叉,民族研究中心对象显然涵盖了文化艺术,而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中又出现了“研究”,如何界定两个中心之间的重叠功能?其运行机制如何配合协调?因此,我们建议能否改“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为“民族艺术创新中心”。
再如民族文字信息处理与影视制作同样有这样的难题,前者仅仅属于纯技术领域,而后者是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创作,两者如何协调工作面临考验。因此,我们建议,不论从工作性质、名称隶属、人员配备管理还是高效协调的角度,把影视制作放到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可能更好。
根据学校的部署,五个中心同属于“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按照这个思路,研究、博览、信息处理等都是辅助手段,创新实践是目的,因此必须加以重点突出。我们建议,充分认识到我们是民族高校,不是普通的文化单位和科研单位,认识到“一体”是根本、两翼是载体。我们必须抓住“一体”,为教学服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重视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创新的统领作用。只要有了文化艺术创新成果,也必将对其余四个中心具有支撑意义。
3.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中心的建制性质。我们认为,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中心不是装门面、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单位,是相当长时间内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事关学校未来发展大计,必须是实体单位而不能是协调单位。如果是协调单位,那现在的教务处、科研处就可以履行这个职责。协调单位是虚的,没有编制、没有专业人员、没有专项经费,责、权、义、利、名等不统一,很难担当起“一体两翼”的重任。我们认为,研发基地(包括下属的五个中心)建制必须是实体单位。
实体建制有两种思路,一个是根据现在的行政体制,以条块分割的方式把五个中心隶属于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分属不同的学院和部门。由学院、部门领导任中心主任,配备专业人员,划拨专项经费,按照实体单位运作。学院、部门对中心运作实施管理和监督。该方式成本小、启动快、与教学联系紧密。缺点是条块分割后,五个中心之间协调相对困难,分散了现有行政领导的部分精力,容易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另一种思路是打破条块分割,研发基地作为学校直属部门,履行学校赋予的职能。五个中心从各学院、部门抽调人员任中心主任,配备专业人员,划拨专项经费。该方式优点是五个中心抱团发展、协调简单、责权利高度统一,运行效率高;缺点是启动较慢,运行成本较高,与现有教学单位协调困难,容易与教学脱节。
两种方案中,我们倾向于前一种方案。
4.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中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角色定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是学校和学院统筹教学、科研、艺术创新、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是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平台,是谋划“十二五”蓝图的基础。这是背负学校宏伟构想的羽翼,必须是实体单位,而不是务虚的协调机构。
以民族艺术教育为基础,与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示范基地的其他中心优势互补,依托学校“西南民族研究中心”和“羌学中心”,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和综合艺术学院学科优势,凸显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繁荣民族艺术,推动民族艺术研究及创新的建设与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打造民族艺术精品,创意民族文化品牌。
管理、运行机制:基地负责人由学校党委常委成员兼任,基地设办公室(副处级单位),设办公室主任一人、专业工作人员若干,具体负责整个基地内五个中心的协调工作,下辖五个中心,五个中心都应该是隶属于各学院、部门的独立实体单位,或者是挂靠各学院的具有独立经费预算及专业工作人员的实体单位,各中心接受各学院部门的监督及管理,但直接对基地负责。
组建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中心领导班子,由艺术学院院长任中心主任,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任副主任,各系系主任为中心成员,设专职中心办公室主任1人负责具体工作。中心下设4个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民族工艺研究所;民族美术研究所;民族艺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分别由带有相关科研课题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担任。
以艺术学院现有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为起点,以专家、艺术家为骨干形成创作、教学、科研团队,带动青年骨干教师搞科研、搞创作,搭建学源结构合理、老中青三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教学、科研梯队,构建特色学科、推动学科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推出一批代表学校形象、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舞台精品剧目;完成一批表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型绘画和雕塑作品;尽力探索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化道路,加快丝绸立体工艺画的市场化尝试;力争申报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出版一批民族艺术研究著作。面向社会开展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增强特色文化艺术的辐射优势。
基本工作分两步走,首先是收集整理民族传统艺术资料,建立民族艺术资料数据库和陈列馆(室),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艺术创新,建设“民族艺术研究创新中心”网站,利用网络展示民族艺术作品,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举办经常性的民族艺术学术会议和民族艺术创新汇报演出。依托现有的美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和即将招生的MFA(艺术专业硕士),背靠学校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力争增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提升学术层次,扩大学术影响,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总之,民族艺术研究与创新中心隶属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对上接受学校整体规划及运行管理机制制约,与民族文献中心、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及影视制作中心、民族博览中心、民族研究中心等中心和谐共存。对内发挥研发中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的功能,创建民族艺术教学、科研品牌,提升办学实力。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李建阳
摘要:管理工作是各所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教学秘书则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者。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质量,教学秘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学管理工作则是进一步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之一。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各个环节最基层的实践者、管理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他的各方面素质和处理各种工作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作用。在高校持续扩招和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新形势下,教学秘书岗位承担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工作政策性进一步加强,过去将教学秘书岗位视为“办事员”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秘书队伍是当前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李建阳(1979-),男,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秘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