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贯彻改革方针,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8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整个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形势的发展,要求农村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宁夏水产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捕捞到养殖、由粗养到精养的转折,特别是1985年中央5号文件下达后,自治区各级领导部门都把发展水产业作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来部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开发建设商品鱼基地的基本指导思想,使我区水产业开始进入全面开拓的新时期,出现了群众性养鱼热的好势头。其主要标志是:
1.全面超额完成“六五”计划指标。到1985年,全区养鱼水面发展到12万亩,超额完成了“六五”计划8万亩的任务,相当于1980年的7倍;鱼类产量达到2100吨,超额110%完成“六五”计划1000吨的指标,比1980年的338.5吨净增1761.5吨。
2.群众养鱼业大发展。养鱼专业户、重点户由1980年的10多户发展到4392户;养殖水面扩大到7.56万亩,占全区养殖水面的63%;鱼类产量达1026吨,占全区总产的48.8%。
3.突破了鱼种生产关。1985年,全区生产秋片鱼种7278万尾,基本实现自给。家鱼早繁也获成功,共生产早苗1200万尾,解决了宁夏水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4.商品鱼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效益。1984年,自治区首先在银川地区建设商品鱼基地4700亩,当年投产的2300亩,共生产秋片鱼种1300万尾,成鱼75吨,总产值65万元,亩均产值282.6元。1985年,全区新建商品鱼基地验收合格面积11308亩,当年投产面积7603.7亩,共生产秋片鱼种1754万尾,成鱼182.3吨,总产值达156.7万元,亩均产值219元。两年共建成商品鱼基地1.5万亩。1985年,生产秋片鱼种2500万尾,成鱼502.3吨,总产值达306.7万元,亩均产值达258元。商品鱼基地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过去粗放粗养、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并且出现了一批亩均毛产500多斤,净产400多斤的精养高产典型。
5.外引内联取得初步进展。宁夏申报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建开发盐碱低洼地发展养鱼项目定于4月份进行评估;与丹麦王国互派水产技术人员考察深造项目已付诸实施;赴埃及开发渔业项目已初步洽谈,第二炮兵司令部、兰州军区后勤部在宁夏新建商品鱼基地正在勘测设计。另外,还与浙江、江苏等省开展了人才交流活动,每年聘请养鱼技工200人到各地进行传、帮、带,以提高养鱼技术水平。
6.水产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川区各市县和山区部分县已建立了水产工作站,自治区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产科学研究所,还有24个国营渔场,经过整顿,较好地发挥了骨干和示范作用。
宁夏水产业发展形势是喜人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技术力量落后等,现有水面的90%属粗养粗放,平均单产只有20多斤,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苗种、饲料供应、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服务工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水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加强宏观控制和引导,搞好协调,搞好服务,引导广大农民在水面资源上做文章,推动水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夺取“七五”计划第一年的开门红。
二
水产业“七五”规划,经过一年的酝酿调查,反复研究,并综合各部门、各地市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同意,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七五”末,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3万亩,争取达到30万亩,其中建设商品鱼基地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保证1.5万吨,争取达到2.4万吨,平均每年净增2580吨到4380吨,要求全区人均占有水产品数量提高到3.5~7.5公斤,其中银川市人均占有达到15公斤,石嘴山市人均占有量达到10公斤。
提出“七五”规划设想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和1985年中央5号文件关于“力争到本世纪末全国水产品产量翻两番,产值翻两番多,人均占有量从现在的5公斤提高到15公斤”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六五”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适当留有余地;既要集中力量,用三五年时间首先解决城市吃鱼难的问题,又要为后十年水产业的持续发展准备后劲。提出这个规划目标的根据是:
1.大力发展水产业是中央和自治区的既定方针,有可靠的政策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都为水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现有的12万亩养殖水面,是我们大踏步前进的物质基础。其中,2.1万亩精养塘(包括1.6万亩商品鱼基地)则是起步的骨干。以去年国营渔场精养塘平均亩产112.5公斤计算,2.1万亩精养塘总产可达2362.5吨;近10万亩粗养塘平均亩产达到15公斤。总产可达1500吨。两项合计为3862.5吨,加上自然捕捞,实现4000吨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的基础。到1990年,争取精养塘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就是13500吨,粗养塘平均单产提高到50公斤,总产就是10500吨,两项合计为24000吨,加上自然捕捞,或单产再提高一些,总产可能还要多一些。
3.大力发展水产业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宁夏水产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水面资源和低洼地达百万亩之多,发展水产养殖有后劲;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勤劳致富,而实践已经证明开发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一次投资多年使用、长期发挥效益的致富途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价值法则促使水产业必须迅速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支水产技术队伍和苗种基地。从1986年开始,在自治区农业学校开办水产中专班。到1988年,每年约有40名中专生补充到生产第一线,“七五”期间,自治区将建设一处年产1亿尾的家鱼早繁中心和几处早繁基地。采取集中繁殖,分散培育的办法解决“南苗北调”问题,满足生产需要。还要办几个饲料加工厂,发展饲料工业,寻找新饲料来源。养鱼饲料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根据上述分析,实现“七五”规划指标的依据是比较可靠的。但是需要克服资金不足、人才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等许多困难,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作为水产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有信心、有勇气担负起党交给的这一艰巨任务,为宁夏水产业的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1986年是“七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起步工作如何,对“七五”计划的实现影响极大。根据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1986年,新建商品鱼基地10000亩,季节性粗养水面要继续发展;水产品产量保证完成2500吨,比上年增长19%,争取完成3000吨,比上年增长40%。
为了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为“七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
1.切实抓好商品鱼基地建设。建设商品鱼基地的指导思想是:在配套完善已建基地设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发建设新基地,做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要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工夫。商品鱼基地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永久性工程建设,是实现农业翻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从组织上保证基地建设按规划和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的,要坚决返工,不能迁就,不能验收。鉴于国家1986~1987年两年基建投资不再增加,银行信贷也要严格控制的实际情况,基地建设规模一定要严格执行计划,不要随意扩大,以免搞成“胡子”工程,只见挖坑,不见养鱼,不见效益。做到施工一亩、建成一亩、投产一亩。基地建设的投资标准基本不变,即每亩投资1000元,其中国家无偿扶持100元,周转金100元,贷款200元,自筹600元,但资金管理办法要改革。即:基本建设计划审定后,将贷款额度划拨到市县,专款专用,土建工程全面开工后将周转金划拨市县,基地验收合格后再发放无偿投资。考虑到水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等问题,从加强宏观控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角度出发,新建商品鱼基地必须明确以下原则:坚持以市县为单位统一规划,规划设计要兼顾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效益,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不能顾此失彼,遗害它业;坚持集体或联户集资开发,集中施工、分户经营的办法;明确池塘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和经营权归承包者所有,在承包期内有使用继承权,个人承包的面积以15亩左右为宜,不宜过大。要适当照顾贫困户、优抚对象和山区吊庄基地;要明确承包者的法人地位,既有开展经营的自主权,又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如归还银行贷款、周转金,向国家交售一定数量的平价鱼等;明确国营渔场鱼产品归国家控制的原则,不管实行何种承包形式,产品归国家掌握,超产利润分成。农户承包经营的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精养塘,要实行国家投资与鱼产品挂钩的办法。国家投资一元,要向国家交售一斤平价鱼,在鱼塘有效益后分年度兑现。国家在农垦投资建设的商品鱼基地也要实行这种办法。所有向国家交售的平价鱼,一定要按计划、分季节、按流向向自治区水产部门提供,以保证国家特需供应,重大节日平抑市场,稳定价格,逐步满足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
2.突出技术改造,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目前我区精养塘的单产水平为100公斤左右,粗养水面平均单产不到5公斤,平均单产水平为17.5公斤,与全国平均单产82.5公斤相差甚远。差距就是潜力,我们要通过抓好鱼塘的技术改造,把内部潜力挖掘出来,着重抓提高、开拓和配套,使水产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别要重视推广普及成鱼丰产技术;提倡培育和放养大规格鱼种;要按照合理密度多品种放养,充分利用水层空间,按照科学的饲料配方配制饲料,大力开辟细绿萍、紫花苜蓿等青绿饲料来源;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水质监测和鱼病防治。通过推广普及成鱼高产技术,争取精养塘单产,普遍提高到100~150公斤,示范点达到200~250公斤。粗养水面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放鱼不管理的粗放粗养的陋习,把精养高产技术运用到大水面饲养上,变粗养为精养,走“以精带粗、以粗辅精、分而治之、稳步发展”的路子。不能一味追求扩大基建规模,铺新摊子。进行技术改造,要注重调动内部资金的潜力,依靠地方财政和群众多层次、多渠道集资,搞好外引内联加以解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防止原有设施遭到盲目破坏而新设施又搞不起来的现象发生。对于现在已经养鱼或能够养鱼的湖泊、洼地等,原则上由承包户先稍加改造后继续养鱼,视经济能力,以后逐年再加以改造完善。
3.认真抓好鱼苗鱼种生产。鱼苗鱼种生产是成鱼生产的先决条件。近两年在鱼种生产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突破,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早繁设施和技术力量不足,苗种差额很大,还需从外省调进,作为权宜之计和应急措施,近几年从外省调进一些是可以的。从长远来考虑,“南鱼北调”的路子,只能作为补充。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来解决。因此,要抓紧家鱼早繁中心的建设,争取明年正式投产。贺兰、平罗、永宁、中宁渔场和前进农场渔场等有孵化条件的渔场,要做好一切准备,把孵化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保证孵化7000万尾,争取1亿尾。我区的特产黄河鲤鱼,品质优良,亲鱼来源丰富,孵化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不高,要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辟多种渠道,开展孵化工作,以补充鱼种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