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一般在3000m以上,南坡多为岩石裸露。土地山地草甸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及矮小灌木,无野生果树的分布;仅有少数珍贵蘑菇的生长(如草占池、鸡蛋黄等)。
7.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者来源于自然状态下,虽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脊椎动物(除鱼类),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动物资源的蕴藏情况及生境情况,为对野生动物进行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达到合理地保护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类性调查两大类。综合性调查是以某一区域(自然的和行政的)作对象,全面调查区域中各地段的动物及生境资源总体,为野生动物资源总体规划服务。专类性调查是以某一种(类)资源动物为调查对象,或为某些专业部门服务或为某些珍贵种类的数量恢复和扩大分布提供资料。
1958年宁夏地方病防治所和银川市卫生防疫站对啮齿类动物进行多次调查;1962~1964年兰州大学生物系多次在贺兰山进行调查;1963年7月~11月王延飞、方荣盛等在银川地区考察,著有《陕西及宁夏东部鸟类区系的初步调查报告》;兰州大学王香亭等1962~1975年间的调查,发表了《宁夏脊椎动物调查报告》;1983年7月至1984年11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对贺兰山动物野外调查;进入20世纪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王小明、刘志宵等对贺兰山有蹄类动物进行过多次调查研究;1996~1998年宁夏林业勘查设计院对贺兰山重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2000~2002年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对贺兰山岩羊种群进行了监测研究;2000~2004年翟昊等人对贺兰山脊椎动物的调查研究;这其中以1983年东北林业大学和2000年翟昊等人的调查较为全面、较为系统。
(1)东北林业大学1983年7月至1984年11月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1983年贺兰山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开展综合考察时,进行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由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系完成的。由于调查的范围限于在海拔1000m以上林区管辖的山地,不包括河川、湖泊等水域,故鸟类中不包括游禽,涉禽也极少。调查方法是:每天早六点左右沿设定的调查线,每组三人,其中看鸟、看兽粪堆做记录各一人、记载鸟的种类、只数、出现的海拔高度和生境,并记录下路线调查的起止时间,(不包括原路返程)然后进行路线相对数量统计和分垂带统计。在兽类方面,搞了样地、兽类粪堆、踪迹的调查以及隔日统计捕鼠。此外,对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成果所列的名录,主要为调查采集到的标本,也包括观察到而未采到的种类,还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采集到的标本,宁夏畜产仓库的猛禽及兽类皮张标本的大部分种类均收入名录,因为这些种类都是贺兰山可能有的种类。
贺兰山鸟类115种另5亚种,分属于10目30科。兽类中以荒漠啮齿动物(黄鼠、跳鼠、沙鼠)和草兔为优势,并有一些中,小型的食肉兽。在爬行动物方面,沙蜥属和麻蜥属种类和数量最多。蛇类有黄脊椎游蛇等。在潮湿地方有花背蟾蜍。山溪里有几种很小的鱼类。
在贺兰山所分布的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16种,其中,鸟类10种,兽类6种,占全国珍贵动物156种的10%。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仅黑鹳1种。
(2)2000~2004年脊椎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范围北起枯水沟南到三关,东至1150m 等高线,西至分水岭,总面积158100平方米,包括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和东麓洪积扇的一部分地区。野外调查自2000~2004年,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观测法。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置32样线监测路线,监测路线包括贺兰山的主要生境,并在东麓洪积扇设置调查监测线5条。直接观测法利用kowa8×24倍望远镜直接观察。调查以1983~1984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的调查结果为基础资料,同时辅以对宁夏资深的动物学专家访问,对沿山群众和银川市鸟市的社会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有关宁夏贺兰山野生动物调查研究文献。
调查记录在贺兰山所分布的脊椎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31种。自治区区级保护动物27种,中国特产鸟类有7种。
本次调查的新记录中有4目6科22种,其中鸟类4目5科17种,兽类有4种,爬行类有1科1种即沙蟒。
(七)森林资源综合调查
为了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原林业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关怀领导下,由宁夏林业厅牵头,与宁夏农业区划办公室、宁夏环保局共同主持,组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制定考察大纲,组聘专业人员,明确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以生态科学为指导,以资源“本底”为基础,于1983~1985年对贺兰山自然保护的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环境背景值、植被、植物、森林资源、森林历史、野果野菜、森林病虫、野生动物、文物古迹、社会经济等15个专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参加考察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达170余人,专业之多,领域之广,质量之高,都是贺兰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考察中得到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大学、林业部西北调查规划院、宁夏农业厅、宁夏农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地质矿产局、宁夏气象局、宁夏农垦局、宁夏环保所、宁夏文物所、宁夏水文总站、宁夏林业勘查设计院、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和大力支持。为了搞好考察工作,在各单位领导的重视下,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考察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气候多变、生活条件差等困难,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取得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出现了兴百家之长,集多家之资,同舟共济搞考察的局面。
通过考察,基本摸清了资源现状,并对贺兰山的生态作用、环境背景值、方针任务进行了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护区建设,经营管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1.地质地貌本次对地质地貌的考察,揭示了贺兰山是具有长达20亿年以上漫长地质演变史的山体。自中元代开始至中生代中期的地史进程中,以拗陷沉降为主,各地质时期沉积物厚达4万余米,发育着驰名中外的优质煤及非金属沉积矿产,保存了不可多得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和地貌景观。在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铸就了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作为祈——吕——贺“山”字型脊柱的南北向构造带贺兰山带,新华夏系及河西系等5种构造体系。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东麓地阶梯状断裂的形成,造成了贺兰山体急剧上升,银川地堑的急剧沉降,致使银川平原接受了厚达1600m的第四纪沉积。
2.土壤本次考察从3个土壤类型中选点,开挖了51个土壤剖面,采集了174个土样,并作了1209个项次的土壤理化项目分析化验,明确了贺兰山山地土壤分布规律。土类分为粗骨灰钙土、灰漠土、灰褐土(又分普通灰褐土和石灰性灰褐土2个亚类)、山地草甸土。测定了土壤水分、养分含量,提出了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土壤的合理化建议。
3.气象本次考察分别在贺兰山前后山建立8个气象观测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和资料统计整理。以数据库形式保存于计算机软盘内,并根据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了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地温、风沙、风速、气压等气候因子的重要资料,为建设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4.水文野外采集83个天然水样,14个污染水样。对各沟段常流水量、水质和污染进行了实测和化验分析。同时对7处不同地类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测定,共采集土样54个,分析对比了沟谷上下游阴坡、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另外通过考察初步摸清了贺兰山水资源的储量和流量,获得了贺兰山森林对涵养水源的初步数据资料。为开展保护区防护效益、水源涵养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5.植被本次考察主要采用了梳状路线调查、样方调查、摄影填图、航片判读及邻近地区路线塔查等方法。共调查样方139个,记名样地若干个,编写出《贺兰山东坡植被考察报告》,绘编了《贺兰山东坡植被类型图》及《贺兰山东坡植被区划图》;查明了贺兰山东坡地植被类型、分布规律等。
6.植物本次考察分别在贺兰山东坡15条和西坡5条有代表性沟内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4126号,12378份,并全部做了鉴定。撰写了“贺兰山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职务调查与初步规划报告”“贺兰山维管植物检索表”3个成果材料,基本上搞清了贺兰山地区植物的种类。为制定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7.森林历史以森林火灾遗迹——碳核为主要材料。进行历史信息诚实载体的历史鉴定与C14断代测定的研究,并结合古迹史料的考证,初步探明贺兰山古林区针叶林分布广阔,森林兴衰原因及发展的趋势。
8.森林本次调查是按照林业部最新颁布的二类调查标准进行的。系采用延期航片判读与相应小班实测回归抽样,利用数量化方法调查,并对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疏林等作了具体的划分和测算。调查精度达到93.53%,符合部颁标准的精度要求,并对保护区区划建设提出了重要意见。
9.野果野菜本次考查采集蜡叶标本130余份,照片100余幅后,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共纪录了野果9科17属29种,直接利用的13种;野菜19科28属39种,大部分可作为育种材料的亲本,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对今后开展育种研究、生产利用等活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10.野生动物这次考察,是首次对贺兰山野生动物全面系统的考察。通过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野生动物全面系统的区系、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9个新记录、并对各类珍贵动物的分布、栖息环境、数量动态与经济价值都作了评价。同时提出保护、发展及招引益鸟的措施,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