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官学不分”的主要危害
中国高校的“官学不分”是当今高等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现象,是造成高校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首先,严重挫伤高校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官学不分”使得高校的一些优秀教师和学术能力强的教授不能一心一意的投身于教育事业,不能全身心的去搞学术研究。因为官学不分,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向官员严重倾斜,只要有“官学不分”,就会有“学术不公”,“学术不公”就会造成学术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败坏高校的学术风气,这样就会挫伤搞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大量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导致大学的师资力量不健全。一个合格的大学,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都要合格,现在很多的高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很大,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软件方面,却还远远不够。“教授官员化”和“官员教授化”使得很多的教授不愿意给学生上课,所以尽管高校不断的扩招,但是专职教师却越来越少,导致了大学没有健全的师资力量。
高校教师“行政化”趋向的
行政心理分析
行政心理又称为主体性行政文化,是受行政人员自身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的精神文化。它是社会、区域、组织行政文化的基础,是行政文化的积淀,由于它的形成过程漫长,因而也具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和保守性。
3.1打破“官学”垄断,争取话语权
行政心理又称为主体性行政文化,是受行政人员自身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的精神文化。它是社会、区域、组织行政文化的基础,是行政文化的积淀,由于它的形成过程漫长,因而也具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和保守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种由低到高的需要中,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其继续前进的动力。目前,根据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他们在生理、安全和社会这些基础需要都已经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显然便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高校教师的尊重需要主要是指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需要,包括经济地位、学术地位和职务职称地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指获得满意的教学科研成果,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当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而其本人又不满足于现状,此时人们就会产生流动的动机来为自己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争取到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权利。
3.2教师心理需求分析
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和制度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行政人员在高校中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多的资源,而且决定着高校各类大小事务。高校教师追求行政权力就是针对这一点,因为担任了行政职务之后,就可以满足两方面的内在需求,一是使自己角色得到了认同,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后者可能成为主要原因,因为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当今的教育体制还缺乏完全的独立性,相关的奖励机制还不成熟和完善。
3.2.1从价值角度看,教师的角色得到了认同,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
许多高校行政人员都是从高校教师这一行业走出来的,在走行政行业这一道路前,他们大多数都是素质优秀、专业功底好的教师,对庸俗的高校管理文化又抱有一种排拒的态度,所以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和博士,他们都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功底、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素质和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驱使他们进入行政行业的动力主要是他们专业的延伸和向实践的拓展,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在工作中所富有的挑战性带来了成就感。所以高校中不管是一般的教师还是特殊的专家都想用自己的智能来参与学校的管理,想要一个更好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如实的体现。
3.2.2从利益角度看,驱动教师行政化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是政治官员还是一般贫民,都是“理性人”,“经济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高校也不例外,陈丹青教授认为利益是大学行政化的核心[陈丹青.退步集.广州: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一方面许多知识分子也耐不住书斋的清贫和寂寞,纷纷抛开自己精通的专业展开“淘金”,部分高校学者争抢做“官”、搞管理、“双肩挑”等各显神通。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被部分的“市场化”了,从而使学术界也被部分的“功力化”了。另一方面,“一位安安静静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专心做学问的学者,在学术资源占用和待遇上远不如那些当官的同行。为此,不少教师对教书育人已彻底失去了兴趣,他们或以‘学问’作为叩开仕途的敲门砖,或干脆弄虚作假以取得‘成果’”[李松.高校教师当官热一瞥[J].记者观察,2006(2).]。在中国很多高校中,一般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压力大,而且经济效益低下,然而高校行政人员的任务就比较轻松,学校的方针政策都是他们说了算,只要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地方就会向他们倾斜,出现了一些高校中有的教授月津贴还不如处长的现象。因为做“官”能带来不少实惠,能带来利益。一名高校教师如果能拥有行政和学术的双重权利,那么在竞争中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从而拥有更多的资源及信息,如项目基金、科研经费等等,从而排挤自己的竞争对手,使没有学术和行政双重权利的教师处于不利地位,以获得更少的利益。所以在部分高校中,一些学术上有建树的学者或者精英,将用于治学的精力放在追逐权力和官位级别上,都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出现崇官、趋官、求官的奇特现象。所以促使“官本位”、“钱本位”成为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之一。
3.2.3从激励教师角度看:高校把担任行政职务当做一种尊重人才和挽留人才措施的利诱
一个合理的高校管理模式应该是专业教师拥有学术权利,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行政权力,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互不干涉,但又相辅相成。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现在的高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三类,当然并不是说这三类教师只搞教学、科研,而是说他们以教学或者科研为主要任务。但是除了这三类教师之外,实际上却存在着第四类教师,即行政教学型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类教师,是因为高校对教师管理方式的偏差所造成的。
一方面,在行政教学型教师中,他们都是专业功底深厚、科研成绩突出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教师,学校为了鼓励这样的优秀的教师就会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但更多的就是给予行政职务来使其再接再厉,为学校争光争荣誉,同时也表示了其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人都是理性人,哪里有“利益”存在,就会趋向哪里。高校的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为挽留住高层次人才,便任命那些在学术上有显著成绩且影响力较大的教师担任一定官职作为一项现实而又可行的措施。比如部分高校为了聘任院士或是知名教师、教授、学者,通常就会用如校长、院长这样的行政职务来挽留人才;经济条件和学术环境差的部分高校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也往往是通过任命行政官员的方式,因为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的教师就会得到相关的待遇,无论是经济方面的还是非经济方面的,但都可以作为教师待遇的一种补偿。
显然,把任命相应的行政职务作为一种激励人才、尊重人才和挽留人才的利诱措施,以此来肯定与认可所取得的成绩,这种做法无形当中促进了教师对行政权力的追求和崇拜。
本章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
[2]李善岳.行政文化——行政管理之魂[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2).
[3]吕元礼.行政文化概念浅析[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
[4]兰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蒋云根.略论中国行政文化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1).
[6]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5).
[7]贺江群,彭忠益.试论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的双重影响[J].价值工程,2003(2).
[8]张凛浩.中国法制建设的道德文化制约性分析——从人情主义谈起,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23.
[9]罗安宪.“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J].中国社会导刊.2006(6).
[10]罗安宪.“学而优则仕”辨[J].中国哲学史,2005(3).
[11]刘尧.“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异化之觞[J].教育与考试,2010(3).
[12]刘鸿亮,李伟敏.“博士官”现象在高校管理改革中的辩证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13]徐梓,王炳照.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J].教育学报,2005(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5]池如龙.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J].社会科学,1999(2).
[16]刘永佶.中国官文化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9.
[17]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480.
[18]韩明安.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165.
[19]戴清亮.破除“官本位”[J].学术界,2005(2).
[20]朱向东,贝清华,刘瑞芳.官本位的词源及涵义探究[J].商业文化,2010(7).
[21]那述宇,王明华.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民主法制建设的路径与目标[J].湖北社会科学,2002,(6).
[22]许可,李万业.“官本位”意识:危害及对策[J].理论界,2007(10).
[23]林超英,刘志国.“官本位”文化下高校知识创新的两难困境与破解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4).
[24]郑良勤.高校官本位行为意识的不良影响与消除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5]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5.
[26]陈丹青.退步集.广州: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
[27]李松.高校教师当官热一瞥[J].记者观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