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概述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克拉克说:“从古至今的高等教育,大多数是自己的逻辑和外面的压力相对抗来谱写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没有实现自治。”[[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M].高等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9.]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是指政府运用多种行政手段渗透于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对高校的运作造成过多的干预,并进而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性和独立性造成负面影响。政府对高校进行管理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审核高校的招生情况,专业的设置受到限制,对科学研究所用到的费用进行把控等等。高校自己的管理有着很明显的政府机关的管理特点,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的制约下几乎在高校管理中不起作用。
1.1什么是高校“去行政化”
高校“去行政化”的含义是:除去和割除高校行政管理不规范、泛行政化的弊端,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独立自主是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要求所在。高校要独立自主肯定是有一定的规定,例如具有独立法人的资格,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则来举办活动。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权政府是必须交给高校的,并给予法律保障。所以,高校“去行政化”的重点就是改变政府对高校的泛行政化的管理,要推动高校和政府分离,支持高校自己创办自己学校的特色。
高校“去行政化”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学术管理的时候遵守学术自由等规则。
要研究学术,必须站在个人的兴趣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和探索问题,学者的自由研究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这种保障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和教授者相互尊重。学术自由是必须引起管理人员注意的,同时管理模式需要民主科学。这种管理形式最显著的目的就是督促高校的教育资源由“行政权力主导型”往“教育规律主导型”转化,这样就可以让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学术研究的规律能真正的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句话,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高等教育就是高校“去行政化”。
1.2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目标的探索和误导
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的对象在业界和学界有一个误传,其认为去行政化就是除去高校里面的行政管理和高校校长的等级和大学的行政等级。这种解释不单单是与高校“去行政化”的理念完全相反,而且也弄错了高校“去行政化”的目的。
1.2.1关于西方高校“去行政化”的经验之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长,相对而言也归纳了很多高校行政管理的好的方式方法,并且通过以下几种方案逐步实施了“去行政化”:第一,对科学管理的看重。第二,倡导专业的行政。非常多的国际著名高校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士来担任管理岗位。同时必须遵守用人的准则和规定来选举专业的管理人员。第三,重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加强。开展针对管理人士的专业培训,这样能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员的各种能力。第四,重视高校行政的文化根基,重视和尊重学术,搞好学生服务工作,这是其中最核心的办法。
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需要这些好的经验和方式方法来做指导。高校行政化的结果在我国国内比较复杂,除开学术事务,还有很多都需要高校行政的有效管理,比如校园管理、招生宣传、学生管理以及基础建设等。所以,高校的“去行政化”不能单单被看成是去行政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运作的专业性是高校“去行政化”的重点,这两者是促进当前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1.2.2“去行政化”的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霍正元讲:有关学术研究中的行政权力的错误干预,必须“去行政化”。但是其中有的部门还是需要行政管理来管理,那么这些地方不用那么快的“去行政化”[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大学仅仅去行政化是不够的[EB/OL].中国网,2010-03-16.]。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去行政化”不是取消高校的行政管理,也不是简单取消大学校长和行政部门的级别,而是探寻先进的适合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南方科技大学在落实高校“去行政化”方面走到了其他高校的前面。其中学校的管理是以教学科研的领导人员为主导,行政管理由几个科室构成(这些都是没有设置行政级别的),不是不要行政部门,也不是削弱行政管理的职能,而是把教育方针落实在高校的具体管理中,从而制定高校的整体发展计划[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让大学去行政化回归学术至上[EB/OL]·[2009-12-27].]。
创建高校自身健全的管理体系,促成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大学精神,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高校的管理的唯一主体不再是只有高校的行政部门,所以,高校“去行政化”所摒弃的不是通常的管理运作,而是除去由于权力带来的官僚气息。由此得出,高校的“去行政化”应该以学术为核心,除去非学术带来的不好影响。
有美国学者提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级行政人员的管理权力之所以逐步增加而且还主管预算和学术规划,是因为高等教育行业内的行政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在早期,大学里面人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现在的这些人际标准正在被制度和规定磨灭,所以大学不得不被官僚化[[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句话,现在的高校“去行政化”,实际上会把过多过强的行政权力弱化,同时强调学术本身的自主权。不过,不管是淡化行政权力还是强化学术权力,都应该坚持自主办学。
1.3高校“去行政化”的正确解读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学者在学习其他国家高校“去行政化”的时候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然后将这些错误的解释介绍或者宣传给了国内的高校,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国内学者对高校“去行政化”的错误理解。这些对高校“去行政化”的错误理解对推进高校去行政化产生了阻碍。
实际上,要真切的理解高校“去行政化”的内涵需要搞清楚两组关系,这两组关系是与高校“去行政化”密切相关的。第一,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第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政府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因此高等教育的掌管人就成了政府。不过,政府的习惯就是完全管理高校,事事包办,这样就让高校的管理成了“行政化”。就像洪堡所说:“国家绝对不能把高校和政府两者的利益连接起来,应该信任大家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为政府眼前的利益服务。政府应该放手让大家多多加强学术能力,这样不停的创造更加牢靠的事业根基,也可以让各种资源比如人力物力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这样下来的成绩是大大超过政府的预期的[龙叶明.柏林大学:现代大学之父[J].大学时代,2006(4).]。因此,高校的“去行政化”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改变职能和适当的放权。充分的自由独立办学和学术自由是高校最需要的,而不是政府高度管理的工具。从长远来看,高校“去行政化”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就是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大学体制。
此外,高校是属于学术的机构,学术活动是高校最基础的运作方式。如果高校没有了学术,那么高校就缺失了最基本的属性和应该具备的社会价值。所以,高校的特征就是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而高校的行政权力应该给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且保障学术发展的价值意义。
因此,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当务之急是学术权力的生存空间不能被行政权力所压制,应该让学术权力自己行使权力而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同时给予教学和研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行政为主体的权利体系和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体系可以相互监督和共同进步,实实在在地把行政系统改为对学术的服务体系是更好更实际的方法。正如英国的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所希望:“大学的前途,就拿协调传统与革新的智能来说,应该多多取决于众多教师的价值观,因为行政部门不能以下命令的方式来推行思想与创造。”[E·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渊源
2.1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浅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并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追其源头要到20世纪初刚刚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到了70年代末,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积极影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从而使它在传统行政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最后独树一帜。
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所有的管理活动都不能离开对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调节,离不开物质资金的基础,必须要进行公共财政理财和管理。公共财政学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
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
1.政府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因为石油危机和福利国家的负担过重,这样一来,由于公共财政收入的减少和福利开支过大等原因出现了财政赤字,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的政府都面临财政紧张的问题。同时,政府职能的加大和政府规模的扩张,让西方国家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2.传统的公共行政受到批判。传统的官僚体制关注的是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一层一层的指挥系统。陈旧的官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急速变化:信息的丰富和知识的密集。传统的政府机关是在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气息浓重,在面对现代社会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现代世界开始变化的时候,它们不能尽快做出相应的改变。
3.政府出现了信任危机。这种危机特别是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比如美国,人们早就出现了对政府的不信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对政府的作用、任命和运作方式都开始了怀疑。在美国,人们不信任政府公事公办的程度从1958年的23%激增到了1980年的78%。抨击官僚成为一种时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预算赤字,投资赤字。但是由于联邦政府的绩效不能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同,所以出现了信任赤字。我们只有先解决了信任赤字才能解决其他问题。”[Clinton,W(1993),Remarks and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on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in Houston,Texas,in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Vol29,No37]
4.政府面临全球化挑战。人类从20世纪末开始走向“全球一体化”。阿尔温·托夫勒说过:“全球遭遇第三次浪潮汹涌的席卷的时候,民族国家就会受到像钳子一样的上下攻击。有个力量想要把政治权利从民族国家转移到跨国机构和组织中去。”[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都在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缩小行动的范围。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就这样,新公共管理理论诞生了并且很快的扩张到了西方各个国家。
2.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1991年,英国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提出“新公共管理”这个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目前行政改革研究领域的新潮理论,它由一系列广泛而相近的行政管理学说组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大多数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行政改革日程产生了重大影响[Hood C.A Public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Spring).]。
现在有很多国家都加入了行政改革的行列,很大程度上超过了OECD国家的范围。这样,各个国家的改革就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新公共管理就成了一个外延广泛和内涵灵活的复合概念。这样学者们在各种时段都研究和强调公共管理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导致了至今人们对新公共管理还没有一个一致性了解。不过,研究新公共管理的代表性流派的观点不难发现,新公共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态和两个基本的内涵,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三种表现形态:第一,以胡德为代表的知识形态。第二,以霍尔姆斯、桑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为代表的政策形态。第三,是以奥斯本为代表的经验形态的时间模式。这三种形态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不能把三者分开。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与理念指导的政策方案或经验模式也是有联系的。不过,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会有不同的形态,因为每个研究者思考的角度、重点和目的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