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肉用鸡系
专用于生产商品肉用仔鸡。由于家禽的产蛋量与生长速度及成年体重呈负相关,产蛋量高的体重小,体型大的则产蛋少,很难在同一品种或品系内达到统一。因此良种繁育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的、特殊的工作,其理论涉及到生物学、遗传学和数理统计学等学科;而实践又受到选种、配种、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认识与经验又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确是我国养禽业的一项基本建设。肉用鸡系的特点是:体型大,体躯宽且深而短,肌肉发达,性情温驯,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容易肥育,出肉率高,50~55天出栏毛重2.8㎏。现主要品种有:白羽AA 、艾维茵。黄羽品种有:三黄鸡、安卡红。
1.5.3蛋肉兼用鸡系
以生产蛋为主、体重比蛋鸡系重的兼用型杂交品种。这类鸡的特点是:性情温顺,抗寒性强,好管理,蛋壳为褐色,蛋壳厚、蛋个大,破壳蛋少,产蛋率较蛋鸡系低,年产蛋可达230~270枚左右。体型较大,淘汰时体重可达2㎏左右。有羽色伴性基因,可根据羽毛不同颜色识别公母。现主要品种有:海兰、迪卡、罗曼。
1.5.4肉用杂交鸡系
以生产肉为主产蛋量很低的杂交品种,这类鸡特点是:肉的品质高、口感好,适应性强,抗逆性表现较好。性情温驯,肌肉发达,动作迟缓,生长速度比蛋鸡系快但慢于肉鸡系,大约90~120天出栏,毛重约3.0㎏。目前有:红羽王、麻鸡、良凤花等品种。
2.家禽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家禽属于鸟纲,在外貌特征,生理特性和生产性能上,都与家畜有着明显的差别。鸟类是自古代爬行类中的恐龙类进化而来,一方面继承了爬行类的某些结构,一方面又出现适应飞翔和恒温的新结构。现代鸟类无牙齿,尾骨退化,无膀胱,可减轻体重;骨腔内充气,头骨、下部脊椎和骨盆愈合,鸟体坚实而轻便,以提高飞行效率。
近些年来家禽业得以迅速发展,能在短期内生产大批量的蛋、肉产品,这与家禽本身有生长迅速,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和饲料转化率高等生物学特性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2.1生物学特性
2.1.1家禽体温高,基础代谢旺盛
家禽的正常体温在40.5~42℃,适其温度在13~23℃。心跳很快,脉搏可达250~350次/min。基础代谢高于其他动物,为马、牛的三倍以上,安静时耗O2与排出CO2的数量也高于一倍以上。表明其采食量及排泄量也相对增多。因此,我们在家禽房舍的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和适宜温度的问题,可以尽量为家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有利于家禽调节体温和保持代谢旺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禽产品。
2.1.2生长迅速,成熟期早,繁殖潜力大
肉仔用仔鸡初生体重一般约38~40g,饲养50天,体重可达2.5㎏左右。产蛋鸡从出壳至18周龄(肉种鸡20周龄)左右可开产。达到性成熟的雌性的卵巢用肉眼就可见到很多的卵泡,可见要是在显微镜下能有多少个。而且雄性的繁殖能力也很突出,即交配次数频繁,一只精力旺盛的公鸡,约每天和母鸡交配10~40次,精子在雌性输卵管内存活时间也很长5~10天。自然交配公母比例为1:10,即一只公鸡可交配10只母鸡。人工受精公母比例为1:10。不仅如此,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发育到两个胚层的原肠期,当受精蛋被排除体外,由于温度下降胚胎发育停止,一般在适宜的温度(5~15℃)下可以储存10天,甚至20天都可以孵出小鸡。根据家禽的这一生物特性,我们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就能使家禽迅速生长快速成熟,体高其饲料报酬,挖掘其生产潜力,如:人工孵化、人工受精、轮换配种以及填鸭等等都是扬其繁殖潜力大和生长迅速的长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1.3对饲料营养要求高
由于家禽的体型小,消化道短,以致食物通过快,消化吸收不完全。粗纤维消化率低,除了盲肠能消化少量的纤维素以为,其他部位消化道不能消化纤维素。消化道长度仅是体长的6倍,而牛是20倍,猪是14倍。所以家禽不能利用粗饲料,需求高的精饲料营养标准。
2.1.4对环境变化敏感
家禽性情活跃,对光敏感,视觉很灵敏,舍内进来陌生人或者饲养人员换一件不常穿的工作服,都会引起家禽的“炸群”骚动,向一处拥挤,造成雏鸡被压死,成年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破损蛋增多,甚至快出栏的肉仔鸡都会因拥挤而被压死。光照过强会引起啄羽的恶癖。增加光照时间又能刺激家禽生长迅速,提前性成熟。因此,气候的变化、光照的强度、温度的高低等等生活环境因素都对家禽的生产性能、健康状况有着影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而给以适宜的环境控制。
2.1.5抗病能力差
家禽抗病能力差,这跟家禽的生理特点和人类驯化、饲养时间长有关。感染疾病的敏感程度高于其他动物,而鸡的敏感程度又高于鸭和鹅等水禽。家禽的肺脏很小,但是连接很多气囊,这些气囊充斥于体内各个部位,甚至进入骨骼中,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沿呼吸道进入肺和气囊,从而进入了体腔、肌肉和骨骼中;家禽的生殖孔和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产出的蛋经过泄殖腔,容易受到污染;由于家禽的横隔膜只剩痕迹,腹腔感染很易传至胸部的器官;家禽的淋巴结不发达,缺少阻止病原体进入机体内的屏障;加之家禽被人类认识、了解和控制驯化饲养时间长也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高,损失大。
2.1.6适应集约化高密度饲养
在现代畜禽养殖业中,家禽的饲养密度最高,这是其他家畜不能与其相比的。家禽不仅体型矮小,且有合群性、喜群饲的特点,需要活动空间范围也不大,尤其是鸡集约化程度更高,其粪便与尿液比较浓稠,饮水相对于鸭子较少又利索,也不像鸭子饮水甩得到处都是水,这给高密度饲养管理带来了有利条件。
家禽的生物学特性对我们有其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扬长避短,利用有利的一面,创造条件克服其不利的一面,以便达到我们的需求。
2.2外貌特征
2.2.1一般特征
全身被羽毛覆盖、头小、没有牙齿、骨骼中有气室、骨骼愈合的多、前肢演化为翼、胸肌与后肢肌肉非常发达、有嗉囊和肌胃、肺小而又气囊、没有膀胱、雌性仅左侧卵巢输卵管发达、产卵而无乳腺、具有泄殖腔、横隔膜只剩痕迹、靠肋骨与胸骨的运动进行呼吸、眼大、视叶与小脑很发达。
家禽的外貌分为头、颈、体躯、羽毛四大部分。
2.2.2头部
头部的形态及发育程度能表现出品种、性别、生产力高低和体质情况。
2.2.2.1冠与肉垂(肉髯)。为皮肤的衍生物,是富有血管的上皮构造,具有散热作用。其发育受雄性激素控制,能显示性征。雄性比雌性大而厚,颜色鲜红、肥润、柔软、光滑。去势鸡与休产鸡萎缩而无血色。冠位于头顶,只有一个。肉垂位于下鄂的下方,左右两叶组成一对,大小匀称。为了作为标志,初生雏可以减去鸡冠。家禽的冠种类很多,是品种的重要特征。
2.2.2.2喙。家禽的嘴为角质化的喙,俗称“鸡嘴”、“鸭嘴”,是啄食与自卫器官,其颜色因品种而异,一般与胫部得颜色一致。鸡的喙为园锥形,健壮的喙易粗短,稍微弯曲。鸭、鹅的喙为扁平形,边缘有锯齿状的沟,便于在水中采食时排出泥水。
2.2.2.3脸。清秀、无脂肪堆积,产蛋旺盛的鸡脸色鲜红。强健的家禽色润泽而无皱纹,老弱苍白而有皱纹。
2.2.2.4眼。圆大有神,反应灵敏,眼睑单薄,颜色应品质而异。
2.2.2.5耳和耳叶。耳叶在耳孔下部,呈椭圆形或圆形,有皱纹,颜色视品种而异,最常见的为红色。
2.2.3颈
由13~14个颈椎组成。蛋鸡较肉鸡细长。应灵活伸缩、转动,便于觅食,警戒和梳理润泽羽毛。
2.2.4体躯
由胸、腹、尾三部分构成。胸部有心肺,胸要深而宽,胸骨要长而平直。肉用型鸡的胸骨发达,胸部肌肉占全身肌肉的40%以上。腹部有消化器官、生殖器官。腹部要深、广而柔软。一般以胸骨末端至耻骨间的距离来衡量腹容的大小。产蛋鸡要求一掌以上。尾部。应端正而不下垂。
2.2.5羽毛
是禽类表皮特有衍生的角质物,除了喙和脚面外覆盖全体表面是保持体温的绝缘体,对于飞翔极为重要。羽毛的生长代谢与家禽的生产性能关系密切,家禽的换羽现象就是其特性之一。依照羽毛结构可分为片羽(正羽)、绒羽、纤羽(针羽)等三种。
2.2.4.1片羽。覆盖在体表绝大部分,有防止机械伤害和体热散失的作用。翅膀及尾部均着生有强大的正羽,分别称为飞羽和尾羽。其形状和数目是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2.2.4.2绒羽。位于正羽下方,呈棉花状,构成柔软蓬松的。绒羽在水禽特别发达,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鸭绒就是这种羽毛。其结构特点是羽轴纤弱,羽小枝的钩状不发达,不能构成坚实的羽片。
2.2.4.3.纤羽。形如毛发,羽少而纤细,杂生在片羽与绒羽之中。拨去片羽、绒羽后就可见纤羽。按部位又分为颈羽、翼羽、鞍羽、尾羽。
2.2.6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表面干燥,薄而松便于肌肉剧烈运动,缺乏腺体,没有汗腺和脂腺。因为没有汗腺,所以可以防止由于蒸发而降低体温。在夏季,依靠张口增加呼吸次数散发机体内的热量。皮肤颜色因品种而异。禽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其位于近尾尖背侧,它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因而水禽(鸭、鹅)的尾脂腺特别发达。
2.2.7翅膀
正常鸡翅膀紧扣身体,下垂是体弱多病。
2.2.8腿部
由跖、距、趾等组成,鸡脚趾一般有4个。应长短适中,开张良好。
2.3生理特点及功能
2.3.1消化系统
由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包括喙、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肠和泄殖腔。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胸腺、肝脏和胰腺。家禽吃进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比家畜快,鸡吃进的食物大约经过4~5h就有一半从肛门排出,全部排光约需12~20h。
2.3.1.1喙和咽。家禽的嘴为角质的喙,口腔内没有牙齿,依靠喙啄食并将其撕碎。口腔底部为舌。鸡的舌较硬,肌组织较少。鸭和鹅的舌较软,肌组织较多。鸡舌较硬,粘膜上味蕾不发达,基本没味觉功能,觅食主要靠视觉和触觉。其唾液腺很发达,分泌物多,可采食干粉料或颗粒料。口腔和咽之间无明显界限,饲料在口腔中经唾液湿润,靠舌的协调作用很快进入食道。
2.3.1.2食道和嗉囊。食道在颈部偏于气管右侧,是饲料通道,无消化腺,在进入胸腔之前形成膨大的嗉囊,有临时贮存和浸软食物的作用。食物在嗉囊里经过润湿和浸软,再被送入腺胃和肌胃,有利于消化。嗉囊内容物常呈酸性反应,平均PH5.0。
2.3.1.3胃。分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腺胃为食管末端膨大部,内壁表面有很多乳头状突起,能分泌胃液,其中含蛋白酶和盐酸,有消化蛋白质和溶解矿物质的作用,由于腺胃很小,食物在腺胃中暂时停留与消化液混合后很快流入肌胃。肌胃是禽类特有的消化器官,前接腺胃后连小肠,内壁附有黄色的角质膜,肌胃粘膜内有很多小腺体,它分泌的胶样物质能迅速硬化形成一层淡黄色、坚硬的鸡内金,使胃壁在磨碎坚硬饲料时不致受损。肌胃不分泌消化液,其重要功能是磨碎饲料。肌胃内常贮有小沙粒,小石块,可辅助完成此功能。
2.3.1.4肠。由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成。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它既能接受胃液,进行消化吸收肠液中分泌的淀粉酶,又能接受胰液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和胆汁的注入。有助于脂肪乳化和加强胰液的消化作用。小肠粘膜上有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和隐窝,扩大了吸收面积。大肠由肓肠和直肠组成。肓肠左右各一,具有消化纤维和少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吸收含氮物质和水分的功能。鸡患有盲肠球虫病时盲肠内充满血液。直肠很短,肠粘膜上短绒毛有吸收水分的功能。
2.3.1.5泄殖腔。为排泄粪尿、射精、产蛋的共同开口,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粪道与直肠相通;中部分泄殖道,是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管的开口;后部为肛道,肛道向后通肛门。
2.3.1.6消化腺。肝脏、胰脏和胆囊。肝脏分左右两叶,鸡肝左右两叶大小相似。鸭右叶比左叶约大一倍。肝脏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腺,直接通入十二指肠末端。有合成与贮存养料、分泌胆汁、解毒等功能。水禽的肝脏具有很强合成与贮存脂肪能力,生产鸭、鹅肥肝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胰脏位于十二指肠襻处,为一长条分叶状的淡黄色腺体、鸡有三条胰腺导管,鸭、鹅为两条,与胆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末端。胰腺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可分泌胰液,胰液沿胰管进入十二指肠,胰液所含的五种强大的消化酶,帮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并中和前胃分泌物中的酸性。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胆汁在胆囊中,经胆管注于十二指肠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