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南北极的地方。这里天气寒冷、下雪,冬天的「夜晚」足足有3个月,而整个大地完全是漆黑的。温度降至冰点之下,而北极光就像是黑暗天空里飘逸的屏幕。这些远古的环境的遗迹还可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南极、纽西兰和澳洲等地发现,其岩石及化石让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重新建构这个古老的「失落世界」的真面目。哺乳动物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当恐龙是优势动物时,哺乳动物却相当的小,而且可能是夜间活动的。一旦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便占领了全世界。
冰原主宰——麝牛
麝牛浑身都披着长毛,长毛底下又生有一层厚厚的优质绒毛。在冬天的时候,麝牛身上的长毛会长得更加厚实,就像穿上一件大氅,使寒风吹不到它的皮肤上,而且小麝牛还能躲在下面取暖,真是一举两得。
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的气流有时也会光顾北极,带来一场大雨。由于麝牛的毛发太长,被淋湿的麝牛经寒风一吹,就会变成了一个大冰砣子,动弹不得,甚至被活活冻死。
夏天,当冰雪融化的时候,麝牛才能吃到美味的青草和芦苇,然而北极的夏天非常短暂,麝牛必须不断地进食以贮存脂肪,这样才能在严酷的冬季里存活下来。
每年的7月中旬是麝牛的婚恋期。当麝牛妈妈怀胎9个月以后,一般会在翌年的4月份开始生产,它们1胎只产1仔,出生后的小麝牛要在妈妈身边生活1年才能独立。麝牛是群居动物,一个牛群通常有30~100头成员。每当麝牛队伍前进时,就会有一头精明强干的雄麝牛在前面开路,在牛群里,幼麝牛和雌麝牛一般位于队伍中间,身强力壮的雄牛则在四周担任警戒和保护的重任。
贴士:当一群麝牛感觉到威胁时,它们会围成一圈面对敌人,将小牛藏在中间。如果敌人是一头在牛群四周转来转去的狼,牛群会跟着狼的移动不停旋转,始终保持正对着狼的是最强壮的牛。
当牛群繁殖期到来之前,雄牛会为争夺群体的领导权而进行“比武”,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脸部的腺体中会释放出更浓的麝香味。它们展开激烈的战斗,直到一方让步为止。
麝牛在遇到危险时(主要是北极狼群的侵犯),往往采取集体防御战略,自动围成一道“防护墙”,成年公牛站在最前沿,把弱小的幼仔放在中间,并出其不意地对来犯者发动进攻。
在冻土带,冬季的气温可能会降至-70℃,风暴也会持续几天不停。在最恶劣的天气里,麝牛会成群地挤在一起,一群可达100只。年幼的麝牛被围在中间,成年的牛则背对着风,直到最强的风暴过去。
麝牛的毛皮极好,曾被大量猎杀,有濒临灭绝的危险,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不得不用法律来禁止捕捉麝牛。经过人类的努力保护,现在麝牛的种群数量已有所恢复。
北极霸主——北极熊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丘吉尔镇被誉为“北极熊之都”,它处于北极熊去往哈得孙湾的必经之路上,每年都要接受众多北极熊的造访。
北极是地球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有时可达到零下80℃,这样的低温一般的哺乳动物无法生存。然而,在这里生活的北极熊却显得若无其事。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它们因生活在北极、长了一身与冰雪一样颜色的毛而得名。不过,只要稍微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北极熊的毛其实是稍带淡黄色的,并非我们肉眼看上去的白色。北极熊的毛非常特别,每一根毛都是一根透明中空的小管子,在漫天冰雪的掩映下,呈现出纯白的保护色。而有太阳的时候,这些小管子会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淡淡的金黄色,非常美丽。北极熊的毛对它来说非常重要,这样中空的毛有利于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同时不让红外线透进来。有人也许会问,没有红外线,那太阳光带来的热量怎么能被吸收呢?不必担心,在寒冷的北极,阳光带来的热量远不足以御寒,北极熊的热量来自体内,这样的毛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身体热量的流失。
北极熊的毛虽然是白色或淡黄色的,但在这些白色的毛下,居然藏了一身黑色的皮肤,这点人们可以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窥见一斑。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另一个好方法。
贴士:北极熊的前爪十分宽大,在游泳的时候宛如双桨,并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而四只爪垫上都长有粗硬的毛发,不仅有助于保暖,还可方便它们在冰面上行走。
此外,北极熊身上还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也是它过冬的必备之物。除了保暖功能显著以外,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它便将体内脂肪转化成水分和热量,以此维持生命。而它的耳朵也尽可能小,这些都是为了保存更多热量。北极熊可以在寒冷的冰水里呆上好几分钟,其抗寒能力可见一斑。北极熊靠的就是这些条件而不怕严寒的。虽然北极熊看上去笨笨的,一副可爱模样,但它们可是极地的王者,除了虎鲸,它就称霸北极了。北极熊最爱吃海豹,看见海豹之后,它会捂住自己黑黝黝的鼻头,这样就与周围的白色世界融为一体,然后慢慢靠近,最后突然出现在海豹面前。海豹数量有限时,它会把海豹吃得干干净净,连地面的血液也不留下。
北极熊的嗅觉非常灵敏,据说其灵敏度是狗的7倍,3千米以外燃烧动物脂肪发出的美味,它都可以闻到。一般来说,北极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这时候的北极熊往往毛色发亮,性情活泼,但到了严冬时节,北极熊的外出活动将大大减少,毛发便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性情也萎靡起来。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呼吸频率渐渐降低,身体开始进入似醒非醒的局部冬眠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有效保持体力,同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又可立即惊醒,应对变故,非常适合其残酷的生存状态。
北极熊虽是“北极之王”,但它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考验。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冬季封冻面积越来越小,使得北极熊猎食的平台越来越少,而冰期的缩短也使得它们不得不提前回到岸上,这样体内积累的脂肪越来越少,对于视脂肪如生命的北极熊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死亡迁移——北极旅鼠
自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奇怪的是,在自然界中,动物也会自杀,而最令人奇怪的莫过于旅鼠这种动物了。它们竟会成千上万地集体投海自杀,是什么力量或因素驱使这些生命力旺盛的家伙甘心离弃这个世界?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旅鼠的栖息地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和瑞典一带。它们个头很小,最大的身长也不过15厘米。它们平时居住在高山深处,主要以树根、草茎、苔藓为食。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每当遇到食物极度缺乏的灾年,它们就会几十万只,甚至几百万只地大规模迁移,数量之大让人吃惊。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它们偏偏要拼命地奔向大海,走向死亡呢?
文献中最早关于旅鼠自杀的记载是在1868年。那是一个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春日,一艘满载旅客的轮船正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船上的人们发现有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它们一群接一群地从海岸边一直游向挪威海的深处,大片大片的旅鼠在汹涌的波涛中蠕动,游在前面的游到精疲力竭时便溺死在大海里;奇怪的是,跟随其后的旅鼠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最后,数以万计的旅鼠的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让人望而生畏。
发生在1985年春天的旅鼠自杀现象,其记述更为详细。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草木被洗劫一空,甚至连牲畜也被它们咬伤。一时之间,当地的人们为鼠灾烦忧不已,经济上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在四月份的时候,旅鼠大军像突然收到什么命令似的,以每天前进50千米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当它们在行程中遇上了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便自动抱成了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当受到河流阻挡时,走在前面的旅鼠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用身体架起一座“鼠桥”。这样,许多旅鼠死在路途上,但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它们遇水涉水,逢山过山,不理会任何自然因素的干扰,勇往直前,几乎是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奔向大海的。来到海边后,它们一群接一群地纷纷跳下大海,并且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像前文所述的那样,力竭溺水而死。
贴士:爱斯基摩人把旅鼠称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旅鼠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为什么要集体“自杀”呢?至今人类还没找到正确的解释。
有人认为是生存的压力导致数量庞大的旅鼠不得不进行种类竞争,在得不到充裕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它们必须另找生路。但是它们为什么非得自杀呢?而且生活在其他地方的旅鼠不会有这样的举动,北欧地区的旅鼠有何特别之处呢?一些生物学家因此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指出:在若干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今窄得多,因此旅鼠很容易便能游过大海,从此在旅鼠的遗传本能中就形成了这种横渡海洋的迁徙习性。可是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比过去宽得多,然而旅鼠的遗传本能却像从前一样,它们照样迁移,当然会淹死在海中。可这一解释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旅鼠一般以北寒带所有的植物为食,按理说,即使它的密度达到每公顷250只,也不会出现食物危机。再说旅鼠在迁移过程中,也从不停留在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带,似乎它们是为了比优越的生存条件更为重要的目的而前进,所以旅鼠向外迁徙,以至于集体自杀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缺少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经过一系列研究,前苏联科学家对此又提出了新的想法,企图解开这一谜团。他们认为,在1万年以前,北冰洋的洋面在地球寒冷的冰期中冻结了,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这个巨大的冰盖上。正因为如此,一到夏季,原来的汪洋大海就成了水草丰盛之地,旅鼠在此生存不成问题。只是由于冰期过后,全球温度升高,北冰洋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而如今旅鼠就是为了去寻找那块水草丰盛的地方才要向北方迁徙,而且最后跳入巴伦支海的。这一解释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找不到充足的证据,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还有人提出,旅鼠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使种群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旅鼠的肾上腺增大,它们的神经变得高度紧张,整个种群都开始焦躁不安。与此同时,它们又有非常强烈的运动欲望,所以借助分散和迁移进行运动。其中还有一部分旅鼠想要跑到食物稀少的边远地区,这样因为生存条件恶劣就会迫使繁殖能力下降,以稳定种群数量。旅鼠擅长游泳,因此它们更萌生了横渡江河湖泊甚至横渡大海的想法,可是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而被淹死。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明显的漏洞。一些科学家指出,通常情况下,群体密度高的后果,要到下一代才会受到影响,而上一代旅鼠是不会觉察得到的。
除此之外,有些科学家在旅鼠的生命周期上做了一番研究。他们发现,当旅鼠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体内的化学成分和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自杀”。但科学家还无法确定旅鼠的这种行为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因为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海而死,也许将来会有人解开生物界中这一大难解之谜。
就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表明,不论旅鼠真的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不小心”坠海而死,能够肯定的是,旅鼠的这一行为既有自身生理上、行为上和遗传上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看来,人类要想最终破解这个谜,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
雪地精灵——北极银狐
北极银狐也叫北极银狐,北极白狐,因为聪明伶俐,神出鬼没,被人们誉为雪地精灵,科研人员深入北极地区,对这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北极银狐能进行长距离迁徙,而且有很强的导航本领。
北极银狐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体型较小而肥胖。嘴短,耳短小,略呈圆形,腿短。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尾长,尾毛特别蓬松,尾端白色。
北极银狐能在-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银狐的脚底上长着长毛,所以可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北极银狐在野外分布于俄罗斯极北部、格陵兰、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极北部等地,结群活动,在岸边向阳的山坡下掘穴居住。北极银狐每年一胎,每胎产6~8仔,寿命为8~10年。科学家报告称,北极银狐平均一天能行进90千米,可连续行进数天。能够在数月时间内从太平洋沿岸迁徙到大西洋沿岸,行程同加拿大的东西距离接近。该项研究发现,北极银狐能够导航行进数百千米。它们会在冬季离开巢穴,迁徙到600下米外的地方,在第二年夏天再返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