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讲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的第七题“儿童教育需要尊重性别差异”的第三计,叫做“男孩教育从运动开始”。
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没有男子汉,运动是男孩子生命的需求,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我们前面讲了,由于男孩子身上的睾丸素远远多于女孩子,这种睾丸素必定决定男孩子是好动的,需要释放能量的,这样才能够达到平衡。所以家里如果有一个男孩子,可以判断一下,如果他有喜欢运动的习惯,因性施教就是成功的。运动当然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但是他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关于运动,我有几个观点可以跟大家交流。第一个观点,如果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不形成运动的习惯,长大了后很难热爱运动。坦率地说,虽然我的孩子不是男孩是女孩,但我还是有个非常大的遗憾,就是忽略了我女儿小时候运动细胞的培养,结果我女儿长大之后也不太喜欢运动。我记得她初中快毕业的时候,要中考了。她着急了,拉着我去练跳远。因为当时北京的初中学生考试是这样的,体育满分是30分,考核的一个重要科目就是跳远,跳一米六及格,一米八是良好,一米九是优秀,也就是拿到满分。我女儿拉着我陪她苦练了几天后,达到一米九了,后来就不再练了。我们去爬山,去运动,她都不愿意去。所以我相信这一条,如果在童年不养成运动的习惯,长大了很难会自觉地去运动。
第二个观点,关于运动的作用。我们知道,运动会给人带来快乐,是快乐的源泉。运动是热情运动,激情运动,我们看奥运会,人人狂欢,能感受到大家非常喜悦的心情,孩子就非常需要这种激情的感染。
第三个要跟大家讲的观点,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的院长毛振明教授讲过的,我觉得很重要。运动绝不仅仅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运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儿童最喜欢的、最有效的、体会最深的社会化途径。儿童长大的过程就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要熟悉并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我在采访毛振明教授时,他说,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运动有这么多功能?后来明白了,孩子去做运动,要不要遵守规则?当然要,运动充满了规则。你看奥运会,规则复杂极了。有些运动要不要讲团队配合?当然要,最讲究团队配合了,踢球的话你自己一个人可以踢吗?当然得传球、配合了。运动要不要负责人?当然要负责人了,我负责后卫,守门员、前锋、中卫,各个角色的作用都不一样。运动要不要讲荣誉?当然,体育崇尚荣誉。所以你看,又有规则,又有团队,又有责任,又讲荣誉,还要讲意志力,没有意志力就没有体育,体育一定需要个人的顽强拼搏。哪个运动员没受过伤啊?哪个运动员不需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啊?
因此说,体育运动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最有体会、体会最深刻的一种途径。这么说来,它简直就是男孩成长的必修课,应该受到我们特别的重视。女孩子用不用运动?女孩子也要运动,后边我还要讲到女孩子参加运动受益终身的案例,这里只是先说男孩子更需要运动。
男孩子就不能没有运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让我感动的榜样。我有一个朋友康健教授,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担任北大附中的校长。我对康健教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是如何教育儿子的。
孩子一天天长大,上小学了,上中学了,功课很多,但是他对他儿子有一条坚定不移的原则:课外班中别的班都可以不上,但是体育必须要上,每天运动一小时以上。这不容易啊,你想想看,人家都学什么奥数、外语、琴棋书画了,他就运动。
当孩子上到初中的时候,他跟儿子说,你是男子汉了,需要接受更艰苦的磨练,建议你参加某某专业的训练,非常艰苦。他儿子因为从小锻炼惯了,也愿意接受魔鬼般的训练,就放弃了很多其他的诱惑,集中精力开始封闭性训练,突破自己的极限。
他儿子长得高高大大,一米八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学习很好,品质也很好,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孩子平时的学习效率很高,因为他身体好,精力充沛,干什么事都快。所以我觉得这个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他培养的孩子绝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
1984年,我路过南京的时候,去看望了著名的小学教育家斯霞老人家,那个时候她86岁,给我写了几句话:“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道德不好的话容易有危险,智育不好学习不好是次品,次品还是有用的。但是,身体不好是废品,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我们国家有人创造性地提出,让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觉得很有道理的。
把男孩的教育和运动教育结合起来,能充分地满足男孩头脑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运动量大的孩子,他的安全性高。德国有一份研究报告说,德国每年有180万儿童出现事故,但是容易发生事故的都是那些不经常运动的儿童。为什么呢?经常不运动的儿童缺少经验、力量和技巧,而这些正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果缺少这种经验、力量和技巧的话,一碰到什么事情,当然就容易受伤。
经常锻炼以及经常野外锻炼的人,那是很有生存能力的。说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山东办了一个青少年野外活动营,请我当顾问。其中有一个人是当过20年侦察兵的,是一个退役军人,他上来给大家演示怎么救人。他先走到一个女老师面前,说假如现在你摔到山崖下边,我在山崖上边,我要救你,我把手伸给你,请问,你怎么抓住我的手?他把手伸向那位女老师,那位女老师很不好意思,犹豫了一下,说就这样抓住手啊。他说错,你这样抓不住我的手,因为你我手上一紧张都有汗,你这么抓很容易脱落,我照样救不上来你,很危险。
女老师问,那该怎么办呢?这位退役军人说,应该握住救援你的人的手腕,两个人手腕相握会比较牢,这是在救援中最基本的一个常识。
有的时候,我会说“学生”这个词很有意思,什么叫学生啊?我同意一个教授的分析,学生就是要学会生存,不是要学会死,而是要学会生,生是需要本领的。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他一定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比方说运动之前要先活动开等等。当发生危险的时候怎么办?首先就得护头啊,得先把手举起来护住头,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这些经验实际上是人生当中特别宝贵的经验,是救命的经验,非常的重要。
但我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教育普遍忽视了,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忽视。好多人见到我说,孙老师,我最难忘你那篇1993年写的文章,就是写中日两国的少年儿童在草原上的探险活动。日本这个国家真是非常有眼光,他们就是要让日本人做世界人,要到世界各地去,让日本孩子去探险,去适应生存,去适应陌生环境。
日本每年的中小学生都要出去旅行,野外探险,登山,在运动中会了解到很多关于安全的知识。日本的学校运动量非常大,到了双休日,孩子们基本都去运动了。
政府也很鼓励,怎么鼓励啊?我在东京地区就发现,如果双休日到学校去运动,只要去了就会给你发个票,孩子很喜欢这个票,因为这票可以到书店去换书,可以到面包店去换面包。
所以跟中国的孩子进行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的时候,就会发现,日本的孩子像“铁人”一样,碰撞的时候肯定也会感觉很痛,但他们就像没有什么问题似的。
我女儿在日本曾经做过调查报告,她发现日本学校里的铁人训练,每天运动两个小时以上的,日本学生是21.3%,中国只有6.3%;每天运动三个小时以上的,日本学生21.3%,中国是1.3%。你看这个差异,是不是很大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为什么有较量的问题,就是平时锻炼的不同,积累的经验不同。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的调查发现,其实小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就是体育,因为孩子天性好动,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研究也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神经系统的精确能力,使人的速度、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谈到因性施教的时候,一定要改变中国孩子运动量不足这一大问题。
现在有个基本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运动量大约只有半小时。很多家庭怕孩子去运动,因为怕孩子出问题,就把孩子给封闭起来,这是很糟糕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封闭的孩子,越容易网络成瘾。因为怕危险而不让他出门,那关在屋里干吗啊?他闲不住,就玩游戏吧,久而久之可能就会沉迷网络。一旦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瘾了,到那个时候你赶也赶不出去了。门口就有篮球场、足球场,他也都不会去了。因为人都有惰性,坐在沙发上很轻松地喝着饮料,舒舒服服地这么玩儿,又刺激,就再兴不起出去运动的念头了。
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要充分感受到运动丰富的内涵。让孩子运动并不是要求孩子像专业运动员那样去训练,运动是可以充满乐趣的,可以变化多样的。我想这个话题应该特别值得我们的父母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