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是带着戒备心理的。在公共场合,一个群体中,人们更喜欢先找熟悉或亲近的人来交流,对于陌生人则显得不太热情。如果你想让你的新朋友更快地成为老朋友,就必须让对方尽快消除这种戒备心理,让对方感觉你是他很熟悉、很亲近的“自己人”。
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让对方把你与他归为同一类型的人,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并且对你产生一定的信赖,这就是“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一种交际手段,实际上交往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算不上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人效应”,可以达到让对方把自己当成与你一样的人,而后不自觉地拉近与你的心理距离,从而与你亲近起来的目的。
“自己人效应”让人找到归属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群体的归属是人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当归属感被满足时,人们就会感到温暖,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自己人效应”就是满足归属感的一种方法。
人们最初的归属感来自家庭,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家庭的温暖。长大以后,人们除了家庭以外,还希望融入其他群体当中。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如果找不到归属感,就无法安乐,这样既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交往就是一个寻找归属感的过程。当一个人通过交往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子时,往往就会感觉,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是跟自己很亲近的“自己人”,这样就满足了自己内心归属的需要。
归属感包括5个维度: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对此,“自己人”都可以一一满足这些。一般来说,人们在生活中碰到挫折或遭遇困境时,对归属感的需求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因此,女人可以利用“自己人效应”,让对方把你当成“自己人”,满足对方内心对归属感的需求,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赢得对方的认可。
让对方把你当成“自己人”
心理学家哈斯说过:“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这就是因为人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那么,怎样让对方尽量快地把你归入到“自己人”的行列里去呢?
(1)找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循序渐进地增进了解。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往往更容易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如果你想快速地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就要善于找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铺垫,让对方在认同你们共同爱好的同时,把你当成和他一样的自己人,这样,便可以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交往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一般来说,相同的籍贯、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爱好等,都可以作为一个铺垫的话题。
(2)强调自己和对方是平等的。要想取得对方的信赖,先要和对方缩短心理距离,与之处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提高你的人际影响力。如果彼此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即使你的言辞表述多么堂皇,也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对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信任度更高一些,因此,要想让对方成为“自己人”,就要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才能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在与对方有争论的时候,如果你要说服的对象是一个高高在上而又固执己见的人,要想让对方服从你的观点是很难的。对于这样的人,把对方当做自己,感同身受地把对方的感受反馈给对方,站在他的角度去说问题、讲道理,这个时候,对方往往会很容易就接受了。如:“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这样的体谅将会使对方感到舒服和受尊重。
抗日名将冯玉祥的诗中曾有“重层压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现五洲”的句子,他以“要求平等”号召士兵起来反抗。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平等”二字。平日里冯将军与士兵一起吃粗茶淡饭,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思想和想法,甚至亲自为伤兵们尝汤喂药,擦身搓背。在这种行动的感召之下,士兵们都感到冯将军没有架子,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因此把冯将军称为“真正的自己人”。
(3)找到与对方的共同点。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共同点的,也就是“共同意识”,在与别人谈话过程中,如果出现观点有冲突的时候,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就可以很快地缩短与对方的心理差距,让对方感觉你是“自己人”,这样就能很容易地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某中学校长发表以“矫正中学生早恋”为主题的演讲,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突然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孩。整整一个学期,我几乎没有一天认真地听过课,上课时总是禁不住去看他,下课后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如果哪一天他没来上课,我就会魂不守舍,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在场的学生听后顿时鸦雀无声,他们很意外,平日里看起来如此严肃的校长,原来竟然和他们一样。
看到学生们没有出声在等待她的下文,这位校长接着指出,青春期早恋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喜欢异性同学不过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接着,她又谈了自己对早恋的一些看法,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早恋,不要因此而影响了学习。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都觉得校长亲切可信,有些学生还把自己的早恋问题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校长,希望得到她的帮助。从那以后,平日里严肃的校长竟然成了学生们的“知心姐姐”。
强调双方的共同点,就会让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从而对你提出的建议更易于接受。这位中学校长,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让自己的学生们知道,她的学生时代也与他们一样有过青春的萌动,有过懵懂的初恋。然后,以“自己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引导这些孩子们走出青春的困惑。
无论是平等交流还是寻找共同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彼此的心灵处于同一平面上,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共振”,让对方感觉你是和他一样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