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不仅不会帮自己成事,反而会成为招灾引祸的根源。
耍小聪明,恃才傲上不可取
越是才华出众的下级,越是应该慎重地处理同领导的关系。就好比越是长得高大的树木,越是应该埋下头来,才不致于被风吹折。
办事爱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恃才傲上,不尊重领导,不认真对待工作,不会善待自己的才能,往往与领导的关系十分紧张。恃才傲上,目无领导,最终吃亏的只能是下级,这对下级的成长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不尊重领导,喜欢挑领导的毛病。他们是看不起领导的,也不愿意与之合作。这样,上下级关系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领导往往会因其故意损害自己的威信,不但自己不努力还故意泄大家的气而感到不满,轻者批评他,重者则把他“炒了鱿鱼”;做得公道点儿,便以纪律要求他,做得稍过点儿,便是处处给他穿小鞋。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会受到领导欢迎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看不起领导的能力,对其命令更是百般挑剔,不愿用心去落实,敷衍了事。这种人的存在,势必涣散人心,瓦解斗志,为领导所不容。加之其过分聪明,看事清楚又多爱卖弄,领导也是不愿亲近他的,更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这样的人,由于很难与领导融洽相处,因此很难做出什么业绩来,往往最后陷入清谈,甚至不受同事们的欢迎。所以,人固有才,却难得重任,最后只能是碌碌无为,没有发展。
恃才傲上者,往往把精力用在挑剔上级的毛病,卖弄自己的才学上,不愿意认真做事,结果使自己真正的才华也得不到发挥,渐渐地敬业爱业之心日益减少,个人才华逐渐生疏、埋没,日久,便成为无所用心的庸人。这与其说是“损人不利己”,倒不如说是“损人害己”。
据有人对1000名员工的调查表明,有30.5%的下级,其智力和才干超过他的上级领导。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下属看不起上级的现象。如果下属不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解决这种问题,势必造成轻慢领导,不服从上级领导的现象,使上下级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你应该承认与领导之间存在着差异,你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上级的长处。上、下级之间有着分工的不同、职责的不同,可能下级在某一方面比较强,但却不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因此,下级一定要以公允之心多看看领导的长处。
记得一位科技工作者曾这样颇有感触地对我说:“我原先总是报怨自己的上级是个外行,什么也不懂,却来领导我们这些精通专业的人。现在我想通了,许多事情咱的确干不了。领导的工作绝不是一个简单事,靠专业知识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我对领导很服气,我得把精力全都用在科研上,出点儿大成绩。”
在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况,即有些专业人员被提拔起来后,结果是碌碌无为,不仅工作没干好,自己的专业也荒废了。这说明,智力再高,也不一定是比领导高明,适合做领导。
其次,一个下级一旦投身组织,就应该服从上级的指挥与领导,建议可以提,但绝对要对已决定的事负起执行的义务。层级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目前人类最有用的组织形成,是保证效率的根本。下级应该有此觉悟,自觉服从领导的指挥。
再次,确有才华的下级更应谦虚谨慎。越是谦虚,就越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上级的欣赏。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表示谦虚以取得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处世哲学。下级一定要事事谦逊,处处维护领导的尊严和权威,才会得到领导的信任,把你的才干发挥出来,干出一番业绩。最后,作为下级应积极主动地与领导进行沟通,坦城地交流意见,通过帮助领导改进工作来赢得领导的信赖,并使领导逐渐了解自己的才能。
不必要的风头不要出
成大事的人知道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即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最终达到办事之目的。
办事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的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账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敦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旷物,在此之前已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怜惜蔡琰多才,于是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害曹操势力,于是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走了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人厚葬侍者。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用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小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几乎一定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来,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欲成大事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难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一个人若耍小聪明就会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处处被人防范的人怎么能真正取悦于上司和同事?又怎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因而,我们要从杨修之死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以警戒自己: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耍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成就一番辉煌伟业,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耍小聪明。
烦恼皆因强出头
不管你才干如何,初到新的环境,一定要先将姿态放低,再慢慢展现自己的才华。
C君是个很优秀的企划人才,不久前,他考进某国营单位,从事企划工作。他雄心勃勃,准备好好表现自己,能有一番大作为。
C君的友人们都认为他将可一展所长,谁知不到半年C君便辞职了。
原因是这样的:C君的单位里从主管到科员,除了C君之外,都对所谓“企划”外行,因而C君高效率高品质高创意的“企划”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冲击,于是他们一起对外放风声,说C君是个什么叫做“企划”都不懂的人,于是连经理、总经理,都知道C君是一个“不懂企划”的人……C君虽然可以死皮赖脸地做下去,但毕竟他是个有原则有骨气的人,于是毅然辞去了工作。
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奇,每个有才干的人经常会碰上,只是轻重有别,情节不同罢了。
那么,为什么C君会遭到这么严苛的待遇?简单地说,因为C君的才干威胁到了他那些同事们的生存,所以他们“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而保卫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C君赶走。
也可以这样来比喻:一座宁静安详的森林,各种动物各安其所,各取所需,彼此虽有小冲突,但却也相安无事,彼此之间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圈。有一天,一头猛兽闯进来,于是动物们不得不改变栖息地和觅食方式。于是原来的生态圈受到破坏,并且进行改变、重组……
在一个单位里,经过长时间的互动,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自然也会形成一个“生态圈”,彼此共生共存,共享合法或不合法、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他们安于这种环境,不想改变,也无力去改变,谁想改变,谁就会成为“公敌”。C君碰到的,就是这样的环境,而他引起的效应也是很自然而且可以预期的。
首先,C君的才干会使他们相对显得“无能”,这会使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C君的才干没有获得赏识,那么彼此就可相安无事,若获得赏识,那么势必引起生态圈的震荡,切断了他们的“食物链”,使得有些人丧失既得利益,甚至暴露出他们的不法行为。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把C君赶走。
当然,赶不赶得走也得看当事人的态度,以及他有没有犯错,但无论如何,这种想对“闯入者”施予“驱逐”手段的心理是绝对会存在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