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行自我评价,提高教学水平
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如何改革,教材如何变化,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加强,但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的性质、特点、地位仍然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仍然是检验其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尺。许多有写教后感良好习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加之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复杂性的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与自己预先设想,与教学预期相脱节、不吻合的情况。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写教后感,可以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地反思,对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进行自我评价,总结优、劣,找出差距,分析得失原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培养创新思维,引领师生共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品质,在理论思维品质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又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撰写教后感,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品质。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充满智慧、具有创新思想意识的大学生,他们的思维常常会在课堂上迸射出意想不到的睿智火花。教师若能在课后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就会使师生间情感、思维的交融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写教后感会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一篇篇教后感,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珠子”,它们一旦组成一串闪光的“珍珠链”,就能折射出教师教学实践从幼稚到成熟、教学理论从肤浅到深刻的光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撰写教后感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
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情境化特点。教后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得失情况作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师在教学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记下课堂教学的有关情况,而不要将课堂教学情况搁置起来待以后再通过回忆来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恒久性原则
教后感是将平时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教学得失汇集起来的。撰写教后感必须持之以恒,教师只有养成坚持不懈地写教后感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撰写教后感不能一曝十寒,而应该坚持课课记、天天记、周周记、月月记、年年记,从自己所记的材料和切身体会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找到经验和教训,探索出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就会不断提高。
3.价值性原则
教后感不是课堂教学的有闻必录、包罗万象,不能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东西都记录下来,它只涉及对教学有意义的事情及教师的感想、体会,所记的情况一定要有实用、研究的价值,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记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的形势,与时代合拍,与大学生的情况合拍,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内容、教师经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上升到教学价值论的高度去认识。
4.思考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撰写的教后感不是教学工作日记,而是教师对本人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学观念的重新认识。撰写教后感不能仅仅记下教学中发生的情况或问题,而要对这些情况或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要有感而记,有记必思。要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真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要思考课堂上在教与学的生命律动中,是否体现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才能有利于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5.升华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导师,而是思想导师,不仅是教书匠,而是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耕耘者、集大成者。思想育人的艺术远远高于纯粹知识传授的艺术。因此,教师在撰写教后感的过程中,要始终用教学科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要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课堂实践与教学科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帮助自己把关于教学活动的零散之珠穿成完整而精美的教学之链,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和升华,才能完成思想育人的崇高任务,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撰写教后感的依据
1.教后思路最清晰
从课堂上下来,教师尽管身体疲惫,但大脑却异常兴奋,是思考、提炼和升华教学效果的最佳时机。教育心理学认为,面对学生讲课,比单独一个人念讲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得多。这是因为上了讲台,教师会自然进入角色。在那种特定的场合,各种杂念被排除了,精力高度集中,眼、耳、手、脑配合得井井有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教案、讲稿放在办公桌上,念上几遍也记不下来,可是在三尺讲台上讲上两次,对教案、讲稿就特别熟悉了。显而易见,教师在这样的情境下,通过撰写教后感,趁热打铁,把教案、讲稿内容从头到尾思考、修改一遍,对教学过程总结、提炼一遍,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教案、讲稿中比较杂乱的地方,这时进行修改、完善,就会很快理出头绪;对教案、讲稿中的有些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关键点、共鸣点,这时进行总结、提炼,可能会很快找到答案。
2.教后体验最深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备课、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因为在教学中,大学生敏锐的眼神、千变万化的表情,各色各样的姿态,时起时伏的情绪,都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镜子。通过这些“镜子”,教师可以检验出:哪些内容“够劲”,哪些内容存在“缺憾”,哪些内容学生感兴趣,哪些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哪些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哪些教学方式方法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好,哪些环节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更活跃,哪些环节学生的情感体验很淡漠,等等。由此可见,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体验教学效果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因此,通过撰写教后感,对教学内容、技巧、方式方法进行一次拾遗补缺的修改提高,确实是最好的时机。
3.教后灵感最活跃
所谓“灵感”,是创作激情充分发挥、构思才能高度活跃的心理状态。它具有创造性、亢奋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灵感并不神秘,从哲学上讲,它是创作者在长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的突然飞跃;从心理学上讲,是创作者大脑神经联系在长期中断的情况下的一种突然沟通;从我们的实际生活来看,就是人们的一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就好像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一样,是需要灵感的。同样,教师教学的深度和灵性,也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灵感的迸发。我们知道,“灵感”的产生,有时在攻读之余,有时在无意之间,有时在闲暇之际,但有时也在紧张之中,所谓“急中生智”也许就包含着这层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极为活跃,往往会突然产生出许多灵感,迸发出许多“火花”,使教学骤然生辉。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事先并无准备,可一旦进入“角色”之中,许多名言警句会脱口而出,精彩词汇油然而生,即使是一些尘封的历史资料、名人轶事,也会在突然间弹跳而出。正如著名作家秦牧所说:感情处在沸腾状态的人,仿佛他们心灵的闸门吊起来了,语言的浪花奔涌而出,飞溅起灿烂的水珠。然而,这些灵感、“火花”,是随着教学的激情无意中“冒”出来的,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而在教学时是没有功夫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它们就会悄悄地“溜”掉。因此,教师撰写教后感,及时把教学中的“灵感”捕捉住并记录下来非常必要。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加工整理,必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果把它们轻易放过去,等要用的时候再去寻求,恐怕就是搜肠刮肚也难以寻到。
4.教后学生反应最真实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方面地观察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毕竟是一种“受约束”的无声的反应。即使是这些反应,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可能尽收眼底。而教学后,学生脱离了课堂上的制约,就会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他们自然会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技巧以及教学感受直至对教师的人格,都要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褒或贬地进行无所顾忌的议论,这种未经加工的议论,往往是对教学的真实的、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后深入到学生中去或通过其他方式,尽量捕捉学生的这些反应。这些反应虽然不易获得,但价值却很高。如果在此基础上修改、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