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结构艺术
组织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组织还要形成一定的合理结构,使教学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并实施优化运行,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结构艺术,就要研究新课导入艺术、教学高潮艺术、教学结课艺术、教学节奏艺术和教学时效艺术。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增强该课程吸引力和提高实效性的起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结合该课程和新教材的具体内容,别开生面地设计好新课导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的主要功能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活动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强烈好奇心。这说明新课导入就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它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所以,精心设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新课导入的主要功能如下: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促进学生热爱该门课程的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第二课堂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实现要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我要学习的良性转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与成长、成材联系起来,与理想、志趣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其间接兴趣。第三,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形式,如运用幽默、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用真情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在上课伊始,师生互致敬意后,几十人上百人的课堂难以马上安静,这时,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迅速地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
“为迁移而教”,是教育界很有吸引力的一个口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一般是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的承上启下、温故知新功能,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上一次课与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多,上下两次课之间可能已经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学生可能已经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有所遗忘,教师的新课导入可以让学生将上下两次课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安排为两节课连堂,两节课中间安排休息,在此情况下也需要对第二节课进行导入,这时的导入在很大程度上就有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三是一节课内有时也需要导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信息容量比较大,一节课要涉及许多问题,每个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上下问题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上下问题之间有时也需要承上启下、温故知新。即教师的新课导入要遵循迁移原则,以旧导新,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前后贯通。
3.激情入境、诱发思考的功能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如果教师新课导入设计新颖,煽情动情,就可以实现激情入境、诱发思考的功能。比如,笔者在讲授社会主义本质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调导课,展现了几百年来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艰难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几百年来,无数的社会主义者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无情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对未来的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作了描述;1623年,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斯在《太阳城》一书中,也为人们描述过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理想国家;此后,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经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设想和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远景规划。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历尽艰辛地进行各种大胆的试验。然而,所有的试验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今天,我们就要用两节课时间专门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样的导课,就实现了激情入境、诱发思考的功能。
4.提纲挈领、展示目标的功能
好的导入能达到如巴班斯基所说的“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的目的。如有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节内容时就这样导入新课:“改革,这一意味深长的话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曾经引起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壮观,大浪淘沙,中国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走到今天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必要也必须了解我们的改革。”这样的导课,目标突出,直奔主题,就是“有必要也必须了解我们的改革”。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时,专门增加了政府债券的内容,有观点认为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安全性最好”。这里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特别是要使其思维不能仅局限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于是老师这样导入发问:我们能不能用事例说明政府债券也有不安全的一面?学生讨论回答的思维确实在这位教师的预料之中——局限在现行我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范围内,并以国家债券等为例,说明其“信用度高”,而谈不出有风险的例子。这时,教师列举了国民党败逃台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了很多政府债券,然而,国民党政府跨台后,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失。同时,又讲了网上的一个消息:美国人想通过法定程序向中国政府讨还90多年前袁世凯发行的政府债券。中国政府拒绝还债,因为连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认这一笔账,新中国人民政府更不该还这一笔债。这样一导入,不仅学生的思维放开了,而且全面理解了政府债券这一问题。这样巧妙安排,一方面对教学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统领教材和全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非常明确地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散文的布局谋篇上,讲究“形散神不散”。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上,我们则讲求“形聚神亦聚”。也就是说,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教师的语言、行为,设计播放的内容,课件的制作,学生的回答、思考等多种教学资源,都要紧紧围绕内容定旨、思维定向、情感定调的原则,为能自然、和谐地引入新课服务。一言以蔽之,在导入上应该具有针对性。
2.新颖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通常要能集中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为此,导入必须新颖别致。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中需着力启发学生的“好之”“乐之”。而要激发起学生的“好之”“乐之”,教师就必须树立起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引入方式上,就需要引入具有新颖性的东西。只有“新”,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求知欲望,培养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3.趣味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是克服课程本身枯燥性、抽象性、说教性的一把钥匙,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教学内容以新颖、风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新内容,防止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烦、排斥心理。
4.精炼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改变。刚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思维状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导入在情境的设置上就不能故意绕圈子,走弯路,从而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就不能口若悬河而不着边际,故弄玄虚而离题万里,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注意力分散,在理解的基础上难辨是非,倍感吃力。因而导入新课要求简洁明快、内容精当、要求具体,争取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巧妙地转入正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切忌啰嗦、冗长、喧宾夺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导入的方法
1.承上启下导入法
教师通过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或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做简要总结,阐明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逻辑联系,提出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新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启发学生在已掌握知识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这样不但使整堂课浑然一体,又便于学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入新课的基本、常用方法。
2.设疑导入法
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的导入方法。笔者在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时,进行了这样的设疑导入。“同学们,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抗战时期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笔者于是开始设疑,“那同学们是否知道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谈话时提出的历史周期律呢?”在同学们面面相觑的时候,笔者继续导入新课:“早在抗战前夕,黄炎培先生在同毛泽东谈话时,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纵观历史,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社会,一个王朝,初建时朝气蓬勃,兴旺发达,到后来都暮气沉沉,败象丛生,直至灭亡。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力图找到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的方法,但毫无例外都失败了。他问毛泽东共产党是否找到了新路,能否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一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今天,我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这样,笔者通过巧设疑问,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