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真倾听礼貌应答
平时在电话机附近应备有电话号码簿、电话记录本和笔。懂得倾听的女性是聪明的女性,当你接电话时应放弃一切闲谈和停下其他工作,认真聆听发话人的谈话和要求,重要内容还要边听边记,并向对方复述一遍,以便校正。在通话中,应礼貌地呼应对方,适时地应声附和,不时地“嗯”、“哦”一两声,或说“是”、“好”、“对”之类的话语,让对方感到你是在认真倾听,不要默不作声,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如发觉电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或有急事需要处理时,可委婉告诉对方:“我身边有客人”或“我有急事要处理,等一会儿我再给您回电话。”如获知有人来电话找过自己,不管对方是否要求回话,都应尽早回话,如隔时较久,给对方回话应表示歉意并解释原因。
4.“电话结束语”不能马虎
电话通讯,一般由发话人结束谈话,你为作受话方应等对方挂机后再放下听筒。不要仓促挂断电话,甚至对方话未说完就挂断电话。临近通话结束,应礼貌道别,向发话人说一声“麻烦您了”,或道一声“再见”或“谢谢”。并恭候对方先放下话筒,不宜“越位”抢先。挂电话时,应以双手轻放话筒,不要在未道再见的情况下,猛然“砰”的一声挂断电话。更不能盛气凌人,把话筒用力一摔,令听者震耳欲聋,这是极端粗野无礼的行为。
5.手机、呼机的使用礼规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呼机异军突起,手机沟通也日益频繁。但很多人不注意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语态等,常常给人以“钱高品低”的不良印象。手机、呼机是实用性很强的通讯工具,作为女性在使用手机、呼机时除要遵守电话礼节外,还应讲究使用手机、呼机的礼规。
(1)公共场合慎用
女性须知在教学场所(包括课堂、自习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医院、会议室、礼堂、法庭、戏院、影院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合,打手机或手机铃响是极不礼貌的。若进入上述场合你应立即关机,或改为振动式来电显示。若有来电,应迅速离开现场,再与对方通话,且应简单明了,不宜长篇细谈。
(2)忌妨碍他人
在上述场合,不要打开呼机(除非你是待命的医生),或把它切到静音状态,把信号储存起来,以后再回话。在电梯内、车厢中、餐厅内等人群中打手机,应调低音调,压低嗓门,对方能听清即可,尽量少用或不使用“体势语”,让干扰减少至最低程度。除非有急事,一般不要打呼机给在家的人,因为在家的时间是珍贵的。
(3)保持畅通
接到他人的寻呼,宜及时回复;寻呼他人时,则应耐心等候10分钟左右。改换了手机号码或呼机的寻呼台后,应及时告知自己的重要交往对象,以保持联络的畅通。
(4)尊重对方
若在谈话中需要接手机,除礼貌地说“对不起”之外,还应走至无人处或面向无人的方向,不可面对他人接话,更不可边听谈话边接手机。
不轻易向他人索要手机、寻呼机的号码;不随意向他人借用手机、呼机。也不应在使用手机时,讨论机密事项或私人私密。
(5)确保安全
不要在高速驾车中使用手机,这种边开车边打手机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也不要在对电磁波敏感的地方使用手机。在飞机上使用手机会干扰机上通信网络,危及飞机安全,所以乘客在登机前一定要关闭手机,以免导致飞行事故。在医院、加油站附近、燃料库、化工厂、进行爆破作业的地点,应该禁用手机,以防止无线电信号引起触爆。
(6)科学使用
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事项,以减少辐射对自己的威胁:直接用送话口通话,并让天线高于肩头;有可伸展天线的手机,通话时应完全拉出天线;通话时不要接触天线;在使用手机时,可以采用手机专用耳机,实现远距离使用是比较有效的办法;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波容易致癌,所以手机响时,一秒后再听手机。
(7)放置到位
女性携带手机、呼机应放在坤包内,不宜握在手里、挂在衣服外面,以免给人不雅或摆阔的印象。
以上是有关电话的种种礼节,作为女性若你能学习它,然后加以运用,必能成为受人欢迎的女性。
看似简单的称呼,其实大有学问
推销员李静为了拓展业务,一天要跑好几家公司,接洽的对象,多半是科长级的人,偶尔也会见到经理。这一天,李静在接连拜访了好几位科长之后,来到某公司,接待她的是一位经理。尽管彼此都交换了名片,可是一整天的忙碌使得李静有点糊涂,在谈话当中,她还是不断地称呼对方为“科长”。
等她回到自己的公司整理名片时,这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十分紧张地打电话道歉。但那位经理却说:“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没关系,你不要放在心上!”语气里所表现的豁达,使这位推销员又感激又敬佩。
的确,明明是个经理,却让人叫做科长,平常人总会有点不悦。但是对方不但没有当场提出纠正,甚至事后还安慰李静,可见得是个气度恢宏,胸禁开阔的人,也就难怪李静要佩服不已了!
人际交往中,称呼每天都会用到,这里面的学问也挺多的,掌握它是你在人际关系中应付自如的前提。
1.称呼的原则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一声亲切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一个女性待人谦恭有礼的内涵,而且能使对方如沐春风,易于交融双方的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大舞台上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而称呼最能准确地反映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和尊卑上下,具有鲜明的褒贬性。亲属之间,按彼此的关系,都有固定称呼,自不待说。在社会交际中,人际称呼的格调则有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如同是对老年人,就可称老人家、老同志、老师傅、老大爷、老先生、老伯、老叔、老丈,对德高望重者还可称“×老”,如“张老”;切不可称“老头子”、“老婆子”、“老东西”、“老家伙”、“老不死”等。很显然,前者是褒称,带有尊敬对方的感情色彩;而后者则是贬称,带有蔑视对方的厌恶情绪。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同你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称呼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在社交接触中,称呼对方要用尊称。常用的尊称有:“您”——您好,请您……;“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贵体;“大”——尊姓大名、大作;“贤”——贤弟、贤媳、贤侄等;“高”——高寿、高见、高明,“尊”——尊客、尊言、尊意、尊口、尊夫人。
(2)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爷爷”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爷爷”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直接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
许多年轻女性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亲后疏为宜。
2.称呼的礼俗
(1)记住对方姓名
美国交际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在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记住并准确地呼叫对方的姓名,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一见如故。否则,即使有过交往的朋友也会生疏起来。
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除了了解和掌握中外人名的特点以外,一是对需要记住的姓名,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初次见面被告知姓名时,最好自己重复一遍,并请对方把名字一字一字地分别解析一下以加深印象。二是把姓名脸谱化或将其身材形象化,将对方的特征与姓名一齐输入大脑。如有个青年叫聂品,他的名字是“三个耳朵三张口”,这样就易记了。三是把对方的名字与某些事物(如熟悉的地名、物名、人名等)关联起来。四是通过交谈,相互了解熟悉,并在交谈中尽量多地使用对方的名字。五是借助交换名片,并将名片分类整理;或把新结识的人的姓名及时记在通讯录上经常翻阅。这样,结识的朋友就不容易忘记了。
(2)称呼的方式
称呼的方式有多种:其一,称姓名。如“张三”、“李四”、“王娟”等,称姓名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否则,就应将姓名、职务、职业等并称才合适,如“张三老师”、“李四处长”、“王娟小姐”等。其二,称职务。如“王经理”、“汪局长”等。其三,称职业。如“老师”、“空姐”、“乘务员”、“医生”、“律师”、“营业员”等。其四,称职衔。如工程师、教授、上尉、大校等。其五,拟亲称。如“唐爷爷”、“汪叔叔”、“胡阿姨”等。其六,称“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同志”等,这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称呼。
一般在正式场合的称呼应注重身份、职务、职称、职衔;非正式场合可以辈分、姓名等称呼。在涉外活动中,按照国际通行的称呼惯例,对成年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年长但不明婚姻况状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职衔等。如“布莱克先生”、“上校先生”、“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官方人士,一般可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总理先生阁下”等。但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对这些国家人士可以“先生”相称。对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其他有爵位的人,可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阁下”或“先生”。对有学位、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他们的头衔,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将军、某某工程师等。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不称“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称职务或同志。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其名,视为亲切的表示,只是对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例外。
3.称呼的忌讳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使自己对他人的称呼不失敬意,应避免在对人对事称呼上的一些忌讳。
(1)不要使用绰号和庸俗的称呼
女性不要随意给人起绰号,称呼“哥们儿”、“姐们儿”、“大腕儿”等,这些称呼不仅难登大雅之堂,而且还会给人留下没有教养的女性形象。
(2)不滥用行业性或地域性的称呼
师傅、老板、出家人等带有行业性;使用很广的“爱人”这一称呼带有地域性,在境外或国外往往被理解为充当第三者的情人。
(3)对不吉利的词语和恶言谩骂的词语要避讳
如“死”字,中国人历来就十分忌讳,并另造了一些词来表达死的含义。如百年之后、老了、去世、下世、过世、辞世、病故、病逝、长逝、长眠、仙逝、作古、不在了、远行等等。再如北京地区为了避免骂人嫌疑,将沾了“蛋”字边的东西都改了名:鸡蛋叫作鸡子儿,皮蛋被叫做松花,炒鸡蛋称为摊黄菜,鸡蛋汤叫木樨汤;这些言语忌讳不仅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
拜访与迎送中的礼仪规则
夏娥在北京打工,一天她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朋友小倩说,她现在在北京西站,让夏娥去接她。夏娥立刻请假去接她,问小倩来这儿有什么打算。小倩打着呵欠说:“暂时还没想好,先玩几天吧”。于是,她就跟夏娥挤在一张床上睡了几天,什么也不干,弄得夏娥很不高兴。
拜访如此唐突且没有礼貌是令人讨厌的。也许,有人觉得大家是朋友,无所谓。事实上,无论是拜访还是迎送都是要讲礼节的。
1.拜访礼节
拜访是指本人或派人到朋友府上或工作单位去拜见访问某人的活动。人际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总少不了相互拜访。拜访有事务性拜访、礼节性拜访和私人拜访三种,而事务性拜访又有商务洽谈性拜访和专题交涉性拜访之分。但不管哪种拜访,都应遵循做客的礼节。
(1)做客要预约
拜访友人,务必选好时机,事先约定,哪怕你们的关系亲如姐妹这都是进行拜访活动的首要原则。一般而言,当你决定要去拜访某位友人,应先写信或打电话与被访者取得联系,约定宾主双方都认为比较合适的会面地点和时间,并把参访人数和访问的意图告诉对方。一般应避开吃饭和午休的时间,晚上拜访时间也不宜太长。在对外交往中,未曾约定的拜会,属失礼之举,是不受欢迎的。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必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扰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主人立即致歉,说“对不起,打扰了”并说明打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