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典例回放
采访罗斯福夫人
那是1960年10月的一天,在报社办公室里那张工作人员任务桌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把那一行字看了几遍:
科宁斯——采访埃莉诺·罗斯福。
这不是非分之想吧,我成为《西部报》报社成员才几个月,还是一个刚出茅庐的新手呢,怎么会给我如此重要的任务?我拔腿去找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停住手中的活,冲我一笑:“没错,我们很欣赏你采访那位哈伍德教授的表现,所以派给你这个重要任务。后天只管把采访报道送到我办公室来就是了,祝你好运,小伙子!”
“祝你好运”,说得轻巧,可我面对的将是前总统夫人,她不但曾和富兰克林.D.罗斯福共度春秋,而且也有过功成名就之举,而我只是个毫无名气的毛头小伙子。
我急匆匆地奔进图书馆,寻觅我所需要的资料。我认真地将要提的问题依次排序,力图使他们中至少有一个不同于她以前回答过的任何问题。最后,我终于成竹在胸,对即将开始的采访甚至有点迫不及待了。
采访是在一间布置得格外别致典雅的房中进行的。当我进去时,这位75岁的老太太已经坐在那里等着我了。一看见我,她马上起身与我握手。她那魁梧的身躯,敏锐的目光,慈祥的笑容立即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在她旁边落座以后,便率先抛出一个自己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
“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发觉哪一位最有趣?”
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极了,而且我早就预估了一下答案。无论她回答的是她的丈夫罗斯福,还是丘吉尔、海伦·凯勒等,我都能就她选择的人物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
埃莉诺莞尔一笑:“戴维·科宁斯。”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选中我,开什么玩笑?
“呃,夫人,”我终于挤出一句话来,“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她感叹颇深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有时甚至到了凡事都缩手缩脚的地步,自己把自己封闭到一个小天地中。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新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我对罗斯福夫人一个小时的采访转眼结束了。她在一开始就使我感到轻松自如,整个过程中,我无拘无束,十分满意。
这篇采访报道见报后获得全国学生新闻报道奖。然而最重要的收获是:罗斯福夫人教给我的人生哲学——广交新友,走向生活。多年来,这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你是如何交朋友的?尤其是新朋友?
水均益采访加利
作为电视记者,水均益采访了许多高官。1996年3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采访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为采访好加利他提前做了一些准备。
首先,他在街头快速采访,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
正式采访前,节目拟定以对话方式来进行采访,并用中国老百姓的问题提问。出乎意料的是,在街头的采访中,许多人对联合国以及加利本人似乎都不了解,提不出什么问题。有些人反问道:“加利是准啊?”“他是干什么的?”“联合国?联合国没什么作用吧?”
水均益等三人从天安门转到北京展览馆附近,在外交学院门前遇到了一队小学生。水均益问一个小女孩“假如你见到联合国秘书长,你想不想问他什么问题?”小女孩想了想说:“我想问他: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另外一个小男孩在一旁插过来说:“叔叔,我想问他,现在好多国家都在打仗,能不能让他们别打了?”
孩子们这些天真的问题给了水均益很大启发。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讲,联合国以及国际事务似乎是太遥远,人们对这些既不太了解,也不甚关心。正因为这样,对加利的采访就更应该由浅入深,让观众易于理解。
其次,他创造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采访的顺畅进行。水均益同加利刚一见面,就用阿拉伯语问候他,并作自我介绍,曾经在开罗当过驻站记者,并采访过加利。加利听后,脸上的表情由惊讶变成了亲切。
在正式采访时,水均益用小女孩的话作为切入点,他对加利说:“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问观众的问题。现在我想先从一位北京的小学生给您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
加利听后满脸布满了笑容,他首先表示,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他要向这个小姑娘说一句话。加利用中文说:“我们都是朋友。”在场的人全都笑了。
笑声过后,加利说:“联合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一共有185个成员。联合国就是这185个成员的家。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晨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好像是个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论,平息争吵……”
加利慢慢地叙说着,他身后的背景是黄色的墙壁,身边放着一杯热茶,茶杯里冒出热气在他脸旁慢慢散发着。这样的气氛就好比在温暖的房间里愉快地谈天说地一样。
水均益作为采访记者,产生出这样的感受:“在我看来,此时的画面就像是冬日里壁炉旁的一幅图画,一位祖父在向自己的孙女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他是那样地耐心,那样地循循善诱,那样地投入。加利真正进入了一个我们为他设定的角色。此时此刻,我无法想像坐在我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当今联合国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位全球知名的‘国际法专家’。他虽然享誉全球,满腹经纶,但是他却如此慈爱,如此平等地对待一位中国首都的小学生。”
水均益对加利的采访在和谐的气氛中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加利十分坦率地谈到了联合国的改革、目前的处境、未来的前景、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水均益也不失时机地借观众的问题问了如何制止某些大国利用联合国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联合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等问题,最后还问了加利的家庭生活和今后的打算。采访自始至终都沉浸于谈话和交流之中,无论是轻松的话题还是敏感的话题,都给人以不做作、不紧张、不生硬的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电视采访,人和人的交往只要用心去创造和谐的气氛是很容易沟通的。
心理学家说过:人很难与机器沟通,但可以同操纵机器的人沟通;人很难与楼房沟通,但可以同住在楼房里的人沟通。这个朴素的真理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的任何人,都有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可能性。只要记者善于琢磨,善于谋略,这种沟通情感的心灵之桥是不难找到,不难架设的。
学术视野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人际交往理论
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二是社会交换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
主动性被动性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
霍曼斯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得到的是报偿,利润就是报偿与代价的差值。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给予别人的多,他就会试图从双方的交往中得到回报,以达到平衡。如果他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终止这种社会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他就会希望这种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但同时也会产生内疚感。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益达到平衡时,或者自己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自己的报偿与代价之比相对于对方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是同等的时候,个体才会产生满意感,并希望双方的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