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我们任何大学生的就业都是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较大,加上我国加入WTO,社会各行业的游戏规则都在与国际接轨,势必引起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因此,在这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会发生变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国家政策也会随整个形势的变化而响应改变。所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规定,有助于我们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动态、知道就业基本程序和规定,以便于我们更顺利地就业。
5.做好求职准备。一般在大四的上期,毕业生就开始着手求职准备。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就业信息网、报纸,电视、人才市场招聘会、“双向选择”招聘会等途径,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书写求职申请信;制作个人简历表;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等方面。
树立就业竞争的新观念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1.专长比专业更关键。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考虑不周,所学专业到毕业时成了社会不太需要的冷门专业。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不必过多的埋怨,应该开阔眼界,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首先,专业与职业不同,以前人们常提到专业对口,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十年、二十年前毕业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以前所学的专业一致的只有20%,所以冷门热门不绝对,非热门专业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因事业与职业有很大差别。不是因为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意味着你就失去了在热门行业发展的机会,热门行业同样有不同类型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何况,现在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更加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一位企业的老总说,招聘员工时,应聘者所学专业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其专长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要。知识与能力是有差别的。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一些知识,与自己的能力是两回事,与能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是不同的概念。其实大学教育培养的还不完全是一个成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的话,他的就业前景是会比较好的,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这样也能把冷门专业的学生变成热门专业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从事热门行业的工作。能力不仅仅指专业知识,其实也包括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
2.发展比高薪更重要。大学生就业选择,多数要看用人单位能给自己多少钱。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巨大差距,让很多毕业生难以接受。其实,对求职者来说,注重企业的发展,关注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控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加入这个企业,作为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前途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个人的前途,企业兴旺,员工自然感到有奔头;否则,何谈高薪?
求职择业尽可能选择收入高的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顾今后的发展机会,有时会占小便宜吃大亏,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呈递增性和层次性,即生存-安全-交往-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了新的追求。以前人们“跳槽”一般往收入多的、职位高的、公司大的、地方好的单位流动,近年来有些人眼睛开始“向下看”了,“逆向跳槽”者越来越多,沿海地区流向内地,外企、国企“跳槽”民企、乡镇企业,大公司下聘到小企业,这种“以退求进”,“曲线流动”的现象也时时可见。
3.就业比择业更要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人们求职谋业总想一步到位,进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单位,但一步登天的几率毕竟较低,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找一个工作做,站稳脚跟,积累经验,然后寻找新的机会,以求发展。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所以,先就业后择业,是比较务实的观念。毕竟一个人参加工作,还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不表示你的一生只能在这个岗位工作。
4.诚信就业最令人尊敬。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诚信这个字眼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律己慎独,诚实守信理应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自律准则,丧失诚信的人,是很难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它要求人们在精神道德领域诚实守信。
然而反思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我们发现,诚信在今天的一些大学生中缺少于它应有的地位。据有关报道,某一重点师范大学的学生就大学生诚信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发现,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某单位在某次招聘活动中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中,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用人单位不是傻子,不会只看简历而不做任何调查,一旦发现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结果可想而知:作假者不仅失去了就业良机,也使所在的学校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形象和信誉在用人单位面前受到严重的损害。其实我们对用人单位采取了欺骗的手段,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同时也失去了得到别人对自己尊重的机会。
问题探索
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80后”大学生陷就业恐慌?
每年年关后,各种招聘会又像雨后春笋般重现各大城市,规模、数量真是与时俱进,然而,面对招聘会,求职者到底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能不能找到职位?总体来说,前途是不容乐观的。单单就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2004年就有三成的学生没有及时就业,加之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了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解决社会就业的根本问题。
其中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理应十分的迫切,但是为什么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问题越来越严重呢?
“我对未来,尤其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迷惑和恐慌。”谈到就业,正在某名牌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童小伟眼里充满了无奈。回想起大四毕业的那段日子,童小伟丝毫没有出身名校的优越,“感觉特别后怕”。“那时候经常半夜3点都睡不着,整个大四学生的宿舍楼半夜还在放音乐,没有人出来干涉,大家可能都在宣泄吧。”童小伟说,那个时候的他为前途忧心忡忡,一是害怕考不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害怕考研而耽搁了找工作。“现在虽然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焦虑。”童小伟说,由于背了块“清华”的牌子,在父母和朋友眼里,都认定他铁定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但说实话,他自己心里并没有底。
今年毕业的杨红坤,曾担任某大学学生会主席,回想毕业前的求职之路,他依然“心有余悸”。
“我们学校的招聘会比较少,也少有含金量高的企业。我经常跑招聘会,几百个展位,成千上万的人……一场场下来,挤得头昏脑涨,但不敢早回来,怕人问啊。基本上很少有收获。最难受的时候只好一个人躺在床上落泪。”
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优秀分子;无论是否已找到工作,毕业的时候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甚至有蔓延到大一甚至是高中阶段的趋势。
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与新浪网教育频道曾联合推出了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
现实的压力也使毕业生透不过气来。在调查中,56.9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55.97%的受访者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
大学生种种就业恐慌主要来自找工作时的茫然无措,平常没什么职业规划,一有就业的机会,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时找工作四处撒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调查显示,6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这份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只有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到25%,而没有明确目标的达到了62%。
很多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应聘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以至于出现了部分学生有就业恐慌的表现。
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大都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部分学生就业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经常有基层的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来多少,我们要多少”,但一些县城每年考上大学的有几十到几百人,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回去工作呢?
“需要的地方没人去,而大城市、大公司、大单位,又非常难进。”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因为大学生总量多了。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整体上还属于“短缺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业难表面和大学生“扩招”有关,但根本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大学生有就业难或“就业恐慌”的现象,不要一味埋怨社会,大学生也要反思“自己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怎么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之间衔接起来,这非常重要。就业难,先过心里这个坎。
或许你在你的家乡是人所共识的高才娇子,或许你被你的家人朋友寄予了太多的期待,但请记住,你来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是背负了人所不能的使命的,你为你自己而活,走自己的路,坚信:选你所爱的,有潜力的,可以每天都进步1%的工作(每个行业都可以)!机会总是留给业内人士的。
大学毕业当了养路工
1994年6月,李军从广东商学院财务会计系毕业,志愿回阳西县建设家乡。当时有两条路供他选择:一条是当一名令人羡慕的老师;另一条是当一名“晴天一身汗,雨天满身泥”的养路工。他选择了后者。
李军所到的荔潭道班在深山密林之中,前后没有村庄,远离城镇。在清一色的工人当中,班长是李军最敬爱的,他在退伍时没到公安局工作而到道班养路的选择坚定了李军在道班干下去的信念。白天工作虽然十分劳累,但是李军晚上仍挑灯夜战,做好统计工作,常常睡不到5小时。不到半年,李军和班友们用双肩挑完了5000多立方米的砂石。路上的坑填平了,当抱怨声被啧啧称赞代替时,李军感到了养路工的高尚。
1995年8月,他哥打电话到道班,说母亲住进了阳江市人民医院做手术,催他立刻去护理。李军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才匆匆赶到医院。第二天一早,母亲微笑着说:“乖仔,你快去上班吧!这里有护士,误了工作才是大事呢。”一天中午,太阳晒得公路像起了火,沥青不断地冒油,路不养护就会坏掉。李军养护完最后1米公路时,觉得撑不住了,感到天旋地转……老班长急忙送他到医院,只打了一瓶点滴,针头一拔,李军又跟班长上路了。这一年,李军被评为市公路局优秀职工。
1996年春天,在广州市开电脑公司的表哥专程到荔潭道班高薪聘李军去当会计,而李军将心一横,婉言谢绝了。在老班长极力推荐下,局长派他参加阳西县第五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他与群众每天干10多个小时的活,还把积蓄下来的2000元钱献出修路。工作队评上了优秀,他也被评为优秀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