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即,社会总产品最大,各单位分工,选择相对生产能力最强的产品,获得最大益。比较优势原理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设计。当你长处较多时,不妨观察一下周围人群,研究一下别人的短,如果你的长处也正是别人的长处,不妨放弃这一选择,尽量寻找一个你非常拿手,而别人却感到棘手的职业,这种选择往往让你平步青云。因为在这一领域内,很少有人能和你竞争,只有你一枝独秀。
准则三择己所利。职业对你而言,依然是一种谋生手段,是谋取人生幸福的途径。你通过职业劳动,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创造了社会财富。
你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将是自己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求你实现最大化的幸福,也就是使收益最大化。马斯洛将这种需求按先后次序排列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人预期收益在于使这些由低到高的基本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而衡量其满足程度的指标表现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生涯稳定感与挑战性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满足其所有的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期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你通过在职业领域内的奋斗造福社会,社会则赐给你由收入、地位、自我实现等等调制而成、贴上幸福标签的美酒。只不过有人喜欢甘甜,有人偏爱干烈,众口不一罢了。明智的人大都会在迎合与蔑视间有效地协调,以利益最大化原则权衡利弊,从一个社会人的函数中找到一个最大值。这就是你在选择职业生涯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疑难点播
什么是理想的工作?
在以往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工作大家争破了头,有些工作却乏人问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北京某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曾经有一家公司答应要他,可他不去。他说;“那是个老国企,一个月才挣l 000多块钱,在北京怎么够花?”
不愿下基层、看不上小企业、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都想在大城市、好单位的现象在毕业生中非常突出。近年国家新出台了一条就业政策是,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户口可在原校保留两年。于是,一些原本打算与单位签约的毕业生,便另谋高就,取消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怎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呢,
首先,最适合的就是最理想的。
面对同样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单位选择,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却不同,其择业的目标也应不一样。根据人的个性特质与职业要求的匹配原则,当一个人的兴趣、个性、爱好、特长等因素与他(她)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这种职业就是其理想的职业,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受教育环境不同,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人生理想等也不相同,在个性特质与职业匹配的选择方面也应该各不相同。同时,祖国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也是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在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更应考虑祖国的需要,要主动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到艰苦的工作岗位去建功立业。所以,毕业生应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客观面对当前就业的具体形势,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确定择业目标,而不是一味把目光都放在大城市,大公司,坚信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其次,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具体工作进行考察。
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大都考虑高薪水、大城市的单位,但好工作并不简单等同于高薪水和大城市。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我们还应以发展的眼光,从以下方面考察一个具体的工作或单位是否对自己意味着是好工作:
公司是否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尽管如今在公司发展不很如意,但公司发展潜力大,可保证你至少工作10年以上,那就努力待下去,盲目跳槽,只有越跳越糟,说不定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企业的形象如何。提起北大、清华,任何人都会肃然起敬。同样,如果你能在世界驰名的大公司上班,即使是一个小职员,也应信心百倍,倍加珍惜,并将获益匪浅。即使今后另谋职业,特殊的工作经历也会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工作岗位是否对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路的工作、熟悉的领域有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硬着头皮在极端厌恶的环境中立足无异于压缩自己的激情与生命。
是否有良好的培训机会。对于职员来说,谋生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通过良好的学习培训掌握各种谋生的本领。一个重视对员工培训的公司,既对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表明了自己追求发展的长远眼光。
是否有公平的升迁机会。平等的发展机遇给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既留得住人才,又能充分激发人才潜能。
是否有完善的福利待遇。薪、假、工伤、医疗,保险、住房,完善的福利待遇也是你收入的一部分,加起来也许并不比工资低。
同事关系是否融洽。同事间团结互助、真诚合作。即使收入低点,但工作环境轻松,比起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险恶环境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言论是否自由畅通。不压抑、不打击、不报复,畅所欲言,人微言重,给员工极大的民主自由,员工会以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而尽心尽力。
管理是否有序规范。制度大于总裁,法治大于人治。按章办事,奖罚分明。有序的办公环境可排除许多干扰和人为因素,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员工业绩的兑现。
管理层是否开明。窝里斗的领导班子无异于企业玩火,最终会殃及到员工,开明的管理层既能保证公司健康发展,又给员工很大的凝聚力。
大学生择业的几个误区
据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分析,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需要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能够客观、冷静、正确对待。
1.认为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得出结论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推论缺乏依据。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通过调整就业结构,整个“十五”期间能够解决40000万人的就业问题,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再就业的主要载体。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增长点,社区服务是再就业的重要领域。
从大学生就业的特征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
2.为了就业,千方百计考证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官员认为,现在媒体上把持证上岗炒滥了,给人一种只有考证才能上岗的错觉,这并不利于就业。中国目前的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有极大关系的部分领域内推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另外,证书只是一种资格的象征,并不代表你将来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大学生在准备就业时主要精力不应放在考取各种证书上,而应多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上下工夫。
3.为了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个人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起来,是一种侥幸心理,并不可取。
4.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不足,或不如以前充分,消极面对,无论是人才市场,网上信息,还是高校,对用人单位需求的统计都是有限的,在你所看到的用人信息之外,一定还会有岗位缺人,而那些岗位也许恰好适合你。所以,找工作,根本在“找”上下功夫。
5.嫉妒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落井下石,以期坐收渔翁之利。客观态度是,调整心态,祝福别人,勉励自己,光明磊落地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坚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慌不择路”,有单位就签约,结果受骗上当。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遇到以下问题,你该怎么办?
经过参加各种招聘会或其他方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的活动。根据近年我国毕业生就业情况,大部分的“双选”活动都集中在每年的年终之前结束。在离毕业还有近半年的时间过程中,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或毕业时还未找到单位或签约单位不满意,或被单位拒收,等等。都需要引起毕业生注意同时还未毕业的大学生也应了解,日后在就业时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1.没有找到具体的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首先,可以在毕业后两年内择业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其次,及时向你所在的省、市、地区以及区县人事或教育部门咨询,了解具体政策和规定,及时把握就业机遇;其三,重新调整你的择业方向和择业领域,作必要的市场调查,重新求学,继续“充电”;或依靠自身实力,自主创业;最后,不要忘记自己的档案是否由学校移交给当地主管部门,更要将户口及时转回家庭所在地。
2.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报到时用人单位却拒收。毕业生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其次问清缘由,据理而大度地说服对方;其三,向学校咨询、寻求帮助,但一定不要轻易提出回学校;其四,向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咨询;最后实在无法解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
按用国家有关规定:“经过协商落实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必须认真执行,未经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复议并报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不得随意改派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拒收和退回毕业生。”
3.国家规定: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毕业生不能派遣,患有精神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学生应予以退学。
如果毕业生报到上岗后发生疾病,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按照在职人员对待处理,不能退回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向学校隐瞒病史由此带来的后果由毕业生自己承担。按照有关要求,用人单位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退回就业方案派遣的毕业生。但有的毕业生却要求用人单位退回,对干这类毕业生,学校不再受理其就业事宜,更不予调整改派。如毕业生坚持自行其是,学校将其档案、户口转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大学生如何为就业做准备?
或许在跨入大学校门时,就有学生在思考四年后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关心,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就业之前,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1.应该在思想上明确就业目标。一个人的行动是受一定的思想支配的。目标的确会激励我们行动的方向。在我们进入大学阶段学习,为今后的人生拼搏准备时,我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目标的确立,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准备的第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一个人读中学时就应该做,但在大学阶段进行也为时不晚。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金树人教授认为,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到现在,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生涯规划,即是将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通过对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的总结、积累。不仅寻得职业“安身”之所,而且深入心灵的原乡,探访“立命”的源头,了解兴趣与能力、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活着的真正需要以及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把握就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在我们确定了目标,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之后,就应该把握近年来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与自己职业目标一致或相近行业的发展形势,应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使自己对今后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有一个较准确的预测和正确的心理准备。
3.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了明确的目标,把握了未来就业的发展动向,接下来就应该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认真准备了。从这一层面讲,就业准备的过程就是我们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有关信息分析,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全面、能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强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最受社会欢迎。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注意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选择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