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有三大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因此与之对应的就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逐渐扩大。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含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一个人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私人生活,体现了个人对生活私德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以及个人的情感、个性与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可以为所欲为,其行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即私德。
公共生活:作为社会的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与他人相联系,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在公共生活中,正因为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会影响到他人,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才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共道德,即公德。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积极拓展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的强烈意识。这表明人们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也在迅速地发展。这种意识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合法、公开、公正为目标,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鲜明的开放性、透明性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关联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更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熟人交往的特点是讲人情,感情的亲疏远近是办事的准则;现代社会突破了这种模式,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按规则办事。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社会生活就无法保持稳定与和谐。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理顺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各行其是、随心所欲,那就没有公共秩序,也谈不上发展,更不用说和谐了。有序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和谐了,不同利益群体就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信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北京奥运会让我们的文明程度经受了一次检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公共生活中依然有一些公德缺失的现象。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除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文明,即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上;否则,财富带来的可能是耻辱。因此有序的现代公共生活已成为城市文明风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一些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即一体两翼。
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人的自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产生自律,自觉把行为保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道德调节具有广泛性,不仅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美国排队不需经过专门教育,更不会靠行政手段强迫去实现,排队已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这是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所使然,在这种道德氛围内,人们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排队成为了一种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的结果就是:“循规蹈矩”者受到尊重,无礼粗俗者被人不齿。
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戒人们遵守规范。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法律直接干涉的只是极少数人的自律失效、越出基本规范的行为。
道德与法律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道德与法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更清晰地体现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不仅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总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定义及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