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这些心理因素主要是个人认识与现实社会不协调导致的,长此以往,会使人在竞争机遇面前变得迟疑不前、畏首畏尾,从而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不能很好地面对竞争和机遇。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如自己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打退堂鼓,拱手让出竞争的权利等。
二、择业期常见的不良情绪
毕业生择业面临着重要的角色转换,是选择社会角色的过程。走出了象牙塔,从一名在校生成为公司职员,所处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在工作和生活的内容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踏入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更多社会关系的影响,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化的过程。毕业生在择业期由于受到就业压力影响与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心理上常常受到干扰,择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感
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良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这是许多毕业生临到择业时常见的一种负面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前途常常举棋不定:是就业还是继续学习深造?是去外地还是留在本地?是去企业还是去事业单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条件比较好、报报酬比较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面临如此多的问题,产生焦虑、急躁都是很正常的。但如果焦虑对大学生顺利择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则需要加以心理调适或治疗。
(二)失落感
失落感是指本来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力量强行剥夺后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毕业生落实的工作单位没有满足个人意愿,有的甚至与其原来的自我设计及兴趣爱好反差极大,尤其是看到有些平日不如自己的同学反而找到了比自己更加理想的工作单位时,就会觉得命运不公,导致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失落感。
(三)畏惧感
有些大学生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不习惯同别人交往,择业期间面对陌生的招聘人员时就会产生畏惧感、怯场畏缩,从而影响择业。
(四)抑郁感
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个人受到挫折后,没将不愉快的情感发泄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心头,其结果往往导致情绪的消沉和行为异常。
(五)怀旧感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原有社会角色的依恋,出现怀旧心理。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长达十多年,对学生角色的体验自然很深刻。多年的学生生活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原有的学生角色之中来待人接物,阻碍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孤独感
这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当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计划行事、受人冷淡而得不到同情时,孤独感就会悄然而至。在学校里,主要是同学和师生间的交往,有着类似的经历,存在许多共同语言,关系融洽,容易沟通;上班后,环境陌生,领导和同事与自己在年龄、经历、志向和兴趣上存在较大差异,一开始感情难以沟通,加之工作紧张、节奏加快,更容易使人感到孤独。
(七)妒忌感
妒忌心理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不同而已。在求职问题上,妒忌心理表现为如果看到别人的求职条件好,或者求职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找到比自己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又不甘心的心态。在择业过程中,妒忌感会使学生把朋友当成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还会使团体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妒忌者也会增加内心的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人的不良心态的产生多是因为非理性的情绪而引起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后,理性就会战胜感情,从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面对就业,大学生应该客观地认识社会、分析自我,选择既能实现自我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作,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
三、自我心理调试的过程
大学生择业前的抑郁、焦虑情绪普遍存在。择业对每个毕业生都至关重要,择业前的情绪状态无疑会影响择业的成功与否。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行为效率,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发挥潜能;而过度的焦虑则可能使毕业生烦躁不安、坐卧不宁、思维受阻、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进而使择业失利,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被抑郁困惑的大学生常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疑、郁郁寡欢、缺乏活力、不愿社交、失去信心、失眠和食欲减退等,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择业中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销,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求职择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是陌生的经历,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摆在面前,因而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如果不及时加以调适,不仅影响到就业,而且也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促使心理健康,顺利择业。自我心理调适一般有以下五种途径。
(一)行为调节法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的友好相处,能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快速得到缓解。因此,踏上工作岗位后首先要了解与自己经常相处的同事的特点,做到彼此尊重、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同时还要体会群体对自己的期待,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语言宣泄法
鼓励适当的情绪宣泄。当产生一时难以化解的痛苦、压抑、焦虑时,可以试着转化为适度的情绪反应,并通过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如采用言语自嘲的方式,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发泄,把心里烦恼向咨询员倾诉,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到有益的文体活动中等。语言调节可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进行,也可通过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呼喊的方式进行,让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还可以用文字记在日记里、博客上。
(三)行为补偿法
当因追求目的受到挫折或因个人的某种缺陷而失败时,应及时改变方向以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比如错过了一次机会后,不要总是处于追悔和失望当中,而要积极寻找新的信息,再创造一次机会。
(四)注意力转移法
在受挫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中,以缓解求职失败带来的不良情绪。个人的焦虑、苦衷不能长期憋在心里,要用适当的方式向自己信赖的朋友、家人等倾诉出来,以减轻内心中的痛苦。可参与有关心理健康的各种讲座,观看心理健康影片,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做放松训练,同时适当地参加集体活动或文体联谊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人忘记忧愁和烦恼,而且还可增加沟通的机会,增进同事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精神升华法
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自我认识,弄清楚发挥个人优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摆正关系,找准新的生活坐标。就目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知识结构而言,毕业生已经不再拥有多大的知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放下架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勇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担当重任积累经验。
总之,心理调适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去追求解决的办法。要尽量降低或消除消极的、极端的论断,对情绪给以客观评价,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并不断鼓励自己。心理调试过程中应主动接纳新鲜的事物,通过切实的行动恰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思考题
1.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大学生就业心理有哪些?
4.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情绪有哪些?如何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