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将来怎样做人,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在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指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其自身价值,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昌盛。
第一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发现和把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确定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然后做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世界观、人生观的内涵
(一)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及定义
“世界观”一词已经出现了200多年,对于它的研究也历经了200多年。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世界观,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它的特点又有哪些等问题,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苏联哲学家契尔特科夫,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给世界观所下的定义为“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一般观点或观点体系。”
20世纪70年代左右苏联学术界对世界观的定义是“世界观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及观点,其核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而近些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流行的哲学论著中,对世界观的定义为:“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表面上看这三个定义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推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三个定义对什么是世界观的理解上,其针对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苏联哲学家契尔特科夫对世界观的定义中,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这样对世界观的研究对象的界定,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整个世界到底指的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世界”这一概念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就是宇宙,正因为如此,有的著作中称世界观为宇宙观。但是人们想要对整个宇宙的认识谈何容易!马克思在谈到人化世界的时候曾指出:“世界只有在成为我们实践对象时,才会和人发生关系,也才可能被人们所了解认识。而世界的其他部分都属于自在世界,是不和人类发生任何联系的,因此这一部分的世界是人类所无法认识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是无法认识整个世界的。所以把整个世界作为世界观的研究对象,就显得范围过大,不合理了。
20世纪70年代左右苏联学术界对世界观的定义把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作为世界观的研究对象,其核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质就是意识和物质或者说是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包括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范畴中。因此,换句话说,这一定义其实就是强调世界观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可见这个定义,相比较于前一定义而言,这一定义世界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明显缩小了。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要想获得对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必须对人以及人所在的周围世界都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对两者关系的科学认识,但它却只强调了对于人自身的认识,而忽视了对于人所生活的周围世界的认识,因此这一定义也是不全面的。
而近些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流行的哲学论著中对世界观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定义就纠正了前两个世界观定义的不足,但它还是有一些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强调了对人所生活的世界的了解而忽视了对人自身的了解,因此这样的界定有些片面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三个关于世界观的定义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这里,本文通过分析世界观的形成过程重新对世界观进行科学的定义。
1.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世界观是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内部的基本因素和动力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都对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1)内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世界观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基本因素和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完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的世界观的形成,是离不开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
世界观形成的第一步就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知识。知识是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它是形成任何形式世界观的前提条件。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就有可能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们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实现的。人们通过生活实践以及学习活动获得了有关自身、所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人们获得的是什么样的知识,都将为其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获得了知识后,人们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就会以自己的评价标准把各种零散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并对这些知识进行评价、舍取,从而形成各种观点,但这时候的观点是零散的。有些人就以零散的观点为基础形成自己零散的世界观。而有些人会把这些零散的观点理论化,从而形成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无论是零散的观点还是系统化的理论都形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一个人所建立的世界观是什么类型的,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就基本确立下来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人的世界观就基本形成了。
当然世界观的形成也不是只有基本因素发挥着作用,这里也离不开动力因素的作用。
首先,在人们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前面我们说到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只有人们产生的需要才可能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而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有可能获得对于人自身、人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所以知识的形成离不开需要在中间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知识转化为人的观点和理论的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巴拉诺夫等人曾指出“知识只有经过人的感情与感受,才能被纳入人的观点的总体系,并转化为信念。世界观不仅体现在人的观点和信念中,而且体现在他的情绪、情感与感受中。情感由于渗入到人的观点和信念之中,所以成为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充分说明了在知识转化为观点和理论的过程中情感的重要作用。
而在世界观最终确立的过程中,意志、信念、理想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世界观尤其是科学世界观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形成并稳固的,因此这就凸显出意志在世界观中的重要作用了。人们在实践、生活及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形成对于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与人关系的一定认识和看法。但是随着实践的展开,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这就会对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产生一定的冲击,有些人的世界观在这种冲击下会发生变化,而有些人则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世界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意志的问题。
信念是人们对于观点和理论认为它是可信的,并经过认识加上确信等因素后形成。这其中当然也有情感的成分在里面。信念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凝聚作用,它保证世界观的顺利建立。所以没有信念的存在人们的世界观就不一定能按照特定的方向建立起来,没有信念的存在,即使已经建立起某种世界观也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而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它是信念所指向的目标对象。而且在人们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理想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目的,就需要某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指导,这种精神力量之一就是远大的理想。
可见,世界观就是在内部的基本因素和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形成的。
(2)外部环境对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出生、成长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人的思想得以形成。因此人的们世界观的形成也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于世界观形成的影响体现在世界观形成的各个环节中。
外部环境对人们获取知识的影响。前面我们说道,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生活实践和学习教育。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就是生活经验,而通过学习教育所获得的是书本知识。生活实践是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实践的范围有多大,它的程度有多深对于人们能获得多少生活经验以及所获生活经验的深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古代的人们由于交通等问题的影响,一辈子只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内,因此他们就会认识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且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水平很低,因此当时的人们只能被动地服从自然,这样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所获得的认识也就很有限。而到了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突破地域的局限去见识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外太空,这使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和程度都大大加深,而且这时候的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认识到人们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较大的。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对于生活经验的获取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在人们通过学习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什么人们在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后在大脑中所留下的知识是不同的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知识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很多现实问题一致时,人们就会接受它。但如果两者有冲突时,这种知识就会遭到质疑,甚至是否定。所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会使人们对于获取知识产生信与不信两种不同的态度。
外部环境对人们观点及理论形成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知识进行评价、取舍、整合,从而形成观点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了。一般而言,人们的评价标准都是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个标准,人们对于社会环境具有趋同性。当然在一定的环境以及某些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下,一些人的评价标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一个人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也就使知识转化为观点及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
当然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动力因素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因世界观的形成过程重要是三个基本因素的层层递进过程,动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影响作用,因此在这里就不具体论述外界环境对动力因素的影响作用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外界环境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世界观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外界环境对世界观教育的影响。
2.世界观的定义
根据对上面三个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观主要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而要获得这些看法就必须对人自身、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都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因此把世界观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自身、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合理一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世界观应是人们对于人自身、对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其核心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二)人生观的定义
人生观的含义学术界大体有广义、狭义两种看法。
1.广义的人生观
邱伟光在《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认为:“人生观的内涵包括对人生、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三方面主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的价值等理论问题的认识,还包括对公与私、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美与丑、恋爱与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在该书还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价值理论是对人生意义的评价。公私观、幸福观、荣辱观、审美观、生死观,则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吴灿华在《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观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人生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的范畴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道路等……人生基本课题主要是:信仰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爱情婚姻问题、人格审美问题、成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