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政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
“刚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书时,我暗自嘲笑,还不是老一套,无非是《政治》书改名换姓而已,枯燥、死板。”微固学院2006级的温恒娟同学说道。但是一学期之后,她改变了看法,“这门课让人感觉轻松、愉快,而且获益匪浅。”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越来越有魅力?因为有他凭着十足的勇气和前瞻性眼光在知天命之龄开创事业新天地,有他们经历探索、挫折,收获熠熠生辉的成绩。政管学院戴钢书教授带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一路走来,科学研究作用于教学实践。他们用心血培养的80后、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如花含苞初放。
华发初生,再创业正当时
时间回到2005年底的一天。天还蒙蒙亮,戴钢书已坐到写字台前,拧开台灯,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这是他的习惯,他认为大脑在清醒时会有很多与科研有关的灵感不断迸发。今早格外的不平静,戴钢书回忆起2003年起和学校人文学院(现政管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过程。而今,博士点的申报已告一个段落,戴钢书教授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就像看着自己的婴儿在一点点成长”。
接下来呢?是继续培育这个生机勃勃的幼儿还是回到武汉大学去呢?想起武大漫若朝霞的樱花和浓厚的学术气氛,想起80多岁的母亲和那些相知相惜的朋友,戴钢书有些犹豫。别人都是孔雀东南飞,而西南地区相对闭塞,又来到一个理工科大学……
但是,想起学校党委书记胡树祥亲自点将,让戴钢书有感知遇之恩。何况他相信在电子科大这个“985”高校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对博士点的申报已融入了浓浓的情愫。“好男儿志在四方。”戴钢书说。他于2005年底举家迁来成都,“过去多年在武汉积累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将难以发挥作用”,戴钢书来不及顾及这些,就以全副的精力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
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正式批下来了。这个博士点的申报浸透了电子科技大学领导与老师20年的努力,两代人的追求。戴钢书的两个课题,两本专著《德育环境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是拿到博士点的重要砝码。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申报60选19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电子科技大学这个理工科学校终于拥有第一个全文科的博士点。在这个更广阔的文科平台上,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学科背景,戴钢书更有信心和激情展开学术遨游的翅膀。
2008年底的一天,戴钢书教授打开邮件,看着人民出版社寄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一书。这是戴钢书教授带领团队出版的一本新书。“我们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资料,服务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准备出版四本书,这是其中之一。”戴钢书教授说。书的封面是深深浅浅的蔚蓝,如海洋一般让人心旷神怡。三年来,戴钢书教授带领的团队一路走来,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也有困苦的时候”。戴钢书教授回忆起多次申报国家重大课题的情景。“人家听说是工科院校的文科,有一种天然的瞧不起”。他记得有时候已经到了最后两家PK的关键阶段,还是没有成功。他也记得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听到做报告的是综合类的名校,听众们两眼放光;听说是工科院校的,大家脖子一缩,不想听。
“要越挫越硬,不能软弱。”戴钢书教授说,“我相信火候还不够,是金子总要闪光”。戴老师闲暇时爱打篮球,和他一起打球的同学们说:“即使有时候得分落后,戴老师总是心平气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赢回来。”
凭着这种“越挫越硬”的劲儿,戴钢书教授带领团队在学术的陡峭斜坡上继续攀登。他已深深地爱上了成电校园,爱上了饱含自己心血的“婴儿”。银杏叶绿了又黄,团队老师们一起扎根在成电热土,精心培育文科之花。
剑走偏锋,文科奇葩
“能不能做一个软件来及时搜集反映学生思想的数据呢?”这是在戴钢书教授的课堂上,他上的这一门课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戴钢书教授眉头紧皱,看样子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把统计学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戴钢书教授学术研究的特色,但是如何才能把搜集数据的工作做得更科学呢?
戴钢书教授把软件开发的任务交给了朱强。朱强老师一直给政管学院的本科生上计算机的课程,2007年,他考上了戴钢书教授的研究生。
“2001年做了一次纸质的调查,20多个人做数据处理就做了一周,”朱强对纸质调查的弊端记忆犹新。“同学们对纸质调查心存疑虑,不敢完全填真实的想法。有时,几个人就填了一大堆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堪忧。”
对于这个新的任务,朱强感到愉快而激动,愉快的是自己所学的计算机和思政专业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激动的是软件开发出来,一定会大大促进团队的学术研究。
从2007年初到9月,朱强在戴钢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软件的开发。“也想找几个学生一起做,但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朱强几乎独立承担了开发工作,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软件还在不断的完善,但已经是国内思政学术界的独一份,在数据搜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像土豆分筐一样”,团队里的曹银忠副教授形象的比喻用软件进行质性材料分析。他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了有关“理想是什么”的作业,然后用NVIVO软件进行分析,非常形象细致。
而团队中更常用的是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再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
“不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采集数据准确、快速,周期大大缩短,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戴钢书教授对新开发的软件颇为满意,把这一“新型武器”迅速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研究中。
在2007年四川省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中,成都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及我校近千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在2008年的大学生人生观、历史观、社会主义观的调查中,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上千人填写了网上问卷。
这种“新型武器”同样用在戴钢书教授从1997年就开始主持的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中。历经12年的调查,无论是数据丰富程度还是数据挖掘水平在国内都是少见的,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宝藏。
这是思政、统计学和计算机学三类学科的结合。既利用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又是“剑走偏锋”,在全国思政类研究中独树一帜。
当代的思政研究就像广纳百川的海洋,传播学、行政管理、宗教学、社会学……不同学科的智慧如生机勃勃的清流奔来,激起学科碰撞融合的浪花。戴钢书教授关心着学院青年教师的成长,把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聚集起来,一方面提供各展所长的平台,另一方面为思政研究注入活力与能量。
学院青年教师杨军是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戴钢书教授把教育部重要课题“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研究”中的一本书《大学生宗教观研究》交给杨军老师来写,发挥了杨军老师宗教学博士的学科优势。
刘富胜、欧阳彬博士在国内多个著名高校中选择来到电子科技大学,看重的就是我校思政专业的发展空间和团队朝气蓬勃的态势。也是基于这一吸引力,从日本归国的王凯博士欣然来到了政管学院,加入到戴钢书教授的团队中。
老师们说:“学术带头人风气正,大家搞研究很愉快。”戴钢书教授就是这样的,正直,严谨,谦和,平易近人,在思政领域中孜孜不倦地研究。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戴钢书教授带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团队已经初具规模,在各个方向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他们把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总的奋斗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囊括了四个学科的20多名学院精英。这些都拥有博士学位的思政领域的精英们各展所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向分别规划了一系列研究方向。尤其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向,拿到了三个国家课题,成绩斐然。
“高处不胜寒。”戴钢书教授这样述说他目前的心境。是啊,思政统计分析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呢?“心理学、经济学运用统计分析已经非常普及,研究结果让人信服,但是思政的统计分析还处在少数人应用阶段。”戴钢书教授说。
“我相信,今天的特色会成为明天的主流。”戴钢书教授对于学科的未来充满信心。
用数据曲线探索学生成才之道
“我感觉人慢慢长大,理想却反而变得不那么远大和高尚了……说实话,像我们这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现阶段的梦想就是四年后能找一份好工作去回报父母,让他们享福。”这是微固学院学生陈均对自己理想的描述。
陈均的同学温恒娟清晰地记得戴钢书老师给他们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情景。这位总是笑眯眯的,很慈祥的老师有一次发了一份关于“你的理想是什么”的问卷。有些同学写的是想做著名的科学家,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我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只想实现自身价值,求真善美。”温恒娟说。
戴钢书老师用NVIVO软件把同学们的理想归为五大类,再让大家投票选最赞同的一类。让人惊奇的是那些“远大高尚”的理想得票不高,反而是平实的“求真善美”、“回报父母”的理想得到最多的共鸣。
戴钢书老师把统计工作做得很细致,问卷评比后,又做了数据分析。这不是百分比的量化,而运用了平均值、方差、结构方程等。他对结果不作评论,而是把数据分析的内容发给大家。
“很科学,很有说服力。”温恒娟拿着问卷结果,为老师的认真严谨而感动,“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感觉到真善美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社会不只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普通的人去实现自身价值。即使做最低层次的工作,靠自己努力,仍然可以很幸福”。
“80后、90后也许和大家心目中想象的不一样,他们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呼声。”朱强老师在组织问卷调查时深有感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0后一代并不像舆论认为的那样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而这次汶川地震中年轻人体现出的勇气和责任心也印证了我们的调查。”
科学的问卷调查用于课堂,用于科研,为摸索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科研的智慧结晶又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达到了“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目的。
有些老师也许会问:“思政课堂究竟教学生什么呢?英语、数学的知识是实实在在的,而思政课总觉得有点空,有点枯燥”。“同学们不仅爱听,而且听得很认真。”曹银忠老师谈到思政课堂时说。
“大学与中学不同,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找不到目标,再加上时间自由,他们把大部分课余时间浪费在了网吧。”曹银忠老师说。四门思政课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扣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
思政课的老师们也得到了同学们由衷的敬爱。大家愿意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与老师交流。“戴老师鼓励我们要坚强一点,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轻易认输,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同学们说。
在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后,一位同学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她的感悟:“我们肩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是青春朝气的一代,是展翅的鸿鹄。当我有这个意识时,心中自然涌起了一些冲动: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做专业领域的高手,做综合素质的强手。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推着我前进,这种动力的名字叫‘理想’,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在做思政研究之前,我对这一领域并不了解,甚至‘不屑一顾’。”团队的作用同样影响着年轻的老师们,朱强在进入思政研究领域后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现在知道要有底蕴,有理念,才能服人。”朱强把计算机专业特长与思政研究结合起来,“跟着老师不断研究,专业能力无形中就上去了。”
科研对于教学的影响“润物细无声”,四门思政课都得到学生好评,在学生评教中平均达到90多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成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后,不断向“国家精品课程”目标迈进。
“学校对我们期待殷殷,学校党委、行政各部门对我们支持很大,”戴钢书教授说,“我们要努力做出成绩来,与学校的工科团队媲美。”
(杨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