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寺遗址
妙华寺遗址坐落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东南1.1千米的戈壁丘陵台地上。地表遗迹分布在东西宽30米、南北长62米的范围之内。遗址原为妙华寺,“文革”中被毁。遗址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房屋建筑百余间。从残存情况看,大雄宝殿、观音殿为砖、石、土木结构,可见板瓦、筒瓦和滴水等建筑构件。各殿院落内左右两侧各有成排建筑或纪念塔等建筑物。主殿均坐北向南,中轴线从南至北有山门、大雄宝殿、二门、观音殿。院内东北角建有一座六层圆形收封鼓腹式灵塔,塔基3米见方,亚腰式基座。寺内现保存清晚期铁锅2口。采集标本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各类瓷器残片、清代铜币和建筑构件等。
儿驼庙遗址
儿驼庙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巴彦哈日嘎查境内。该庙建于清代中晚期,“文革”中被毁。地表遗迹分布在东西长100米、南北宽90米的范围之内。遗址区僧房和民居均利用有限地形建造,建有院落,分布较为散乱。现可见大殿、佛塔和部分僧民居基址,部分僧房、民居墙壁保存较完整。地表随处可见青砖、筒板瓦、兽头滴水等建筑构件。
乌西勒格城址
乌西勒格城址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乌西勒格嘎查境内。城址平面大体呈矩形,略显不规则,东西最大125米、南北最大133米,石砌墙体,两侧采用块石错缝堆砌,内部填夹黄土和碎石,墙体坍塌现象明显,两侧底部积土石成坡,现呈垄状,底宽3~3.4米,残高0.2~2.3米,东墙自北向南63米处有一处3米的缺口,应为东侧门址所在,西墙自北向南52米处有一处2.5米的缺口,应是西侧门址所在。沟谷内有一条东西向道路贯穿城址,自东、西门址处通过,宽近3米。城址内西北角有一建筑基址,北距城墙8米、西距城墙5米,基址东西长64米、南北宽46米,残高1.3米左右,现呈台状。西距基址9米处有一庙址,庙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1米,呈台状,高近0.5米。庙址东9米、20米处各有一座建筑基址,南侧与庙址大体平齐,处于中部的基址东西宽6米、南北长11米、残高0.4米,呈台状,处于东端的基址5米见方,墙宽0.8米,残高0.2~0.4米。城址内距西墙30米、距南墙26米处,有一正方形建筑基址,底部边长16米,上部边长7米,高近1米,现呈台状。建筑基址有明显的被盗掘痕迹。城址内地表散落着大量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庙址附近散落砖、瓦、滴水等建筑构件,多为西夏时期遗物。
双石盒子采石场遗址
双石盒子采石场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巴彦朝格图嘎查境内。遗址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分布在1平方千米的范围之内。遗址区内分布有8处采石点,最大一处东西宽95米,南北长128米。采石场中心区域由东、北两座整体石质为红色砂岩的山头组成,山体上有多处采集石料时所留下的凿刻痕迹,采石面全部在山体西侧,周边散落有大量废弃角料。采石场石质为红砂岩,与西夏王陵中出土的人面大理石柱石质相同。采石场距西夏王陵仅25千米,据此推断,西夏王陵建设所用部分石料有可能取自该采石场。
娜仁希勃城址
娜仁希勃城址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查干扎德盖嘎查境内。城址平面不规则,依地势沿山脊及山鞍部建造墙体,将三道山脊连成一体,略呈葫芦状,城址南北最大176米,东西最大241米。墙体采用不规则石块堆砌而成,现倒塌严重,大部分墙体仅存底部,墙基宽1~1.4米,残高0.2~0.8米,门向不清。城内无其他设施,内有两道沟谷,大体呈南北向。西北38米处山顶上,无墙体痕迹,东南侧有两处山水沟出口,无墙体。西南山鞍处山体塌陷形成31米的缺口。
哈日毛日图墓葬
哈日毛日图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阿日呼都格嘎查西北境内的一处石质山间台地之上。墓冢东西长4米,南北宽3米。墓葬由片形石板围成圆形,石圈高处有一块石板直立插入土中,石板上无任何文字及图案。周边未见遗物。
纳木日增西墓葬
纳木日增西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查干敖包嘎查境内。墓葬是由大块片石插入地表围筑而成的一个圆形石圈,东西长2米,南北宽1.5米。石块上未见任何文字及图案,其墓葬形式不明。地表未见遗物。
纳木日增东墓葬
纳木日增东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查干敖包嘎查境内的一处山坡之上。墓葬东西长2米,南北宽1.6米。墓葬是由大块石片插入地表围筑而成的一个圆形石圈,有少量石块散落于地表。石块上未见任何文字及图案。地表未见遗物,具体年代尚无法断定。
敖包图哈日东墓葬
敖包图哈日东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查干敖包嘎查敖包图哈日东侧一处山坡之上。墓葬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75米,是由大块长条形石板插入地面围筑而成的石圈墓冢,石片高出地表0.35~0.63米,无任何文字及图案。周边有少量石块散落于地表。附近未见遗物,具体年代无法准确断定。
西勃图墓葬
西勃图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特莫乌拉铁矿西南处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由2座石圈墓冢组成。墓葬分布在南北长10米、东西宽3米的范围之内。北侧石圈墓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3米,南北宽2米,单排石板竖插,石板高出地表0.1~0.25米。南8米处的墓葬被洪水冲垮一半,现基本呈半圆形,直径约为3米,同为单排石板竖插,石板高出地表0.1~0.2米。从墓葬形制来看,初步推断其为突厥墓葬。
西勃墓葬
西勃墓葬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科泊嘎查境内。地处一条山谷之内,由一大一小两个石堆墓冢组成,两座墓葬相邻,分布在东西长14米、南北宽6米的范围内。墓葬全部由附近所产黑色沉积岩碎块堆积而成。周边未见遗物。
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处于“定远营古城”内的中部。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代扎萨克多罗郡王阿宝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小庙基础上扩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为王府家庙,故又称“王爷庙”。延福寺坐北朝南,三重院落,中轴对称布局,原有殿堂282间。
广宗寺
广宗寺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图日根嘎查,坐落在贺兰山主峰巴音笋布尔西北麓一个群山环抱的峡谷地带,建筑群分布在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的范围之内。寺庙坐北朝南,由西向东排列,原有建筑15座,2000多间,是阿拉善著名的八大寺庙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藏传佛教寺庙。广宗寺俗称“南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五年御赐“广宗寺”金字匾额。“文革”中除佛教岩画、崖刻和双白塔外,其余的寺庙建筑均被毁,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宗教活动以来,逐步修建了大经堂、黄楼庙、红庙、多杰帕姆殿、财神庙、六世达赖喇嘛荼毗塔等佛教建筑。
福因寺
福因寺坐落于贺兰山中部,建筑群分布在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的范围之内。寺庙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大多坐北朝南。福因寺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阿拉善第五代王爷玛哈巴拉上报清朝理藩院,赐名“福因寺”,并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福因寺”金字匾。原有藏经塔、小喇嘛庙、策楞庙和塔庙等大小寺15座,893间,均为汉藏式砖木结构,因地处定远营北,俗称“北寺”,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近年来,在塔庙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两座藏式白塔。
达里克庙
达里克庙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陶力嘎查境内。建筑群分布在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35米的范围之内,是典型的歇山式和汉藏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达里克庙现存有大雄宝殿、拉卜楞和吉斯三座古建筑,度母殿和观音殿在“文革”中被毁。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吉斯(帐房)、拉卜楞(活佛下榻处)、八塔、活佛灵塔以及僧房等。达里克庙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属于福因寺。
昭化寺
昭化寺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超格图呼热嘎查境内。建筑群分布在南北长115米、东西宽75米的范围之内。昭化寺主要建筑风格为汉藏式,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和院落等。院墙四周设有马道、垛口等,墙高4.4米、马道高2.75米,四面墙壁都设有出水,有较强的防御功能。昭化寺也称头道湖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光绪二十九年御赐“昭化寺”藏、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字匾额。昭化寺是阿拉善八大寺庙之一,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早期到阿拉善驻锡讲经和圆寂后最初肉身下榻的地方。“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大雄宝殿、菩萨殿和院落用作粮库得以保存。附近另有多处清代古民居。
承庆寺
承庆寺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辉图高勒嘎查。承庆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265年的历史,是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之地。寺庙大殿外围筑有院墙,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0米,南北长50米。大殿处于院落北侧,院落西侧建有僧房,共20余间。寺院围墙西南建有佛塔一座。承庆寺东北1.5千米处为神树。院内钟亭悬挂一铁质大钟,底径90厘米,高87厘米,上书“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吉日供奉,普悦寺神钟一口敬叩”,由蒙、汉、藏、满四种文字书写33人姓名。
图克木庙
图克木庙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希尼乌素嘎查。清中晚期,图克木庙由原妙华寺迁入本地。该庙为汉藏式结构,大体坐北朝南,略偏东。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形成一中轴线,大雄宝殿前边两侧建有僧舍。院内东北角建有一座六层圆形收封鼓腹式灵塔,塔基边长3米,亚腰式基座。寺内现保存清晚期铁锅2口。
阿拉善王府
阿拉善王府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处于“定远营古城”内的东部。阿拉善王府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历经九代十王营造。王府现平面格局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81米,南北宽73.5米。王府坐北朝南,纵深三进,分三路横向布列,中轴对称四合院式布局,尚存府门、过厅、大厅、回廊、东西厢房等建筑物,建筑多带檐廊、大木硬山或大木卷棚硬山顶。建筑群东侧主要为王爷及眷属住所。王府内的建筑物既有蒙、汉式建筑风格,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民族建筑的风格,东北角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栋中西结合式房屋吸取了西洋建筑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