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一条教义,就是“忍”。“忍”是扫却心头诸般魔障的佛宝,“忍”是修心修性的法门。是以,世人当须谨遵佛家的这条教义,修忍耐之德,修忍辱之心,此方为“伸”的正道坦途。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忍辱方能成大事”的佛理,助世人降低姿态,修得一颗解脱心。
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修得谦逊心,得自己助,得世人助,得天地助
在佛看来,“不识己”是俗世之人的一颗愚昧之心常常会生起的魔障。“不识己”,就是不知自身之所长,不晓自身之所短。“不识己”,往往会在心灵世界生出自己一个虚妄之相,误以为这个虚妄之相就是自己在大千世界里的面目。而这虚妄之相,大多是傲慢之相、得意之相、骄纵之相,而非谦逊之相、淡泊之相、谨慎之相。世人若为这虚妄之相所迷惑,那么不仅不识己,而且不识人,既不识己,又不识人,安能洞悉禅道?
俗世之人,大有好学上进者在。然万事正如佛家所言,“存乎一心”,既然有上进之心,则对师长应有一份恭敬。倘若恃才傲物,那么心中便是生了魔障,再也容不下这大千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一影一像。即使遇到比自己术业精益之人,恐怕也会因为本心被魔障所困,一双肉眼再也分辨不出哪个是真高人,哪个是真庸才了。所以,好学者当将谦逊之道“存乎一心”,如此方能“心如清澈之水,不起丝毫泥尘”,“引得活水来,归入无际海”。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喜欢绘画,可是却不能遇到名师。苦闷之下特地来到法门寺,向方丈释圆禅师求教摆脱苦闷的方法。
这个年轻人对方丈说道:“我一心一意地学习绘画丹青,可是至今却没有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甚至有些人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贫僧虽然不懂丹青,但平时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那就劳烦为贫僧留下一副墨宝吧。”
年轻人说道:“画什么好呢?”
释圆说道:“贫僧最好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古朴典雅的茶具,施主能否为我画一只茶杯和一只茶壶呢?”
年轻人痛快地答应了,于是释圆禅师命人奉上笔墨,只见年轻人寥寥数笔便画出一只倾斜的水壶和一只造型典雅的茶杯,茶壶中有一股茶水徐徐流出,注入杯中。年轻人画好后得意地问道:“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摇了摇头道:“画虽好,但是茶壶和茶杯的位置弄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年轻人不解道:“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笑道:“原来施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却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高,香茗又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
年轻人一下子醒悟了过来,自此虚心求教,果然在绘画上取得大成。
释圆禅师用茶杯与茶壶做譬喻,清扫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一份傲气,助其终成正果。其实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若想有所大成,当放低姿态,容纳百家之所长。若是自视甚高,夜郎自大,到时莫说有所精进,恐怕因这自满之心反而停滞不前甚至一落千丈。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年轻人几乎在心头都有一个相同的魔障,这就是浮躁。浮躁乃是心中之毒,任这毒流肆意流淌,心灵世界里的谦逊、踏实、恭谨等等。“正相”便会为其所吞。心中只剩下“孽相”,那么在红尘里行的诸事,往往也会结出孽缘。
比如说一些大学生觉得自己毕业后应该从事一些高级别的工作,因而宁可在家里充当“啃老族”,也不愿从事低层次的工作。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一种鄙夷低层次工作者的心态,觉得自己不能与这些人为伍。但是任何一份工作都可以使人进步,心中挑肥拣瘦,其实就是错过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现在没有一个低姿态,以后又怎么能登到更高的地方呢?
佛家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世人却往往为虚荣心、自大心、卑贱心等诸多心魔所困。这心头的种种魔障正是要被禅道佛法度化的地方,世人若能将一颗尘心从中解脱,自可修圆满之功德。
……但凡世间人,皆可为吾师。
忍辱不是一时的忍耐
冷静对待羞辱
佛家说三丈红尘既然本就残缺,那么芸芸众生自会因这残缺而生出诸般因缘。既然是因缘,那么自然有得意失意之分,自然有扬眉低眉之时。得意扬眉之时,莫要心有骄慢;失意低眉之际,莫要心有悲怨。因为正如佛家所言,既然是因缘,那么自然有始有终,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方是正途。
但既然佛家早有论断,揭示出众生本是受苦之身的禅机,那么世人之一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既有不如意,那么世人就应学会忍让,尤其是屈辱加身之时。佛家说世人受辱之后,大多嗔心立起,倘若不能浇灭心头的怒火,孽缘便会因此而生。若想让孽缘不生,则必须隐忍不可。佛家的《金刚经》教诲世人说,一切佛法皆形成于“忍”,没有“忍”那么就不能成就布施持戒,由此可见学会隐忍对于修习佛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而佛家的诸多高僧皆认为,忍辱与忍耐是不同的,忍辱是舍弃了“人相”、“我相”,是心灵世界的真正超脱,而忍耐只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一时之忍,心中还存有一份执念。是以,忍辱是大忍,忍耐是小忍,世人若想修成正果,则必须学会忍辱这样的大忍之道。
有个性情暴躁的年轻人,总是会为一点小事就向他人大打出手,因而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来往。但这个年轻人倒觉得无所谓,自己整日闲逛倒也轻松自在。
这一天,这个年轻人来到大悲寺,看到里面有一位禅师正在讲佛说禅,于是走进去听了听,没想到听完后顿时觉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真是糊涂,于是对禅师说:“禅师,我以后再也不为一点小事就对别人拳脚相加了,以后就算是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也会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完后笑着说:“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需你去擦呢?”
年轻人听完后说道:“怎么能忍到这个地步呢?”
禅师说道:“你权当这口水只是停在脸上的蚊蝇,并不是什么口水,不就可以忍受了吗?”
年轻人说道:“那要是对方挥拳过来呢?我又该怎么办?”
禅师说道:“不过一拳而已,也当做是蚊蝇了。”
年轻人听了,觉得禅师的话太无道理,于是举起拳头挥向禅师,并说道:“你现在怎么办?”
禅师说道:“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应该打痛了吧。”
年轻人顿时了悟。
故事中的这个年轻人其实刚开始做到的并非是忍辱,而是忍耐,所以当禅师说“口水自干”的时候,这个年轻人便觉得无法忍受了。其实这个年轻人能做到的忍,也是大多数俗世之人所能做到的,但是若想修得一颗佛心,就必须达到禅师所讲的“口水自干,权当蚊蝇”的大忍之境。而禅师面对年轻人打过来的拳头时,心中做到了“无一辱”的境界,这便是“离相忍辱”,乃是忍辱的至境,世人若能做到这“离相忍辱”,那么这红尘俗世中的肉身即是极乐净土里的真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能将忍耐做到,却无法做到忍辱。比如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事件”,便是只做到了忍耐而没有做到忍辱而产生的恶果。马加爵虽然对室友们加之己身的屈辱做到了一时的忍耐,但是这忍耐反而使他心头的怒火愈来愈炽盛,终于爆发了出来。倘若他能够为了父母、为了未来而忍辱下去,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也许他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见,忍耐只会让怨恨越积越深,只有忍辱可以使仇怨永沉心海,再也起不了波澜。
佛家的《金刚经》有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菠萝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这几句佛经就是告诉我们,忍辱也是多余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辱。世人若能将这几句佛经的教诲铭记在心,那么当可立地成佛。
……浮华红尘本一梦,何须铭记受辱身。
稳定情绪,心得解脱
守住清静之心,胜念十方诸佛
在佛的眼里,红尘本纷乱,俗世自繁杂。生活在这红尘俗世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受这红尘俗世的纷乱繁杂困扰着。而世人之一生,大多时候处于一种波澜不起的业缘之中,平平淡淡。因此偶有风吹草动,一颗尘心免不了为其“石落古井,水波四起”。尘心既然乱了,那么业缘自然随着尘心而变。尘心若是因一些琐碎之事而生出怨气怒气,那么业缘自然会因这怨气怒气而在平稳之中生出变故,甚至结出恶果。
佛家劝诫世人,不为荣喜,不因辱悲,嘈杂琐碎,不上心头。心灵世界落得个清清静静,人生自然落得个逍逍遥遥。
有一位妇人经常会为一些琐碎之事动不动就生气,因此心情上总也高兴不起来。她深知这样下去的话,自己的身体可能就要被气坏了,于是决定向附近寺庙的禅师求取能化解心中怒气的方法。
禅师知道这位妇人的来意后,把她带到了一间禅房,当妇人进去后禅师突然把门锁上了。这个妇人当时气得跺脚大骂,但是不管她怎么骂,禅师都不理会,妇人不得不将骂声转为哀求之声。但是禅师仍然不为所动,直到妇人沉默了下来,禅师才在门外说道:“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说:“我现在只气我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受罪呢?”
禅师说道:“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于是禅师不再理会。过了一会儿,禅师又问道:“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已经不生气了。”
禅师说道:“为什么?”
“因为生气也无济于事。”
禅师听完后说:“你的气还没有消,只是暂时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剧烈。”禅师说完又离开了。
当禅师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禅师:“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
禅师说道:“心中还有值得不值得之念,还是有‘气根’。”说完又走了。
当太阳偏西时,禅师的身影刚刚出现在门外,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
禅师说道:“这回我可以让你出来了。”
禅师帮助这位妇人消弭心中的怨气,告诉她要学会原谅自己,学会消除“气根”,其实不也是在扫除蒙在我们心头的灰尘吗?人生本就乐少苦多,若再因为琐碎之事而将原有的快乐也驱散殆尽,那么这样的人生难道不痛苦吗?
对于当下很多的年轻人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变快,在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时候,往往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而是动不动就肝火大起,这样一来不但伤了他人,而且又伤了自身。所以,当心中起了些许不满的时候,应当告诫自己此乃心头魔障,只有克制住一时的怨怒,方才不引孽缘上身。
修佛悟禅,其实就是修一颗从俗世解脱出来的心。而在修此心之前,世人需对红尘中的纷纷扰扰持有一份乐观豁达,正如佛家教诲的那样,“守住清净之心,胜念十方诸佛”。有了一颗清净心,那么佛心自然水到渠成。
……做一天干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