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盈与亏之间的转化妙理,正是大千世界的至上禅道。世人之心若能悟透此番妙理禅机,自然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盈与亏个中转化的玄妙所在,告知世人“求全本是妄想,完美本是虚幻”的佛理禅道,劝诫世人以“度”为处事之本,从而助世人保周全身,立安逸命。
凡事都要有度,一切都要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方不坠地狱
佛家说世间万事万物,万人万象皆有因果。那么因起果灭,就是一个可以终结的过程,既然可以终结,那么就是有“度”。“度”是人生的佛理禅机,激流勇退、功成身退这些词说的就是“知度”对世人一生的妙处裨益。戛然而止方有绕梁三日的余味,非要到曲终才肯收手,恐怕得到的也是人散的怅惘失落。而佛祖不也曾说,只度有缘之人吗?可见,修佛之人更需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否则的话就会深深陷入佛家所说的“执”而无法自拔。
世俗之人行事,也须牢记“适可而止”这四字,否则善缘也会因贪心而结出恶果。相反,如果懂得这四字的真谛,那么心中便好似多了一面明镜,能将世事的因果转化看个通通透透,自可免去不必要的麻烦,安享应该享受的福泽。
其实佛家所说的“放下屠刀”就是一种“止”,做到了“放下屠刀”的“止”,自然结出成佛之缘。
一位禅师下山向世人宣扬佛法,路经一家店铺,看到里面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由青铜打造而成,体态安然,栩栩如生。禅师想:若是能将这尊佛像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养,这真是一件好事。于是禅师想要买回这尊青铜释迦牟尼像,但是店主开口就是五千两,禅师只好摇摇头而去。
禅师回到寺中,向众僧人谈起此事,众僧便问禅师打算花多少钱买下这个佛像。禅师回答说:“五百两足矣。”
众僧诧异道:“这怎么可能?”
禅师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芸芸众生往往欲壑难填,最终得不偿失啊。佛慈悲,当让他只赚这五百两。”
禅师说道:“我要让其知道忏悔,你们接下来便按我的吩咐行事。”
于是弟子们一个接着一个下山,到那家店里与店主为这个佛像讨价还价,直到第九个弟子来时,这尊释迦牟尼像已经低到了二百两。但是佛像还是没有卖出去,这个店主为自己的贪婪后悔了,决定下次有人买时,多少钱也要卖。
这时候禅师又出现在了这家店里,要以五百两买下这尊佛像,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决定送禅师一具佛龛台。
禅师得到了这尊佛像,谢绝了赠送的佛龛台,说道:“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故事中的那个贪心的店主,最终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代价。其实禅师在惩罚这个贪心店主的同时难道不是在告诫世人,莫要被自己心中的贪念蛊惑,有节有度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福泽与幸运吗?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世人之心往往为金钱所蛊惑,有些人对金钱的追逐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些人不惜触犯法律的威严,也要将那些黄白之物纳入自己的腰包。更有甚至,一些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因为财产纠纷而致使亲人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反目成仇。我们不是在一些法律节目经常看到一家人为了争夺财产而将关系搞得四分五裂吗?在金钱面前,亲情竟然连一点分量都没有。这不就是因为对金钱的疯狂追逐而导致的一种既可笑又可悲的现象吗?
“度”本身就是若有若无,时现时隐的禅机,“知度”就是对这禅机的感悟与运用。知道有“度”的存在,却不晓得自己还须“心知度,身行度”,那么就犹如向往自由的风筝非要挣开丝线的束缚,追逐大海的舟船非要无视舵手的掌控,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为天空的狂风所撕碎,为大海的巨浪所击沉。是以,适可而止,方能在正果的面前不错迈一步。
……知晓规律,懂得尺度,则可得正果。
凡事量力而为,莫要自取其辱
俗人肉身之时,安为罗汉金身之能
佛祖讲不度有缘之人,其实也就是说佛祖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佛祖况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是以,世人凡事需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并不是畏手畏脚的胆小之心,而是自知之明的清醒之心。但凡知晓量力而行之人,必然心如明镜,早就将自身在这面心境之上照了个通透,“识得己身真皮囊,不为虚华做假身”,如此一来自然活个逍逍遥遥明明白白,心灵世界便可宁静空明,反而悟得到那些不自量力之人悟不到的人生禅理。
但是世俗之中总有一些佛家所讲的愚昧之人,因为心头起了虚荣的魔障,即使心知力有不及,但是仍要以身试之。这其实就是破除不掉心中的执念所致,这执念,便是对虚荣的贪求,对世人艳羡赞美的贪求。但殊不知艳羡赞美不仅可以成为人生的甘泉,亦可以成为人生的毒酒,可以养人,也可以杀人。而最终会得到何种业缘,就要看世人之心是何种修为了。倘若一颗心处处想要高人一等,时时想要压人一头,为此非要去做一些力所不殆之事,那么最终恐怕贻笑大方。
方丈有一次为弟子讲禅,突然说道:“我给你们讲另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
于是方丈讲了起来——
自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后,有一只乌龟想自己也可以赢过兔子,于是便向兔子下了一封挑战书,要和它比赛跑。消息很快传遍了森林,这时候一些小动物劝乌龟放弃这场比赛,因为上次纯粹是兔子的失误,这一次历史是不会重演的。可是乌龟不听,它觉得自己凭着坚强的毅力一定可以让历史重现。
比赛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来观战,兔子和乌龟各自做好了准备,乌龟看了兔子一眼,始终相信胜利是属于自己的。
哨声响起了,兔子向前一跃,立刻跳出好几步远,然后直奔终点而去。再看乌龟,顶着厚厚的壳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着,照此下去真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遥遥领先的兔子窜到了一条溪边,这里喇叭花开得正欢,兔子为这美景所迷,干脆躺下来休息,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乌龟一步一步地趋近兔子的身边,看到兔子又睡着了,心里想这回胜利肯定属于自己了。谁知这时候兔子忽然醒了过来,看见乌龟已经反超了自己,急忙向前一跳,三窜两蹦又把乌龟甩在了身后。不用说,这回冠军肯定是兔子的了。而乌龟此时还在坚持,动物们看到一步一步往前挪的乌龟,只觉得可悲可笑。
方丈讲完这个故事,说道:“坚持虽然是可贵的品质,但也要量力而为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龟兔赛跑乌龟取得胜利本就是机缘巧合,而不是万物本身的规律所致。若非要背理而为,那么最终也不过是落得个凄凄惨惨为人耻笑的下场。方丈为弟子们讲解这个道理,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切皆有天道,世人须行可行之事,收妄念臆想于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常常会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极限的事,最后不仅为自己带来苦痛,还要落得别人的笑柄。比如说曾红极一时的“绵羊音”,在有些人看来是独树一帜,但有些人却觉得是对音乐的侮辱。其实世间曲乐,但以“百灵之音”来形容,还没有听说过用绵羊之音来形容的。不是曾出现过评委因为“绵羊音”的晋级而愤然离席的一幕吗?尽管有赏识之人,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绵羊音”纯在自取其辱,犹如小丑一般供人取乐后便会被遗忘。可见,不自量力实是可笑可悲。
佛家早就告诫世人,一切皆需顺其自然,莫要强求强索。世人若是能谨遵法旨,听从佛的教诲,那么人生自可得安宁,心灵自可得平静。
……顺其自然,本心自可超脱;万事随缘,己身当能逍遥。
红尘本残缺,抛却求全念
万象皆是残缺象,世人皆是残缺身
在佛的眼里,无论是西方极乐净土还是世俗的三丈红尘,其实都有着自身的残缺。但是这些残缺不但不是瑕疵,反而犹如一颗美人痣,平添了不少光彩。可见,“抱残守缺”也是一种禅理。要知当年唐僧取得真经之时,不也向阿傩、伽叶二尊者缴纳了些许“人事”,才取回有字的经书吗?由此可知,完美只是世人心海升起的虚幻泡影,是心灵世界的痴迷。世人行事当适可而止,无需绝顶凌云,要知山麓也有其迷人的风景。
但是世俗之人往往为贪毒所害,始终对眼前拥有的一切难以满足。而这贪不仅仅是指数量上的贪得无厌,也包括对质量上的苛刻追求。但却不知心中生起魔障,本就让心灵落入了残缺之中,心既然不全,那么得来的一切在心里也都是不全的。
在佛家的《百喻经》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子娶了一位貌美如花、温柔贤惠的妻子,但美中不足的是,自己的妻子长了个酒糟鼻子,在原本精致的五官上显得非常突兀怪异。为此,丈夫对妻子的鼻子整日耿耿于怀,愁容多于笑容。
一次,这位男子外出经商,路过一个市场,见广场上有人贩卖奴隶。奴隶是一个单薄瘦小的女孩子,她用一双含泪惊恐的眼睛看着四周,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被谁买走。这位男子仔细端详着女孩子的容貌,发现这个女孩子的鼻子长得端端正正,十分好看,于是决定把她买回家。
这个男子带着小女孩回到了家里,见到妻子后,一刀割下了小女孩那端端正正的鼻子,对太太说:“你看,我为你买了一个端正的鼻子。”就在妻子还诧异的时候,这个男子忽然又把妻子那个酒糟鼻子割了下来,然后迅速地把那个端正的鼻子往妻子脸上嵌贴,可是无论怎么样,这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黏在妻子的鼻梁上。
故事中这个可怜的妻子,不但没有得到丈夫为自己买回来的精致鼻子,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鼻子。这个糊涂的丈夫本意是追求完美,谁曾想反而将原来的美破坏掉了,真是得不偿失。这个教训足以警戒世人,完美不仅不存在,而且还会破坏原本的美丽。世人须谨记此训,方可不做后悔之事。
完美本来就是一种奢求,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出于虚荣之心,力争做到尽善尽美,殊不知反而弄巧成拙,落人笑柄。比如说2010年春晚,赵本山表演的小品《捐助》,在网上被评为最差的春晚节目,但是在“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爱的节目”评选中,这个小品却获得了语言类节目一等奖。赵本山连续几届春晚获得语言类节目的第一名,其实本身就将自己驾到了一个高度上,倘若一下子将第一名的宝座拱手让人,恐怕也是不光彩的一笔。而且赵本山本来就是春晚的台柱子,第一名也理应归其所有。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爬得越高也就会摔得越惨。春晚节目组这次硬生生将头奖颁给了赵本山,可以说是对赵大叔这么多年对春晚做出的贡献的一种奖励,但是与网上的反应情况相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追求完美反而让赵本山骑虎难下,颁出去的奖其实就似在给他抹黑。其实若能激流勇退,淡出春晚的舞台,不去计较这些虚名,那么自然会活得轻松自在。
佛家劝世人破除妄执,而妄执又是什么呢?妄执是不自量力的一意孤行,妄执是求全求美的痴心妄想。心中起了妄执,那么又怎么可能领悟到真正的佛理与禅道呢?要知道,佛禅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啊!正因为这份不完美,才有余地让世人领略到不同的妙谛,完整之禅只会令人心魔横生,永远难成正果。
……残缺本来就是美。
完美之禅道,在于不求完美
不圆满是真圆满,不完美是真禅道
佛家看来,不圆满的人生,存有缺憾的人生,才是人生的本相。所谓的完美,其实是迷惑世人的魔障,披着一件炫目的外衣将世人的心目迷惑,让世人误以为那件华美的外衣之下必然是至善至美的缘业,但其实这外衣之下,乃是诸种孽缘。这孽缘便是要将世人的心脱离真正的禅道,引向魔道的深渊。
佛家把这个红尘俗世称之为“婆娑世界”,而“婆娑世界”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能容纳世人诸多缺陷的世界。佛家既然都将这个世界的本质告诉那些修佛修禅之人,那么这些人在修佛修禅的时候,又怎么能忘记教诲,反其道而行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禅道呢?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生了三个漂亮的女儿,而这三个漂亮的女儿,都拥有一头让人羡慕的乌黑秀发。因为这头秀发,国王还给了这三个女儿一人十个漂亮的发卡。
可是有一天,大公主醒来时发现发卡少了一个,她觉得父王给了自己十个,如今却只剩下九个,她怕父王怪罪,于是便偷偷到二公主房间,拿走了一个发卡。二公主发现自己少了一个发卡后,也怀着和大公主一样的心态到三公主房间里偷了一个发卡,三公主发现发卡少了一个后,也没有太在意,觉得反正还有这么多的发卡,何必弄得自己不开心呢?
哪知第二天,邻国的王子忽然来拜访国王,对国王说:“陛下,昨天我养的鸟儿突然叼回来一个发卡,我想这么漂亮的发卡应该归公主们所有,所以我这次来是物归原主的。”
国王把三个女儿宣到了宫殿,三位公主看到英俊的王子都芳心暗许,可是当国王问起谁丢了一个发卡时,大公主和二公主都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这时三公主站出来说自己丢了一个发卡。于是王子亲手把发卡还给了三公主,在两个人手指接触的刹那,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不久后王子迎娶了三公主,两个人过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中的大公主和二公主,虽然延续了所谓的完美,但是错失了一段良缘。“完美”不仅没有为她们带来满足感与幸福感,反而让她们心生懊悔。而禅道的本相,并不是故事中的十个发卡,而是九个。“缺失”,正是禅道的真谛所在。修佛悟禅之人若能了悟此理,自可修得一颗佛心;俗世之人若能了悟此理,自可去除诸多烦恼。
但是现实之中,往往有些人力求完美,结果反而弄得自己的心灵世界受到苦痛的煎熬。比如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女子气枪选手杜丽由于想为祖国赢得首枚金牌,心理压力过大反而影响发挥,连三甲都未曾进入。其实这就是心灵的一种妄执,这种妄执最终会给世人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果。杜丽不就是在赛后痛哭流涕吗?所幸后来她赢得了一枚金牌,而我国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又列居奖牌榜第一,可谓是皆大欢喜。既然有了最终的善果,那么就把痛失首金权当是一幕花絮,一首插曲,不也能咀嚼出一股别样的味道吗?何必非要十全十美,“十全九美”不已经是深厚的福泽了吗?
佛说一念之间,善恶忠奸便现出了模样。其实一念之间,现出模样的又何止是善恶忠奸。一念之间,可能就登得了佛境的大门;一念之间,也可能堕入了魔道的深渊。一念之间,醒悟完美原来不存在;一念之间,洞悉留有余地才是禅。世人若能秉持正道的“一念之间”,那么“一念之间,我即真佛”。
……禅不需完美,佛亦有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