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购置家电的选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交友。平时,我应该算是平易近人的性格,交友的热情也无比地高涨。久而久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成为了我的朋友,朋友的圈子像滚雪球般“失控”般壮大着。
“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不是讲友谊地久天长,而是在表明朋友的功能性。不可否认,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也会结交功能性的朋友。功能性的朋友少了一些贴心的情谊,多的是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当实用价值占了上风,功能性朋友的多寡实际上成了身份的象征。当别人在办事难的“旋涡”中苦恼时,在功能性朋友的帮助下,有的人却左右逢源。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总会拥有多余的功能性朋友,就像家电被长久“闲置”的“超前”功能。家电的功能越多保修的机会就越大,功能性朋友越多维持友谊的成本也越高。久而久之,功能性朋友的功能就像身体里的阑尾,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小的负担,但是怕痛的个性又让我们不忍割除。
与其,被家电和朋友的“超前”功能烦恼,倒不如最初选择时崇尚简单。有人说过,简单其实就是一种美,从现在开始我们理性选择,这样的美就真的可以拥有了。
无交集不朋友
“朋友是一生一世的”,这样的话很励志、很温暖,但是却并非完全正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朋友注定是过客,在未来的岁月里渐渐没了消息,甚至也没了联络的热情。但是,我们也毋须太过遗憾,朋友的来来去去,本来就是人生大戏的必然。
曾经,有十年没联系的高中同窗,千辛万苦找到我现在的手机号码。隔着十年的光阴,我们在电波两边聊过去、聊现在或将来,可以用相谈甚欢来形容,还信誓旦旦地约好常联系以及同游母校。挂断电话,却并没之前的心潮澎湃,甚至同窗的面容依旧模糊,一切就风轻云淡地过去了。此后,这位同窗再没和我联络,我也没主动给他打电话。或许,生活的变迁让我们没了交集,昔日点滴的同窗情一通电话的追忆就足矣。
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词“无篮球不兄弟”,套用这句话就是“无交集不朋友”。朋友之间,其实并没太深奥的学问,是一种彼此的交集让大家有聊不完的话题,有一起向前冲的动力。为工作一起打拼的同事、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或者一支业余足球队的队员,在平常日子建立的友谊,可以给我们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勇气和信心,甚至能让我们在危难中不倒,在挫折中坚强,在流泪时擦干眼泪。
朋友之间的交集并不一定是国家大事、辉煌前途,或许只是一个共同的兴趣,比如对体育的热爱、文学的追求,甚至只是对育儿的热衷。有了小小的交集,便给了朋友之间的沟通如虎添翼的促动。在彼此的努力下,交集的范围会越来越大,甚至大到“朋友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
当然,朋友之间的交集也是变幻莫测的。或许是兴趣的转换、职位的变迁或者不得不面对的离别,从前的交集会渐渐减少,甚至如别离十年的同窗,只有了一通电话的回味。就是这样,朋友之谊也是顺其自然的,如果没了最初的交集,各走天涯路也是必然的选择。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真能有一生的朋友,彼此的交集永不消逝,那必然是生活对我们最美好的馈赠。用最无私、无邪的心去呵护,自然是我们对生活最好的回答。
我不认识你
为公司的一笔业务,我已经出差近两个月了。终于到了凯旋的时刻,我踏上了一列返程的火车。
坐火车最担心的是寂寞,漫漫的十多个小时没人陪伴,只能无聊地看窗外枯燥的风景。为了排除寂寞,我一般都是与邻座或对面的乘客套近乎,没话找话地聊聊,打发彼此无聊的时间。
这回,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个一脸匪气的男子。我以借打火机为由,和他搭上了话,开始了驱除寂寞的闲聊。当然,开场白自然是“今天天气真好哈哈哈”之类的。接着,便是逮什么聊什么,完全没有束缚和格式。渐渐,我知道了他是个喜欢四海为家的家伙,有过许多辉煌的漂泊记忆。虽然我是一个喜爱文字的人,但是对他那种血气方刚、放荡不羁的做派还是暗暗生出了几分向往。他也为我的文字梦想而好奇不已,对我行李箱里的作品夹爱不释手。没翻几页,他就非常认真地说:“原来是你啊,我看过你许多文字,现在见到你真的三生有幸。”
一路上有了个陌生的旅伴,聊得非常投机,俨然是一见如故的朋友。我们还非常认真地交换了手机号码,怕号码有误,还互相试着拨打了一下。
到站后,我们热烈地道别,然后各坐一辆的士分道扬镳。我暗想,这个有趣的人日后一定会成为我的朋友,我们的友谊甚至会持续很久很久。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我百无聊赖,父母去乡下探亲去了,女朋友也出差了。于是,我查看着手机里的电话簿,翻到他的号码时,忍不住就拨通了他的号码。电话通了,那边是非常嘈杂的环境,估计是城市里一个酒吧或者舞厅。他熟悉的声音顺着电波传过来,当我自我介绍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不认识你,”然后果决地挂了电话。
电话断了,我这边恢复了平静。我的心陷入了莫大的失落,原来一些落差挺大的友谊,真诚只会生长在特定的环境里。如果失去了那片土壤,陌生的依旧保持陌生……
从前门下车的农民工兄弟
那天的公交车很空,一位农民工兄弟走向车厢前部,显然他要从公交车前门下车。司机板着冷若冰霜的脸说:“前门上,后门下,这点规矩都不懂啊?”司机的声音不大,但是依旧传遍了整个车厢。于是,有人起哄:“兄弟,快点后门下,不要耽搁大家的时间。”农民工兄弟囧囧地回头,涨红着脸从后门下了车,像犯了大错的孩子似的。农民工兄弟在阳光里走远,瘦弱的身影里包含着自卑和委屈,像极了十多年前漂泊的我。
十多年前,未满十八岁的我来到南国打工。在城市里,我的代步工具除了自己的双脚,就是城市里拥挤的公交车。我曾经在佛山搭乘公交车,全程一块五的车票,而且无人售票。上车后,我才发现没有准备零钱,诚惶诚恐地跟司机师傅商量:“请问,我可以收下后面乘客的零钱吗?”司机师傅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着我说:“不设找兑!没瞧见吗,这里没有找零的规矩,快投币!”或许佛山的公交车真的没有那个规矩,当我走向车厢深处的时候,乘客们纷纷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不懂规矩的我,让我差点以为自己真的是外星人。
后来,我又去了东莞打工,还结交了可爱的女友。打工仔打工妹只有一月一天的假期,假期最好的消遣是坐公交车去市里逛公园。从工业区到市区的公交车非常拥挤,比春运期间的列车有过之而无不及。脸庞贴着脸庞,后背贴着后背,没有支撑的手动弹不得,甚至连呼吸都非常困难。偶尔觅得一个座位,和女友甜蜜地分享,然而刚预备双双落座,售票员用尖利的声音训斥,“两个人不要坐一个位置,坐垮了你们赔得起吗?”售票员雷人的规矩像一把刺,深深地刺伤了不懂规矩的我们。最后,狼狈的我和女友都尴尬地“罚站”,没有勇气再坐那脆弱的座位。
从后门上车、从前面下车,随手向窗外抛洒了垃圾,上车后没有灭掉手中的香烟……初来这座城市的我们有些不懂规矩,在公交车的车厢里我们另类、突兀或者麻烦,但是那只是我们最初的混沌和青涩,那是我们走向城市、融进城市不可或缺的过程。总会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举止得当的你们,我们和你们都将是城市的主人,所以请宽容我们偶尔的不懂规矩,请容许我们必要的成长的过程。
那么,我们这些从前门下车的农民工兄弟,不至于在阳光中积郁太多的伤感,反而会勇敢地走向城市文明的彩虹下,成为城市一抹美丽的风景。
你的关注是一种暖
“我刚刚关注了你,记得加我关注哦”,微博上,常常有这样的消息,冷不丁就冒了出来。
关注,字典里的解释,关心重视。在微博的世界,关注也是一种关心重视,是对特定微博存有高度的热情。用“关注”索取“关注”,让“关心重视”失去了最初的热忱,就算拥有虚高的“关注”量,也不会散发有价值的吸引力。其实,笔者也常常会关注一些微博,有明星大腕有前辈晚生有老乡知己,但是常抱着想关注就关注的态度,从来不强求别人以同样的“关注”回报,因为我懂得“关注”也是要发自内心的。而当博友的“关注”不期而至时,深深浅浅的温暖却盈盈在心底,让我收获了莫大的快乐和幸福。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刚刚接触网络,喜欢泡一个叫“高山”的论坛。在“高山”,我日复一日地看帖、灌水或拍砖,也会将自己新创作的诗歌或散文,第一时间贴到论坛的不同板块。一些朋友想阅读我的新作,我总会让他们移步“高山”,毕竟我所有的新作都在那。上网久了,我开始拥有更多展示文字的阵地,也尝试将文字邮给各地的报刊。渐渐地,我很少去“高山”,我的朋友却留在那里,论坛出现与我有关的信息,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朋友对我一如既往地关注,竟然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让我骤然有如暖流穿身。
写字的日子久了,慢慢也有了一些天南地北的读者,他们会顺着网络里的蛛丝马迹,找到网络这一边安静的我。最近,有一位女读者加了我的QQ,我查看她的个人资料及空间时,发现里面有很多与我有关的信息。想不到,她对我的关注坚持了很久,远远的我却全然不知。成为QQ好友后,我经常将发表信息的网址传给她,她总是挂在自己的QQ签名和微博里。我打趣道,“难道你就不怕你的粉丝都来关注我吗?”她却说,“用你一篇文字的标题来讲——《你值得拥有》,被关注是你的努力和实力的体现。”
“你的关注是一种暖”,这不仅是说给网络那一边的女读者的,也是说给生命中关注过我的每一个“你”。这种来自心灵的关注,是一种美好的暖,暖到心底的暖。这种暖不刻意、不做作、不索取,却拥有真正持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