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伊普尔的罂粟花》的读者,想必会对一战期间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科雷中校在西线中心的伊普尔写下的短诗《在佛朗德斯战场》(InFlandersFields)印象深刻。每年十一月十一日“一战休战日”(ArmisticeDay)是欧美重要的纪念日,而罂粟花则因为这首诗而成为纪念阵亡将士的标志物。
第二次到伦敦,是十一月初的深秋。这次来英伦是前往爱丁堡,在伦敦转机停留一天。
庄严的一战休战日
刚下飞机,就看到希斯罗机场上所有的英国人,无论是乘客还是机场人员,都在左胸前佩戴着一朵罂粟花。到旅馆打开电视看新闻,但见上至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首相和大臣,下至大街小巷里从老人到儿童所有的英国民众,都无一例外地在左胸前佩戴着一朵殷红的纸质罂粟花。
再过几天,就是十一月十一日。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战休战日”对英国竟会有如此重的分量!
在整个英伦,从1918年一战结束起,在每年从十一月一日开始的十一天内,人们都自觉地在胸前佩戴罂粟花,直至十一日“一战休战日”上午十一点钟的全民默哀为止。这十一天内,从英格兰到威尔士,从苏格兰到北爱尔兰,整个英伦三岛就成了罂粟花的海洋。这场景比我在比利时西弗朗德斯的小城伊普尔田野里看到的罂粟花更让我震撼!感动!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正是这四个“十一”——“十一月”,“十一天”,“十一日”和“十一点钟”——的庄严提示,使得英伦三岛在后来二战最危难时刻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正是这精神,让这个民族度过了一次次难关。
更令人钦佩的是,这历史的庄严提示,年复一年,却并没有去煽动人们对战败国德国的敌意和怨恨,而是提示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因为毕竟不能把挑起一战的责任全部都推到德国的威廉二世一个人身上;英国有英国的责任,法国有法国的责任,俄国也有俄国的责任。一次大战其实没有战胜国,各方都是输家。在所谓的战胜国里,“胜”得最惨的是俄国。
今天我理解了,为什么几十年来每年会有那么多的英国人前往西弗朗德斯的伊普尔去祭拜那几十万的一战亡灵。看着那红遍英伦的罂粟花海洋,让我为伊普尔的亡灵们略感到了一点欣慰。他们并不寂寞孤单:八十年过去,英伦故国的民众依然在怀念着他们!而且会永远怀念下去!
几年后的一个“一战休战日”,朋友从英国传来了一首孩子和妈妈对话的诗,让我感动。于是试把它译成诗歌的格式如下:
ThePoppy
罂粟花问答
Why are the yse lling poppies Mummy?
稚子问阿母,何故售罂粟?
selling poppiesin the to wntoday.
满城皆佩花,罂粟无其数!
Thepoppies,mychild,are flower so flove,for the men whom archeda way.
吾儿应晓知,此花寄爱钟,男儿远征去,捐躯北海东。
But why have they chosen apoppy Mummy?
为何选此花,区区何足美?
oh why not abeautifulrose?
寄爱最诚挚,当属红玫瑰。
Because my child men fought and died,in the fields where the poppies grow.
吾儿毋遗忘,伊普尔战场。
彼地多罂粟,阿娜随风扬。
But why are the poppiessored Mummy?
稚子犹追问,何以此般红?
oh why are the poppiessored?
群芳多艳丽,此红最重浓?
Because redisthe colour of blood,my child.
花红缘热血,将士洒斯田。
blood that the soldiersshed.
苌弘凝此艳,伴春年复年。
The heart of the poppyis black,Mummy
稚子复诧异,花心见墨斑,
ohwhydoesithavetobeblack?
绒花祭壮士,岂用黑色染?
Becauseblackmychildisthesymbolofgrief
墨色如丧服,缁衣寄哀愫。
forsomanythatnevercameback.
万千去无归,长眠远方土。
Butwhy,Mummyareyoucryingso
阿母益悲摧,何故泪双垂?
your tears are causing you pain?
无为旧日事,凄切添伤悲。
My tear sare my fear for you my child,
非母胡乱思,吾儿幼不知。
for the world is forgettingagain!
战祸人皆忘,为母堪忧子!
苏格兰幻想曲
在罂粟花的海洋里离开伦敦,抵达苏格兰的爱丁堡。在爱丁堡机场,我坐上一辆计程车,司机是位看上去很高龄的老人,问下来已经八十,还很精神,戴着黑呢帽子,胸前也佩戴着一朵纸质罂粟花,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口音,很难懂。
苏格兰是让艺术家们充满幻想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作品都以苏格兰的景色或风情作为题材。从小就喜欢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MaxBruch,1838—1920)的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ScottishFantasy》),特别是经过海菲茨的诠释和推广,它和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珠联璧合,成为音乐会上最常演奏的名作。这次,《苏格兰幻想曲》的旋律几乎一直陪伴着我。布鲁赫在这首作品里借用了苏格兰著名歌曲《苏格兰人》(《ScotsWhaHae》)的旋律变奏铺叙开来,成为这首乐曲的灵魂;难怪其浓郁的苏格兰异国风情会那么感人。
许多熟悉的英国民歌大多出自苏格兰或爱尔兰。那首家喻户晓的罗伯特·彭斯作词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LangSyne》)就来自苏格兰。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对苏格兰情有独钟,他的第三交响乐的标题就是《苏格兰》,他几乎是走遍了苏格兰,还为苏格兰西海岸著名的芬格尔山洞谱写了他著名的交响乐序曲《芬格尔的山洞》(《Fingal’sCaveOverture》),成为音乐会上常常演奏的作品。我学生时代就买到过一张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演奏的《芬格尔的山洞》序曲,印象特别深刻。
苏格兰是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出过像司各特(WalterScott,1771—1832)这样的大文豪。拜伦的母系是苏格兰,十岁前一直生活在阿伯丁,算得上是半个苏格兰人。不过拜伦对苏格兰着笔不多;欧洲的艺术家们对苏格兰幻想联翩,而拜伦的联翩幻想则是在地中海。
在爱丁堡也许很难满足人们对苏格兰的各种幻想,这里既看不到苏格兰的高地山峦,更见不到芬格尔的山洞。但爱丁堡也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