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三心”缺一不可,得此“三心”,大业必兴。
得人心得天下
三国的时候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后”,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能延缓,就严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有患病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由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刘备摔阿斗以示爱将
当阳长坂之战是一次遭遇战。曹军势大,刘备兵少,曹兵掩至,势不可挡,把刘备队伍冲得七零八落。赵云保护刘备家小也失散了。赵云自思:“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果不见,死在沙场上也。”他乃拼死奋勇杀入曹操的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终于找到了阿斗。他怀抱阿斗,杀出层层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50余员。他追上刘备,备言救小主突围情况,说:“托主公洪福,幸而得脱。”可是他一摸怀中的阿斗,便担心地说:“适未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开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赵云喜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刘备。
刘备接过,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便是刘备摔阿斗的故事始末。
刘备摔阿斗,有人认为这种动作是虚伪的,是为结赵云之心。
说虚伪也对,刘备仅此一子,不爱是假;说为结赵云之心也是真,这一摔,使赵云十分感动,誓“肝脑涂地”以为报。这样,刘备达到了摔子的目的。不过,刘备听了赵云单骑救幼主的英勇事迹,既服其勇,又爱其忠,因而摔阿斗于地下,也是出于爱将之情的激动。而这种举动也只有刘备做得出,这种话也只有刘备才能说得出,如果换了袁绍,他一定为得子而无限喜悦,把救子之人冷搁在一边,因为他的心思全在爱子身上。
袁绍怜幼子而拒田丰之谏便是很好的说明。《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写田丰入见袁绍,只见他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忙问其故袁绍说:“吾将死矣!”再问才知他是因幼子患疥疮之故。田丰建议趁曹操东征刘备乘虚袭许昌袁绍说:“五子中唯此子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
绍有五子,仅为一子患疥疮小疾,而失去大好战机;而刘备唯此一子,竟掷于地下,以表示对猛将赵云之爱。一智一愚,相去天壤。古之创业主,为天下不顾家。刘邦被敌追,为使马车减重跑得快,竟几次把儿子推下车,确是心狠手毒!刘备为表示对猛将的爱惜,也不惜把爱子掷于地下。前者是为己之安全,不足称道,后者为结将士之心,其御人术令人惊叹!
刘备投江结人心
刘备这个织草履草席出身的,虽说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因年代已久,查无可考,即使是真的,也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他少孤,与母亲一贫如洗,只好以贩履织席为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层平民百姓,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为鼎足三分的一代枭雄呢?虽说有英雄造时势等原因,但从其本人来说,是因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攻心”战略家。
他团结部下,重在“攻心”:他以义结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席,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故使云长不为曹操的封高官赠厚金所收买,翼德始终拼命为之血战沙场;曾二易其主的赵子龙,刘备一见便对他推心置腹,子龙感其诚,从此赤胆忠心追随他;诸葛亮因感其三顾之隆情厚意,才离开隆中为之驱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对待百姓,也重在“攻心”:他初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他救徐州而三让徐州,故深得徐州百姓的爱戴。他驻军新“,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因而取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曹操追击,他弃樊城奔襄阳,两县百姓誓死跟随,他拥民众数万,一日仅行十余里,有被俘的危险。有人劝他“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泣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后来刘备取蜀,也采取“攻心”战略,即以结民心为先。正因刘备处处以百姓为重。又以恩义结将相之心,故人心归之,愿为之效死。“得人心者昌”,这便是刘备之能成大事的关键原因。
刘备要“投江”是出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
江”的故事。曹操将攻樊城,刘备自忖不敌乃弃樊城奔襄阳。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两县之民,齐声大呼说:“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位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于船望见,大声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
对此,历史学家毛宗岗夹批说:“或曰,玄德欲投江与曹操之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虽同一假也,而玄德胜曹操多矣。”说刘备投江是假,且假得很巧妙,使人不知其假,是远胜过曹操。毛宗岗可说是知刘备者,但只看到刘备假的一面,而不看到真的一面,也不能说是尽知刘备者。
刘备投江,有假有真。刘备是个枭雄,他的感情不可能如此丰富,意志也决不会如此脆弱,看见老百姓“遭此大难”而要投江自杀。他的这种假动作显然是为结民心,他一装投江,便使“闻者莫不痛哭”,取得荆州士绅、百姓的拥护。说他对百姓“遭此大难”也无动于衷,也不对。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是比较爱民的。他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二回 )治理新“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三十回)他携民渡江后,曹军也跟着追来,众将劝他暂弃百姓使能轻装早奔江陵,刘备泣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他拥着民众数万,缓缓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险,由于刘备懂得“举大事必以人为本”,故能爱民。尽管刘备爱民有其假的一面,但其爱民真的一面,虽说是有限度的,可是在那杀人盈“、杀人盈城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刘备之得人心在此。
刘备遣人为留人
刘备据汝南,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乘虚袭许昌。曹操闻讯,立即回师杀回,刘备大败,众将拼死相救才得逃脱。刘备败军不满1000,狼狈而奔,至汉江暂令安营。士人知是刘备,奉献羊酒,乃聚饮于沙滩之上。
刘备长叹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